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独秀归山林 探访陈独秀墓

阅览:  日期:2011-06-21

    安庆,北门外,十里乡叶家冲,早称大观区,据说现已更名为宜秀区。中原南方农村的腹地,窄窄的乡野柏油路盛满寂寞,除了我们之外,少见其他的人和车。村路两旁的低洼用地里,秋季水稻早已收割,只留下水田里的稻茬,井然仰望深冬静极的天空。一程荒凉,伴着我们去寻访陈独秀传奇而神秘的一生。
从大门口看“独秀园”,感觉很小,里头静悄悄。许是因为过节的缘故,连售票处都大门紧锁。我们泊车发出的声响,惊起一树雀儿扑哧哧飞远。
 
    大型浮雕“惊雷”引着我们循序渐进。1879年,陈独秀诞生于安徽安庆,17岁考中秀才,24岁在上海协助章士钊主编《国民日报》,龙性启蒙,睡狮猛醒;1911年辛亥革命后不久,其任安徽都督府秘书长,4年后主编《新青年》,积极提倡民主与科学。五四洪流,百年惊雷,陈独秀在民族的曙光中,一路激流勇进。从叱咤风云到孤独潦倒,终在贫病中客死异乡,直至1947年,灵柩才回到这里,与原配夫人同冢合葬。
 
    汉白玉牌坊以参天之势巍然屹立,棱角分明的五门高低错落有致,门楣上的“科学”与“民主”四个大字,清晰流溢陈独秀苍劲有力的笔劲。穿过牌坊,走上墓道,高跟鞋敲击石板发出“噔噔”的声音,空谷中回响,十分寂寥。墓道很长,两侧松柏经霜雪犹碧翠,整齐划一延伸向前。天很蓝,午后的阳光暖暖洒一地碎金,难以想象前几天这里还下着厚厚的雪。我们迎黄铜雕塑而上,绕过水塘,愈发感觉天高地广,拾级而上,路越走越宽——仿佛闽南方言所谓的“布袋口”,前窄后宽,将好风好水悉怀尽揽。
 
    陈独秀与原配高晓岚的合冢就在这里,4米见高,直径逾7米,呈半圆型拔地而起。有些类似欧式巴洛克建筑堡顶,汉白玉的贴面,汉白玉的栏杆,纯白墓冢座落在青山绿水间,有些寂寥,有些清幽。
在墓冢的台阶上坐许久,看远山正开矿掘进,相隔遥远,似乎也感尘土飞扬。独秀园得以偏安一隅,与周遭秀美山川相伴,也算有福。墓的右侧,稚朴徽派民居寂静无语,阡陌农田里,卷心白菜开成了一朵舒展的花的模样。墓碑无言,万籁俱寂,侧耳之间,似乎还能听见不远处的长江水滚滚奔流。先生传奇一生,仰慕桑梓祖山,终叶落归根,回到独秀山下,井田河边,做了自己永生的独秀山民。
 
    不知过多久,太阳的光辉渐次收去,安静的山谷,仿佛俯仰皆是陈独秀鼻息。该回家了,顺着来时路,再走上墓道,恋恋回头,陈独秀的黄铜塑像手执书卷,在夕照下向远方屏息凝望,沉静稳重,却显得有些无奈和悲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