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区军民营救美军飞行员
阅览: 日期:2016-03-17
[人物小传]罗洪标1917年出生于福建省长汀县南山乡塘背村人。1929年10月参加农民暴动,曾任解放军工程兵科学研究部部长,援越工程指挥部副主任,兰州军区司令部副参谋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1884年10月离休。曾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和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1年被授予“全国老有所为先进个人”称号。1993年被中央军委授予“先进离休干部”称号。
姚明,1924年5月出生,原籍北京。 1941年12月参加八路军,曾任八路军120师独1旅2团教育干事、第一野战军1军家属学校教导主任。全国解放后,曾任西北财经学校中队长、全国妇联妇女干部学校业务教研室副主任、全国妇联宣教部宣传科长、全国妇联儿童工作部部长。1985年离休。
原八路军老战士姚明,保存着一张71年前有关美国盟军飞行员史密斯的老照片。这张照片后面有一段尘封70多年、鲜为人知的传奇故事。
1944年,八路军第120师独1旅2团驻陕甘宁边区米脂县。罗洪标任独1旅2团政治处主任,姚明是2团宣教干事,当时团长、政委都在延安学习,该团政治工作由罗洪标同志主持。
那年12月底的一天清晨,一位老乡到2团团部报告说,昨天晚上一架美军飞机降落在刘家湾村的河滩上。罗洪标当即带领参谋、医生各一名和米脂中学的英语教师赶赴刘家湾。美军飞机降落时声音很大,刘家湾的乡亲们都出来观看。美军飞行员刚下飞机时,显得很紧张,因他不知道飞机降在什么地方。一位老乡把他带回家,给他喝水,还特地为他做了烙饼炒鸡蛋。当时边区军民只能吃到小米,很少见到白面,这是对客人最好的接待,美军飞行员的情绪逐渐稳定。
罗洪标见到美军飞行员时,他仍有些紧张。身高1.8米的美军飞行员相貌英俊,随身带一本中、英文对照的会话手册。他指着英文,罗洪标看着中文,由米脂中学的英语教师翻译,知道他是美国空军飞行员史密斯,飞机是从美军航空母舰上起飞的,在完成了对日本占领军的轰炸任务后,迷失了方向,后来油料耗尽,被迫降落在这里。罗洪标告诉他:“这里是陕甘宁边区米脂县,我们是18集团军,也就是八路军,与美军是同盟军。请你放心,到这里就像到了家一样。”罗洪标请他到团部去休息。史密斯把驾驶证、手枪、钢笔等都交了出来。罗洪标说:“我们是朋友,你自己带着吧。”
罗洪标一行和飞行员一起去察看了飞机,机身、通讯设备、武器装备等均完好无损。当地的老百姓从来没有见过飞机,都非常好奇地从四面八方跑来观望,有的还跨进驾驶室坐一坐。为防止飞机损坏,罗洪标立即命令派一个班的战士来守护。
罗洪标将这一情况逐级报告了延安联防司令部,联司指示:要照顾好飞行员,保护好飞机。八路军官兵对飞行员十分友好。当时正是严冬,看到飞行员身上只穿一件皮夹克,后勤处军需股给了他一套最大号的棉军衣和棉帽、棉鞋,他穿上后说暖和多了。
第二天,飞行员因感冒而发高烧。团卫生队即派医生给他治病,并由一名卫生员照顾他,供给处还为他买来了奶粉。史密斯退烧后想吃炸猪排,团部炊事员就为他精心烹调。他情动地说:“你们对我的照顾,就像我在家生病时妈妈对我的照顾一样。”
联司将情况报告中央军委,军委向美军驻延安观察组作了通报。观察组很快派来了3人。他们见飞行员恢复了健康,飞机完好无损,感到很满意。
观察组成员中有一位问姚明是哪里人?姚明说是北平人,参军前在北师大女附中读书。他便幽默地说,他也是北平人,战前曾是燕京大学的教师。
罗洪标陪同美军观察员和史密斯参观了米脂中学、李自成庙,并登上了米脂县城墙,还观看了2团官兵的篮球比赛。史密斯对我军官兵一致、上下平等的内部关系陪加称赞。
史密斯向参观飞机的2团官兵讲解了这架飞机的性能、武器装备和参战经历。在2团官兵的协助下,史密斯和观察组成员把飞机拆卸成零散部件,把发动机等重要部件运往延安。这张老照片就是八路军官兵协助史密斯和观察组成员拆卸飞机时的情景。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1945年初,从延安美军观察组传来噩耗,史密斯在一次执行轰炸日军的作战中壮烈牺牲。2团官兵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都感到十分难过和惋惜。
(姚明 口述 黄进琪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