骑行婺源 叩春问花小轮香

阅览:  日期:2011-05-31

   “叩春问花,小轮余香。”这是我理想的骑行境界。


    2011年3月18日凌晨,载着厦门三角洲自行车俱乐部35人的大巴滑进了江西婺源清冷的街道,老天爷阴沉着脸注视着这一群不速之客。仿佛是一群不谙世故的孩子,我们骑着小车,在路肩上蹿上跳下。难看的天色,只当作被染上了油菜花的微黄。


    用过简单的早餐,领队阿兴,根据个人能力的高低,把大家分成了4个小队,配发了对讲机,讲了注意事项后,手一挥:出发!第一天的行程是:县城——月亮湾——李坑——湾口——晓起——江湾——江岭,全程约50公里。除了最后的一段路,要爬上一个较陡的山坡外,其余路程都是起伏不大的公路。刚出县城,就淅淅沥沥地下起雨来,穿着冲锋衣的我,没把它当回事。有些骑友,因为衣服防水性能不好,就套上了塑料雨衣。不过雨衣实在不是好装备,没过多久,雨衣的内里就因汗气而蒙上了一层水珠。


    婺源的景区,散布在各个村庄,一进景区大门,大抵是一丛徽派民居。虽然也是 “青瓦白墙”特色鲜明,但和宏村比起来,总觉得它是简化版,窗楹、画栋、重檐的精致程度略逊。村后是大片的油菜花,间或有小溪从花田间蜿蜒流过,溪边往往点缀着几株白李红桃绿柳,煞是惹眼。


    婺源最美的地方不是在景区,而是沿途风景。沿着公路一路行来,突然拐个弯,映入眼帘的或许就是春水、草垛、几枝伸向碧水里的梨花、桃花以及在水面上扑腾的鸭子。这时自行车游的好处尽显,靠边、急停,把车往地上一搁或树上一靠,尽情地大饱眼福吧。

    第一天的宿营地在江岭的半山腰的农户家里,去农家的一段路是今天最困难的,坡陡弯急。但大家没有轻言放弃,连队伍中的新手,也咬牙硬挺了上来。疲惫了一天的我们急忙叫店家升火做饭。这里谈谈婺源的饮食。三天里,我们的菜谱大同小异,早餐是稀饭、咸菜。稀饭稀得可以让美人顾影自怜,咸菜让正值“抢盐风暴”中的我们直想打包回去。正餐中“荷包鲤鱼”和野菜是必不可少的,“荷包鲤鱼”是当地的特色菜,品相看上去不错,不过都是用红鲤鱼烧制。那种腓红的颜色,总让人把它与宗教联系起来,我应景似地尝了尝,便不再下箸。野菜是田边地头扯的,味道不错。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自酿米酒,虽然是新酒,但糯香充足。三杯下肚,暖意上头,若不是为了明天的骑行,真想大叫:店家,再打两角酒来……


    第二天的行程出了点问题,原计划继续逆时针骑行前往理坑。但因为连日的大雨,其中有一段在地图上只是标注了虚线的路,成了烂泥塘。领队阿兴在多方求证后,果断放弃了原计划,先原路返回,再前往思溪延村和彩虹桥,入宿清华镇,行程约75公里。事后,从另一支山地车队得知,他们坚持走完了那段烂泥路, 20公里花了4个半小时。如果我们小轮车不改变计划的话,估计会变成负重行军,何况队里有半数是女性。


    第二天的骑行,基本是在持续的中雨中完成的。虽然有一部分是回头路,但夜里下起的大雾,一直缠绕在田间地头,景色比前日更佳。正值周六,游人大增,时不时有好摄者把“枪口”转向我们,在他们眼里我们似乎也融入了婺源的春天。路上的车辆多了起来,只见自行车左一拐右一闪,就从车龙里突围而去。因为车队被汽车冲断,这可苦了押队的阿兴,骑着公路车反复穿梭,不时用对讲机核实人数,以免有人被落下。我喜欢摄影,每到一处养眼的地方就拍个不停。这时,阿兴就在一旁静静地看着我拍照,没有一声催促。等我收好相机,背上行囊,他才跟着我继续上路。到了景区,阿兴又变成一个保安,在大家嬉戏闹腾的时候,他就坐在一隅,守护着三十几辆自行车。


    第二天的骑行在到达清华镇后划上句号,同时也标志着本次婺源骑行的结束。因时间关系,第三天我们坐车参观了灵岩洞和严田后,直接返回厦门。


    婺源是美的,美在她的温婉秀丽,就像一颦一笑自有分寸的小家碧玉。如果要揭开她的面纱,端详究竟,自行车就是绝配的坐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