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旬老英雄的赤胆忠心——抗美援朝老战士康仲仁的故事
阅览: 日期:2019-09-12
2019年6月22日,在即将迎来党的98岁生日之际,家住厦门市翔安区垵山南边自然村的老党员康仲仁,与社区党总支书林齐柔一起,在家中举行了别开生面的仪式:与党旗合影,重温入党誓言,彰显了一位老党员对党和人民的赤胆忠诚。
康仲仁,这位经历过解放战争,又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斗数中次荣立战功的老英雄,入党66年来,他始终以身作则,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晚年,他依然坚持给村里的党员上党课,做好一名共产党员的精神传承。
投身革命心向党、抗美援朝立战功
康仲仁很小的时候父母就过世了,留下他和一个比他小八岁的弟弟。1946年,康仲仁被国民党抓壮丁。1948年底,他在淮海战场上毅然选择投奔解放军,参加革命队伍,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20军61师18团2营5连的一名解放军战士。1949年4月1日,康仲仁随部队在长江北岸的安徽芜湖参加渡江战役,在渡江战役中,还抓获三名国民党俘虏,获得过渡江战役纪念章。
此后,康仲仁随部队一路向南追击敌人,并参加了解放舟山群岛的战斗。后来部队回到宁波驻防,军事素质出色的康仲仁抽调到团部新成立的侦察通讯连,成为一名侦察员。
1952年10月,康仲仁随部队入朝作战。在一次执行侦察任务前夕,康仲仁光荣地中国共产党。在他心中,能成为一名共产党员,是非常神圣的事。他早已一心向党,连长通知他参加入党宣誓时,康仲仁心中无比激动,并立下誓言,一定要在朝鲜战场英勇作战,立下战功,回报党组织和全国人民对自己的信任。
他很快兑现了自己的入党誓言,在战场立功了。当时,康仲仁所在部队与驻守在天阴山的兄弟部队进行换防。由于敌人的轮翻轰炸,整座山都被炸得光溜溜的,部队只能驻守在坑道内。由于团部与驻守在坑道内的一个排联络不上,团部决定派出侦察员前往坑道送信,并把这一任务交给了康仲仁。当团部侦察参谋把信交给他时,一再叮嘱:“这封信关系到这次战斗的胜利,是党交给你的光荣任务,一定要活着把信送进坑道”。虽然不知道信的内容,但他深知任务的重要性。康仲仁用手按了按装在贴身口袋里的信件,似有千金重任在肩,他坚定点点回答道:“保证完成任务。”
由于敌人对前沿阵地实行火力封锁,整个阵地都在敌人的炮火监视之下,稍有动静,敌人的炮弹就会落下来。康仲仁走不多远,就听见炮弹出膛的声响,他迅速跳进前面的一处战壕。随着“嘣”的一声巨响,康仲仁回头一看,一发炮弹就在他身后不到两米的地方爆炸了。他冒着敌人的炮火,往来穿梳继续前进,最终胜利完成任务,被师部授予三等功。
1953年7月,朝鲜战争结束,部队陆续回国,康仲仁却在紧邻三八线的前沿阵地一个观察哨,驻守了半年时间。康仲仁带领三名志愿军战士,在最危险的前沿哨所,很好地完成驻守任务,再次荣立三等功。直到1955年5月,康仲仁满怀对祖国的向往,带着在朝鲜战场上获得的两枚军功章,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办盐场建学校,换来家乡新面貌
回国后,康仲仁选择回到翔安农村老家,参与家乡建设。此时,家乡还处于海防前线,担任民兵营长的他,带领民兵建海防哨所,参与建设集美海堤。
1960年,完成海堤建设任务。此时,国家正经历三年困难时期,康仲仁回到垵山村担任村支部书记。上任后,目睹村民生活困苦,一心想改变村里落后面貌的康仲仁,内心非常着急。他深知,作为一名党员,又是村支书,就该带领村民改变贫困现状,让大家过上好日子,才不负党组织的信任,不负全村村民所托。
然而,全靠地里的一点收成,没有副业经营就没有其它经济来源,要让村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实在不容易。那段日子,他一直在思考如何盘活村里经济,带领村民找到致富路子。 直到有一天,康仲仁根据上级安排,带领村民去参加汀溪水库建设,途经一个海边围场,只见围场内晒满白花花的海盐。这一情景,让他的心深受触动:这不是一个盘活村里经济的好路子吗?自己所在垵山村紧邻海边,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只要建一条海堤,就能建起一座盐场。
有了这一想法后,康仲仁又打探了海盐的销售路子。得知许多企业都需要工业用盐,需求量很大,而且可以直接销售给盐业公司。康仲仁终于有了主意:在村里建盐场。
他的设想得到了村委会的支持,也得到了村民的支持。于是,他立即组织人员进行现场考察设计,并把在垵山村的海边滩涂修建海堤和建盐场的设想向上级打了报告。申请报告很快获得了批复。于是,康仲仁带领村民,夜以继日地修建海堤,很快把村里的盐场建起来了。当年,盐场就有了收入,年底开始给村民分红。看到村民们开心的笑脸,康仲仁的心踏实了不少。
后来,康仲仁发现海盐晒出来后,雇船运进厦门岛内销售需要一笔不小的开支。于是,他的脑海里又冒出了一个念头:何不自己造船跑运输,既可以节省开支,还可以帮其他盐场运盐,为村里创收。于是,他又带领村民,给村里建造了两条海船,跑起海上运输。
随着村里经济好转,村民生活有了很大改善。可康仲仁的心里仍牵挂着一件事:孩子们的教育。
他之所以会把孩子们的教育一直放在心上,是因为条件限制,村里没有一所正规学校,孩子上学分别在四所破旧老房子里设立的教学点,落后的教学条件,严重影响教学质量。作为一个村支书,他深知,搞好教育对改变农村孩子的命运和改变农村贫困落后面貌的重要。于是,在康仲仁的多方奔走下,建起了垵山第一所小学,让村里的孩子有了一个好的学习环境。此后,他又带领村民兴修水利,为村民办了许多实事。
转眼到了1979年,国家实行改革开放,取消干部终身制,康仲仁内心很受触动。他心想,时代在变化,作为一名有着数十年党龄的老党员,更应该紧跟时代脚步,于是,他主动让贤,将更有文化和能力的年轻村干部扶上马,又送一程。
化矛盾解纠纷,传承精神上党课
1985 年,不用办理退休手续的农民老支书康仲仁,真正到了“退休”年龄。此时,这位参加过解放战争,经历过抗美援朝的老英雄,生活过得十分低调,他与老伴在村里过着男耕女织的朴实生活,从没向组织提要求。可他作为一名老共产党员,并没有因此一“退”了之,他依然热心村里的公益事业。村里成立老年协会,大家一致推举他担任会长,想到这是一份为村里老年人服务的组织,他欣然地接受了这份没有报酬的“工作”。
康仲仁不但为村里的老年人服务,还当起了村里的“义务调解员”。有一次,一位村民盖房时,把地基抬高了十几公分,又往外挪了半米,使原来通行的道路变窄了,还影响排水,引起邻居不满,双方发生激烈争吵,甚至到了动手的地步,幸而邻居及时劝住。
康仲仁得知这一情况后,把双方召集到了一起,了解情况后,担心盖房的一方面子上过不去,他又单独把对方叫到一旁劝说道:“都说远亲不如近邻,邻居之间抬头不见低头见,房子宽半米住着确实会宽畅一点,但少半米也不影响我们生活质量,如果天天两人见面别着一张脸,你心里会觉得很舒服?少了一个见面能喝酒,能说笑,事事能相帮的好邻居,你觉得那个划算?而且路窄了,水排不出去,不但影响邻居,也影响自己。”
康仲仁在村里德高望重,话中字字带情,一连追问,让对方深受触动无言以对。眼见对方有所触动,康仲仁又进一步劝说:当初肯定是一时没想透,房子地基刚动工,也没有什么损失,两人把话一说开,以后还是好邻居。而对另一方,康仲仁也善意批评,说对方说话有点太急。最终,康仲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及时化解这场邻里间的冲突。此后,无论是邻里之间,还是家庭成员之间有了什么矛盾,大家都会想到康仲仁,而康仲仁总会凭着他的热心肠,化解他们之间的隔阂。
1986年,他被厦门市委会授予“优秀共产党员” 称号。
随着年岁越大,康仲仁更加意识到,但作为一位老党员,应该在党的精神传承上尽更多的责任。有一次,村里组织党员活动,邀请他这位老党员讲党课。在课堂上,他给党员们分享自己在朝鲜战场上的经历。讲随部队入朝后,他和战友们在零下40多度的战场上与敌人作战,靠着炒米充饥,没有水,就抓起地上雪往嘴里塞,从没有哪个战士叫苦叫累。也讲他数次带领侦察员趁着夜色,冒着随时可能牺牲的危险,进入敌人阵地抓哨兵的传奇经历。康仲仁的党课讲生动具体,打动人,让党员听后,都为他这位老党员敢于吃苦,不怕牺牲的精神所感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此后,连一些外地党组织都会组织党员来他们村,请康仲仁给党员们上党课,每次他都非常认真把亲身经历分享给大家,让他们听了深受触动。今年“七一”前夕,康仲仁再次被翔安区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如今,94岁高龄的康仲仁,每天都和老伴去家门口的菜地里劳作,过着粗茶淡饭的日子,用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从没有过多的要求。他说,自己经历过战争,目暏许多战友为了祖国的解放,为了抗美援朝的胜利牺牲在战场上,他能活下来了,这是生活对他最好的奖赏,他要替牺牲的战友们开开心心地活好每一天,他要尽可能在有生之年,多为社区尽点老共产党员的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