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先申设却一波三折 厦门台协是怎样出生的
阅览: 日期:2017-09-28
蔡国烟
到2016年12月20日,厦门市台协成立已历24年。不少人知道,这是大陆台商第一个提出设会申请的社团组织。但当年它是怎样出生的、出生前发生了哪些事、它的会旗为什么以蓝为底色……知道的人可能不多。现在,就让我这个当年采访者兼见证人,从笔记本的原始记录里找出一些未曾报道过的内情,给大家说说。
试生:自组“宝岛商会” 被情治单位盯梢
台商投资厦门,最早始于1984年,以第三地的名义转入,初期基本上是孤单的,互不往来。至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台湾当局迫于岛内产业转型需要和民众的压力,在庞大的劳动密集型企业难以生存、急于寻找出路的困境下,不得不对台商到大陆投资采取睁一眼闭一眼的态度。这时,在厦门的台企已发展到约300家,部分台商渐渐公开露面,相互间有了联系。他们认为,有必要通过某种形式加强联系、交流以及与政府沟通,探讨一些在经营、投资环境方面遇到问题时尤其是权益受到侵害时的因应之道,于是,出现了试探性的社团组织——“宝岛商会”。
按照大陆法规,任何民间社团都必须经民政部门批准才能成立,否则视为非法。但这个“宝岛商会”一开始就没有申请报批。它是自发形成的,有特定的圈子,对外封闭,有点神秘。当时偶有台谍以经商为掩护潜入大陆搜集情报,所以,“宝岛商会”活动自然引起情治人员的注意。
有一次,某个媒体一位新记者偶然参加“宝岛商会”聚餐,第二天就有情治人员找上门,向他了解餐叙时台商们都谈些什么。不久,这些台商也接到了政府的劝告,让他们依法申请成立协会。
厦门三德兴工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沧明说:“‘宝岛商会’聚餐,吃完饭,人就走了,越吃人越少。”
台商骆先生也承认:“宝岛商会”是联谊性质的,后认为不合法。政府是有心想把工作搞好的。我们要与政府沟通,建一个协会替大家出面,是有必要的,因为不可能300多家台商都去找政府。
欲生:筹设“台湾商会” 称不能当“花瓶”
1990年9月1日,“台湾商会”第一次筹备会在厦门湖里某酒店召开。那时,我是新华社驻厦门记者,平时与他们打交道多,除了宣传他们投资经商的酸甜苦辣,还代他们向政府反映困难,帮他们联系疏通与有关方面的关系。所以,我受他们的信任,列席会议,成了惟一受邀旁听的记者。
根据我的采访本记录,参加筹备会的有70多人。其中台企代表60多人,来自34家台企,以湖里27家为主,其他在岛外或外地。另有市台办、市委统战部、市外资委、市总商会等官方代表。筹备会由12名台商发起,具体有:三德兴、金宾士、新亚洲、国泰、宝航、欣丰、胜天、灿坤、台松等台企代表,讨论各项事务并征求官方意见。以下为记录原文:
台商骆先生:这里与台湾不同社会,刚开放,法律跟不上进步的脚步。必须有一个机构,沟通政府,提供作业困难点,使法律、政策更符合改革开放需要。深圳、北京已准备成立台湾商会,厦门是台商最集中的地方,不能拖延。大家讨论一下章程、选举办法、经费等等问题。
台商胡先生:为国家、为台胞谋福祉,我非常高兴,我赞助3000元!
台商陆先生:我当过青商会会长,我建议,开会可当场募捐,先签章,后收费。
台商黄先生:会员要领有政府颁发的许可经营执照,这一点很重要。
胡先生:在台湾,我当过“国会”议员。我们直接投资受制约,只能由个体居民出面申请投资,但是还没得到政府承认。对这些有志青年,来这里为祖国开放改革做贡献,应给予支持。
台商蔡先生:我79年就进来这里做贸易,经过了风风雨雨。我建议由三个人了解,确定是投资的,就给他入会做担保。
一台商:要发挥功能,在服务宗旨上不要太妥协,否则成为花瓶。要把不适合的遭遇记录下来,供新来的台商注意,或反映给中央,这才是我们的希望。
台商张先生:联合起来,说话就有人听。如去年,我们12名台商联名上书市长,反映经营中遇到的问题,引起震惊。但我也不太赞成协会力量膨胀。我们是民间组织,起协调沟通联谊作用。
从上述讨论看出,台商的初议就很具体、很有针对性。这次筹备会确定,半个月后,召开第一次成员大会,讨论确定章程、选举产生理事会。
准生:杏林台企也拟设会 政府准予“二合一”
有个小插曲:对于成立“台湾商会”,市总商会与市外资委意见不一致。总商会认为已经有台商参加总商会的同业分会了,不一定要另设。外资委则认为这个“台湾商会”应归口市外商投资协会管理,因为同属外资,这样便于指导。
在接到台商申请成立“台湾商会”的报告后,时任厦门市市长邹尔均批给市台办处理,自此,各方面均再无异议。
那时,在厦门的台资企业多数处于筹办之中,十分繁忙。尤其是多数台商以第三地名义投资,对公开台商身份仍有顾虑。加上包括台商在内的境外人士在大陆成立社团,这在当时是没有先例的。因此,市台办认为成立的时机还不成熟,这个动议就搁在一边。
1991年夏,又有杏林的16家台资企业联名向市政府写了申请报告,要求成立杏林“台湾商会”。
那两年,在厦台资企业发展趋于稳定,台商遇到情况需要与政府沟通、彼此需要交流,而且,政策也允许了。
1992年3月,北京市台商投资企业协会成立,为大陆首家;同年9月,深圳市成立台商投资企业协会,为大陆第二家。
见时机成熟,市台办对成立“台湾商会”的可行性进行调研,于1992年下半年,受台商发起人的委托,负责成立协会的具体筹备。市台办说服发起人台商,把原来湖里、杏林两个区的台商拟分别成立的社团,组合成为全市性的一个,名称叫做“厦门市台商投资企业协会”。
在酝酿会长人选时,最初有3位台商自荐参选。经过筹备小组成员、凯歌高尔夫俱乐部总经理江武和从中协调,这3人有一人表示退出参选,另外两人相持不下。江武和私下了解,发现两人的支持度不相上下。为了体现公平,筹备组决定以票决方式决出一人。
厦门第一家台资——厦门三德兴工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高新平屡次声明,为了让更多的热心者有机会当会长,如果他当选会长,只任一届,任期从3年改为2年,获得大家的赞许。终于,高新平胜出。
诞生:会徽用齿轮图形 会旗以蓝为底色
厦门市台协的会徽为什么是齿轮形状的?会旗为什么是蓝色底?时任市台办副主任孔长才参与台协的筹备工作,据他忆述,在设计这两个标志的时候,有过一些趣闻。
最初,不少台商提出,既然是台商协会,与台湾有关,会徽要用台湾岛的番薯形状。福联大饭店总经理徐麟泉却说,我们是来投资办厂的,离不开机器,会徽就用机器的齿轮好啦!大家觉得这有道理,结果呢,开酒店的这一提议被办工厂的所接受了。
会徽设计初稿出来,齿轮的齿是尖形的,不好看,而且乍一看,还有点像国民党党徽。大家一听,点头称是,就把会徽的齿轮改成了平齿。那么,齿轮要有几个齿呢?又经过一番争论,最后一致认为以13个齿为宜,因为筹备小组成员(也是常务理事)是13人。13个齿有象征意义,也有纪念意义。
在讨论会旗底色时,有说用红的,有的说白的,反对者说红的太刺眼,白的缺活力。而多数人认为要尽量淡化色彩。后来,会旗采用工厂员工制服最常用的颜色———蓝色为底。这可不是要有意偏向蓝营哦!
1992年12月20日,厦门市台商投资企业首届代表大会召开,有会员120多家,成为大陆第三家地方性台协。
从筹备到成立这一过程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台商那种为公益事业而乐于出钱出力的精神。
庆生:15周年晚宴 马英九首发贺电
2007年12月20日, 厦门台协举办成立15周年庆典活动。国台办经济局发来贺电。参加晚宴的有近千名台商、来宾。中国国民党大陆事务部主任张荣恭、金门县议会议长谢宜璋、全国台胞投资企业联谊会会长张汉文等到会祝贺。
时任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发来贺词说,厦门市台商协会成立15年来,“致力于服务台商,促进两岸经贸交流,成果丰硕。”
国民党前主席、台湾2008“大选”参选人马英九首次发来贺词。他表示,要在实施两岸周末包机、全面扩大“小三通”、进行两岸直航协商等方面,与厦门台商“心手相连,共同奋斗,达成目标”。
在托人带来的贺联中,台湾“立法院”院长王金平写的是“利溥两岸”,副院长钟荣吉写的是“嘉惠台商”,“立委”蒋孝严、朱凤芝等人也分别赠言。
当时,马英九刚从党主席退出,已参选第二年春的大选。担心他被戴上“红帽”,遭对手攻击而影响选情,市台办特地交代到会采访的各家媒体说,报道台湾方面不要详写马英九。而我认为,这没什么不妥,反而可以证实台协得到了台湾当局的承认,证明厦门市台协是成功的。因此,我如实写了马英九贺电,并以此作为标题《马英九电贺厦门台协15岁生日》。新闻在第二天厦门商报台海版头题刊出,成了独家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