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发奔忙族:古稀老人为何成了家庭“顶梁柱”

阅览:  日期:2015-12-02

 

  随着中国人均寿命的延长,老龄化步伐的加快,“四世同堂”的家庭增多,越来越多年逾“花甲”甚至“古稀”的老人在工作岗位上退休后,没有悠闲地颐养天年,而在家庭中“重新上岗”,上赡父母下抚幼孙,甚至成为一家的“顶梁柱”。近日,笔者走近了这一群体———
古稀之年,父母、孙辈一肩挑
   早上6点20分,家住前埔南路附近的宋景平就会准时起床,到前埔公园里舞剑。锻炼到10点左右便直奔位于瑞景新村的女儿家里。他要帮女儿买菜、做饭、还要帮忙打扫卫生。
“她工作都很忙,回来的时候就中午了,我是我们家的管家和大厨。”宋景平笑着说。他告诉笔者,虽然已经68岁了,但他做家务可是一把好手,连好多钟点工都不如他。到了11点45分,刚刚做好午餐的宋景平,小心翼翼地把饭菜放好,写了纸条,提醒儿女如何热菜,接着将另一个锅的饭菜——— 炖冬瓜和蒸蛋,带回给自己家中94岁的母亲。
   中午12点20分,宋景平骑着一架女儿用旧了的电动车回到家。母亲显然已经等了许久,嘟囔着说:“要吃饭。”
   “今天炖了个汤,耽误了一下。”宋景平有些歉意地哄着母亲。喂好了饭,宋景平便帮母亲梳理了头发,陪她看着电视,直到母亲迷迷糊糊睡着。“母亲不愿意去养老院,我不照顾她,谁来照顾她?”宋景平说道。
   下午4点40分,宋景平又准时出现在了孙女的幼儿园门口,准备接孙女回家做晚餐……每天就和上班一样,忙到傍晚六七点,才能停下来休息。
 
七十孝子百岁母
  62岁的陈慕阳与宋景平有着类似的情况。陈慕阳的母亲身体一年不如一年,不怎么说话,脑子有时糊涂,甚至有时候连陈慕阳都不认识了。陈慕阳告诉笔者,他的母亲一百零三岁高龄了,一生生过8个儿子1个女儿,现在有5个已经不在人世。从1982年母亲就开始跟着他生活,现在母亲的日常起居都依靠他来照顾。陈慕阳的母亲在家里待了一辈子,干家务、做饭样样都是好手,就在前年,她还能自己洗脚。而今年,她的活动范围就只有床了。孙子辈都有工作,照顾母亲的事,只能落在同样称得上老人的陈慕阳身上。
  每个礼拜五,陈慕阳都会帮母亲进行每周一次的排便(用中草药熬上一碗特制水,喝下之后能将一个礼拜的排泄物排泄干净)。每次母亲上完厕所后,他都要花上近两个小时给母亲洗个澡,换上床单,因为大小便会沾到衣服和身上。为了方便母亲小便,陈莫生还自制了一个可以移动的便盆。
  因为陈慕阳的母亲以前没有工作,没有退休金,只能领到几百元的高龄补贴,但对于上养老院来说远远不够。而且陈慕阳的母亲也不愿意去,陈慕阳的想法是自己现在身体还不错,还能照顾母亲,等到自己照顾不动那一天,再想别的办法。
  陈慕阳家里也摆放着各种孩子的玩具,他告诉笔者,除了照顾老母亲,时不时地照顾孙子,也是他生活中重要的事情之一。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像陈慕阳这种情况并不少。
“我们家都是老人。”家住滨北路的刘金凤说起照老人的事更是感叹。如今,刘金凤与妹妹两人轮流照顾90多岁的父母,年近六旬的她们一个负责上午,一个负下午,帮着父母买菜做饭,陪父母吃饭,而她们各自的子女都在外地甚至国外。她们也算是个老人了,幸好现在她们的母亲身体不错,还能自己洗澡、烫脚,生活基本能自理,所以姐妹俩的负担不算太重。要是再过几年,一旦父母亲身体不好,她与妹妹年纪越来越大,两人不一定有那么好的精力照顾自己的父母,这也是让她们非常担心的事。
带不完的孙子辈
   退休之后照顾孙辈,似乎是每个老人都避免不了的事。每天,在我市各大小学的门口,下午4点半开始就会有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默默等待孙子孙女,他们或站在固定的角落,或来回踱步,焦虑不安地望着校门的方向,深怕错过孙子孙女。
  “以前想着退休后要好好休息享受生活,什么也不管去旅游。现在退休了,但是实际情况不允许我退下来。都是自己亲人的事,能不管吗?”今年65岁的罗奶奶告诉笔者,她还有91岁的母亲在青岛老家和弟弟一家生活,而自己和儿子、女儿在厦门生活。罗奶奶也很想回去照顾母亲一段时间,但没办法,真的分身乏术,走不开。刚刚将外孙女带到4岁,上了幼儿园,马上又要为即将出生的孙子操心了。
   罗奶奶和老伴两个人住,但每天儿子儿媳都回来吃饭,儿媳妇刚怀孕,就说罗奶奶带孩子带得好,过几个月孙子出生了也交给她带。不过,罗奶奶想想也是,孩子不依靠他们还能依靠谁?现在他们身体还行,如果再等几年就带不动了。
   俗话说:“养儿方知父母恩。”但如今,由于父母的过分宠爱,很多已经为人父母的80后仍然没有体会到父母的不易与恩情,把孩子交给父母照顾似乎心安理得。 家住思明区东浦路一小区的张阿姨向笔者介绍,她去年年底“荣升”为姥姥,接踵而来的不仅是新生命带来的喜悦,还有带孩子的重任。说起给女儿照顾孩子,她颇有感触地说:“我们就这么一个女儿,1980年出生,从小就像个宝贝似的哄着她,看着她一天天长大,有了工作,有了家庭,我们当父母的挺欣慰,守着孩子就感觉很幸福。”
   张阿姨说,女儿与女婿小两口挺懒,看到他们家脏了乱了,只好帮着收拾。孩子工作忙,当老人多干点儿,在张阿姨看来也正常不过。自从她女儿怀孕后,小两口收入不多,女儿总是念叨不够养孩子,所以女儿的吃喝开销张阿姨全都包了,生了孩子后,张阿姨又给了他们2万元。自从女儿有了孩子,为了方便她工作,张阿姨几乎包揽了所有照顾孩子的事情。直到有一天晚上,有朋友来家里找小两口出去玩儿,就问他们用不用照看孩子,没有想到女儿随口就说:“今天不轮我们照看孩子”。按理说,为孩子付出当父母的也不求回报,但女儿的话却让张阿姨挺伤心。孩子是他们的,还需要轮吗?女儿竟然体会不到做父母的苦心!
花甲老人成了“顶梁柱”
   相比那些正常的家庭的老人来说,他们的忙碌只是在身体上的付出。可对于不幸家庭的老人,有些却要承担起“顶梁柱”的作用。
   退休前在一家国企上班的卢金秀,日子过得无忧无虑,家里的经济虽不宽裕,可活得有滋有味。2005年,卢金秀儿子陈昌南大学毕业,在一家外企上班,并于2007年结婚。
儿子成家之后,已经退休的卢金秀和丈夫除了做一些必要的帮衬外,更多的是享受天伦之乐。
   可是,到了2013年11月,一切都变了。陈昌南因患肝癌离世。早在一年前,儿媳吕英就曾被查出患乳腺癌,做完手术后,还在接受化疗。
  儿子的离世,犹如晴天霹雳,给这个家以沉重打击。
  正当卢金秀还沉浸在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中时,一个月后,丈夫陈德明瘫痪了,半身不遂,孙子孙女都在上学。家庭的重担一下子压到了年过花甲的卢金秀老人身上。她不得不擦干眼泪,强忍悲痛,微笑着服侍丈夫,耐心开导儿媳和孙子孙女。
  在医院,躺在病床上的陈德明,不但生活不能自理,有时脾气还很暴躁,责难妻子。
   2014年回到家后,为了安心照顾老伴,她几乎从不出远门,每天用棉签给丈夫擦洗嘴巴,定时为他揉捏右手和右腿,天冷时就把炭火生好,放到丈夫身边。
  皇天不负苦心人,在卢金秀的精心照料下,陈德明终于能扶着墙或拄着拐杖慢慢走动,也能自己上厕所了。同年,又添喜事,孙子考上大学。
  这些都让卢金秀看到了希望。
  卢金秀说,自己也想开了,自己苦点没什么,目前最重要的是想方设法让孙子完成学业,两个懂事可爱的孙子,是自己坚持干下去的信心。
  为了保证家里的吃穿开支支付医药费及孙子的学费,除了她与老伴不多的退休金外,她还在社区做起了保姆,赚点微薄的工资贴补家用。
  “银发奔忙族”成为不容忽视的现象
  那么,为何六七十岁的老人依然忙碌,又如何帮助当下的老人“减负”?
  这样一个群体多存在于四世同堂的家庭。但是,由于计划生育的国策实行以来,“4-2-1”结构的现代家庭中家庭成员数量逐渐减少,一些社会角色,如兄弟姐妹逐渐消失。夫妻、祖孙、父子等家庭角色成为主要社会角色,代际关系重心下移、家庭负担增大等问题逐渐凸显。而孙辈们忙着成长,子女们忙着打拼,高寿的父母们仍然健在,许多退休族在本可颐养天年的年纪,却义不容辞地承担起了照顾家庭的重任。越来越多的“银发奔忙族”成为社会不容忽视的现象。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详细汇总资料计算,我中国人口平均寿命达到74.83岁,比10年前提高了3.43岁,医疗等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不断提高的人均预期寿命也在一定程度上催生出了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
传统家庭对老人提供最基本生活保障的力度在随现实环境不断削弱,代际之间赡养、照料老人的能力日益弱化成为现实中的一个严重问题。身体状况较好的老人们可以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专业工作或照顾家庭,但是,伴随着老龄化社会快速发展,政府与社会对老龄社会要有前瞻性的考虑与规划,应该承担起给老人提供较为完善的“社区照顾”以及社会服务的责任,这样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银发奔忙族”身上的负担。
   市老龄办相关负责人表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结构调整使我国家庭的规模、结构、形式、功能等都发生明显变化,家庭成员的角色也都不断发生着改变,如何善待老人、如何让老人幸福地安享晚年,不仅仅是每个家庭要考虑的问题,也是社会要关注与思考的一件大事。(梅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