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到台北来看书

阅览:  日期:2020-09-10

  ●文/李泉佃

  1999年冬季,平生第一次到台北。

  那时,颇有些兴奋,脑海里,一直萦绕着孟庭苇的《冬季到台北来看雨》。

  有人说,小孟的祖籍是同安,这更拉近了我跟她的距离。当然,我认识她,她不认识我。

  不过,那几天,台北的天气,出奇的好,晴天丽日,微风徐来,温暖如春,没有一丝冬的感觉。

  没有雨,或许缺了点雨天的体验。但台北的雨,跟鹭岛的雨,没啥两样;所谓不同,是人赋予某种意涵罢了。

  兴奋之余,也有些忐忑。

  那时,互联网没有今天普及。世纪之交,街头巷尾,都在说,千年虫就在咫尺,一不小心,发作起来,飞机就会掉下来,火车就会停下来,电梯就会砸下来……一句话,没事别瞎逛,在家待着。

  可我们却在异乡,而且,在一个高度发达的都市,乘坐电梯是分分钟的事。换句话,就是不乘坐电梯,你就能保证天上不会掉下个什么物件吗?

  所幸,1999年12月31日晚上的台北,霓虹闪烁,车水马龙,四处洋溢着世纪之交嘉年华的喜悦,全然没有千年虫就要光顾的感觉。

  那时,快奔四的我,却也因职业原因,习惯了夜猫子生活。

  为了亲历千年虫的驾到,便跟两三个同行,决定到敦南诚品店迎接新年的第一道曙光。

  敦南诚品,是诚品书店的起点,也是1999年,它打出了全球第一家24小时书店的旗号;从此,它就一直是台北最独特的标志和风景,也是整整一代人的精神家园和避风港。

  踏入敦南店大门,就嗅到店内附设雅座所飘逸的浓浓咖啡香,伴随缕缕书香,在夜间氤氲弥漫开去,散发出迷人的气息。明亮、开阔的空间,对称而有层次,连贯又有区隔,一反传统书店的沉闷与规格化,加以沉稳、优雅、温馨的装潢色系,营造出一种特别的人文艺术氛围,让人不由自主地放慢脚步,屏气凝神。

  在书架上逡巡了一番,找到了一本《古宁头歼灭战》的台版书。这是一本描写金门战役的书,厦门、金门一水之隔,一本书,也就让我沉浸其中。

  突然,窗外传来一阵噼噼啪啪的声音,一问,原来是放烟花。

  往事越千年,就在一瞬间。哪来的千年虫呢?有的只是星空依然灿烂,敦南店的灯火依然为你亮着,位置依然为你留着……

  若有诗书藏于心,岁月不败读书人。让所谓千年虫见鬼去吧。

  一晃,二十年了,敦南店还好吗?

  那天,看新闻,一则标题映入眼帘:那间亮灯21年的书店熄灯了。

  那天,是5月31日晚上。新闻,说的就是敦南店的事。

  新闻说,熄灯前的最后一夜,超过5万名读者来到现场。

  要是我在台北,我会去吗?我的心境又会是如何?

  据说,那天晚上,台北大雨滂沱,店内却依然一切如常,书友们各自摆好舒服的姿势,各自在角落安静地阅读着书籍,好像完全没有明天要关门的感觉;店外则人潮汹涌,无数年轻人与大楼合影,在大雨中熄灯倒数,与敦南说着再见。

  或许,对于他们而言,逝去的不只是敦南诚品,更是自己的青春和回忆。就像身在鹭岛的我。“常去的书店关门了,喜欢的歌手、明星,一个一个过世了,担任报社编辑时负责的作家,也一个一个都离开了。”64岁的两岸事务资深元老詹宏志的一句话,击中了我的心扉。

  敦南店的灯息了,信义店的灯则亮了:接棒敦南店的诚品信义店,已于6月1日进行业态升级,正式接棒敦南书店。

  据悉,信义店不仅将继承诚品精神,还在原来的基础上尝试了更多业态的生活场景。它将都市中的烟火气与阅读体验感,有机地结合起来。比如,当你读一本钟意的书,再喝上一杯酒之余,还可以到三楼的生鲜超市“诚品知味市集”,挑选几样有机蔬果带回家。“知味”按照生鲜、 调料、有机食品区和生活用品分为4个部分。市集的一边,还有一小块食材地图区域,挂着一幅小展板,上面写着24节气呷对时(闽南语:吃对时间)。

  但我想,无论有多少创意,诚品书店最打动人的,仍然是“书”。它告诉大家:书店,不仅仅是卖书的地方,更是读书者的生活方式,如呼吸一般,成为了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

  我向来坚信,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阅读方式怎样变换,只要还有人对书情有独钟,那么,书店就一定会存在下去。我之所以怀念敦南店,是因为正像创始人吴清友的女儿、如今的诚品董事长吴旻洁说的那样,许多人,许多事物,是在逝去后经过岁月的沉淀,才知道对你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