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桥流水人家
阅览: 日期:2014-07-18
小桥流水人家
——寻访马致远故里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这首《天净沙•秋恩》,短短28字,却成为元人小令中千古绝唱之名篇,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马致远是何方人氏,史学界早有定论,即北京(大都)人。然而,确切的出生年月和地点,一直比较模糊。一般档案史料记载,其生卒时间约公元1250—1323年。其名不详,原因很可能是元代社会的汉族文人被压抑在底层,很多文人作出“青史内不标名”的选择。因而我们只知道他的字是致远,号东篱。通过他所留下的作品分析,可知其生活的年代,晚于关汉卿、白朴,而早于散曲家张可久。
马致远除了剧作出色外,还是一位著名的散曲作家。散曲是元代文化流传盛行的一种歌谣体形式,便于叙事和言志抒情。现存的《东篱乐府》有小令104首、散曲17首,其中《天净沙·秋恩》:“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马致远作品中久传不衰的千古绝唱。作品为读者眼前描绘出了一幅非常生动的秋郊夕照图。
马致远塑造的这幅晚秋意境图,到底取材于哪里呢?在几位文友的鼓动下,我们根据档案史料记载马致远的生平信息,来到北京市郊的门头沟区王平镇探寻马致远的文化生活足迹。
尽管马致远时代已经逝去700多年,然而这里村民依然过着恬静的田园生活。交通的进步,将古道废弃,没有了山间阵阵铃响的马帮。但在临街的古民居墙上,依稀可辨一些古商铺的匾额,那野生藤萝缠绕攀援,百年老树盘根错节,如耳小桥跨涧越溪……眼前景色让很多游人情不自禁地惊呼:这不是马致远笔下的秋郊夕照图景色吗!
数百年来,这里的乡民一直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生活,自给自足,自得其乐。当地有句顺口溜:“有女嫁岭北,哗哗的清泉水,小葱拌莴苣,你看得不得。”当地因位于九龙山北侧,而称为岭北。马致远自号东篱,能够悠然见南山,只能是在岭北的居所。
我们来到了王平镇韭园行政村,它由四个自然村组成。分别是东落坡村、西落坡村、桥耳涧村和韭园村。有史料和文物为证,这个村具有千年的文化历史。村边的古道,特别是我们现在所在的西落坡村,第一大户就是马姓人家。
桥耳涧村的建筑群落是沿着古道而形成的。一条沿着山涧而修建的用石块而砌垒的古道,东连接向京城,西则通往大山深处,有经历数百年沧桑的老槐树弓腰驼背,倚靠在故道旁。在跨过山涧的地方有一座座类似当今涵洞似的石板桥,细长而深邃的山涧,似平是在接近天庭的涧的顶端,搭起的这一座座小小的石桥,犹如天桥。如果从西面正道进村,从涧底望去,那小桥就恰似在山涧上安了一个耳朵。小村就因为这个跨山涧的桥而得名。
在这个小山村居住的老人对古道昔日的辉煌,仍是津津乐道。
接着我们看到历史上著名的京西大道。古道从石景小区的模式口开始进入山区,经永定河过丑儿岭、斜河涧,翻越牛角岭关城,下桥耳涧,到王平镇,向西北直至张家口,它在历史上是一条重要的商旅和兵家通道。
古道旁的韭园村,草木丰茂,泉水涌流,自然植被保存完好,从山上到山下,大小泉眼多达十余处,一股股的涓涓细流汇成小溪,从村中流过。
这里的民居大多倚山而建,一座座小院并排连成一线,而小院门前就是流淌着泉水的山溪,很多老院子门前建有一座小桥,这些小桥是用山石砌筑而成的单孔洪桥,构造简单,样式古朴,几百年了,依然如故,一眼就让人感受到马致远吟咏的“小桥流水人家”的真实写照。
如果你走在桥耳涧村与王平村之间的古道上,特别是在深秋季节,依然可以感受到马致远笔下“西风、古道、瘦马”的景象;可以感受到“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在这里,西风不是泛指,而是单指。因为在这三面环山的古道上,只有西面有一个通往远方的峡谷,一年四季,这里只有西风光临。
马致远在元代散曲作家中,被看作是“豪放”派的主将,他虽也有清婉的作品,但以跌宕宏放为主,他的语言熔诗词与口语为一炉,创造了曲的独特意境。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马致远戏曲创作特色的形成,与他长期生活在京西山区不无关系。
马致远幼年时经常可以看到的情景,就是背负着沉重货物的老马在古道上艰难行进的画面,当他远离家乡,到千里之外的江南为官时,不能不思念家乡“小桥流水”的景象,不由得呼喊出“断肠人在天涯”的绝句。
在人们追求返璞归真,崇尚回归自然的今天,门头沟韭园四村的百姓越发珍惜“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对先祖马致远惠泽下来的元曲文化倍加推崇,当地政府近期作出了恢复与兴办元曲文化的规划,具有元代风貌的戏台,马致远杂剧散曲的排演将在不远的将来与游人见面。而马致远相关的文化研讨活动也将成为这里的一个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