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路与周边历史名街
阅览: 日期:2020-10-10
●林良材
两百年前,厦门以老城为中心设附城四社,福山社在靖山、白鹿洞包括现中山路北端,和凤社即现中山路西南一带,商肆繁华的小街道盘根交错有二十多条。近城的桥亭、局口街、塔仔街(定安路)等称内街,旁海的岛美路头街、和凤街、港仔口街(镇邦路)称外街。“近城烟雨千家市,绕岸风樯百货居”那时已是繁华之地。中山路建设如一条红线,把内街、外街串在一起。一穴透气,连片皆活。徜徉中山路与周边历史名街,如走入厦门近、现代历史画廊中。
繁花似锦的金融集中区
小时候常听老祖母说:“厦门的银行比米店多。”这话夸张,但并非捕风捉影。一路走来,屈指而数,颇多景致值得驻足留连。
鹭江畔的中山路2号华侨银行,总部在新加坡,业务资源和机构源于1877年活跃于镇邦路的“批馆”。“批”是闽南话,即信。“批馆”的“走水客”奔走往来于南洋与唐山之间,凭诚信汇寄钱物、代书信函,维系海外游子与家人的亲情。中山路12号的中国银行,据说宣统元年(1909年)大清银行厦门分行开设于此。
1949年以前,中央银行、地方银行、商业银行和外资、侨资在这一带开设三十一家分行。中山路上有知名的中南银行、中国实业银行等六家银行的分号,镇邦路原来只有近两百米长,有农业银行、厦门商业银行等九家银行的分行。海后路有汇丰、中央等十三家银行的分行。街市更短的升平路也有三家银行。
交通银行厦门分行宣统二年五月(公元1910年)开办于海后路,中国银行厦门分行1915年5月20日在镇邦路设立,分别于1910年和1919年发行过厦门地名版的钞票,在地方志和金融史上都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1930年厦门金店银楼有六十七家,镇邦路、霞溪路、中山路有二十三家。解放前夕,厦门有钱庄五十多家,中山路、镇邦路、升平路、海后路有二十七家。五大典当行,定安路“振源”、虞朝巷“聚泰”、桥亭街“同美”都在中山路周边。而今老街还在,遗憾的是相当一部分因当年地址记录不详、有些因街道多次易名、改号或拆迁重建,早已面目全非,确切的遗迹难于找寻。
璀粲的历史遗迹
迈步中山路周边街道,璀粲绚丽的历史遗迹,俯首可拾。
升平路1号是百年老校民立小学。得名于1908年叶思忠创办民立小学堂。而民立小学堂的前身是和安小学,学校由王姓族人创办,台籍著名学者王人骥任校长。“和安”名字的由来于和安宫,这是岛内少有的供奉开闽王的宫庙;闽人奉王审之为开劈蛮荒闽地的源头先祖,夫妇端坐和安宫殿中,祖与婆同享香火,因而俗称祖婆庙。学校内已不见任何遗迹,只有围墙边两株长髯飘拂的老榕树,在微风摇曳中哗然作响,仿佛在诉说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
和凤街是和凤宫前和左右两侧的街道。宫内供奉吴真人和妈祖,明朝末年己存在于凤凰山西南侧,宫庙坐东朝西,鹭江水直达宫前,两百多年前己是靓街闹市。对渡台湾、南北贸易甚旺,有数十家洋行组织同业公会,议事会馆设在和凤宫庙后;台湾公会也曾设址和凤宫。两岸通邮、通商、官方公文、官员往来,经五通过金鸡亭到达和凤铺,这里是出海前的官方驿站。和凤街南段己融入泰山路,据说当年站在这里可以看见望哥石,仰之弥高,如见泰山,故弃原名,改称泰山路。古驿站遗址早就不在了,唯有浮噪、喧嚣的市声越来越浓烈。
局口街对面是太平路,古时是供奉玉皇大帝的天公坛,有座楼阁高耸飞檐翘角的庙宇,旧地名叫天公坛脚,拆迁时周边住户顿起纠纷,拳脚相加闹上公堂,经调解而平息,故弃旧名改称太平路。
中山路沿线有四家市场,原第一市场在古城东路,第五菜市场原在妙香路与南田巷之间,第六菜市场在泰山路、钓仔路口,第九菜市场原在太平路、定安路口。市场虽然不在,却难以抹去曾经繁荣的印记。
文化精华荟萃
现在的中山路已成购物天堂,每天数万顾客,每遇节假日,更有近十万顾客光顾此地。满街衣着光鲜的红男绿女,已不了解中山路留给老厦门人最深刻的印记,是这里曾经生存过的文化精华的遗迹。
文史资料记载,民国初年至抗战之前,厦门岛上先后创办过二十四种报纸,有相当一部分在中山路或附近街区。历史上四家《厦门日报》,其中3家社址与中山路相关。第一家《厦门日报》创刊于1907年,社址不详。第二家《厦门日报》创刊于1933年,由当时厦门商校校长陈式锐创办,社址在中山路180号,现在是扬溢着珠光宝气的珠宝首饰店;报纸由倍文印书馆印刷,馆址也在中山路附近。第三家《厦门日报》社址在距中山路不到300米的升平路,1945年创办时原名《厦门青年日报》,后改为《厦门日报》(晚刊)。第四家就是现在的《厦门日报》,1949年10月22日诞生于中山路67至71号,原永安堂旧址。
永安堂药局是著名缅甸华侨、万金油大王胡文虎,1932年在中山路创立。1935年9月1日在此创办《星光日报》,1937年再办《星星晚报》,随同《星光日报》赠阅。悬壶济世的医商,想以他的万金油膏为千疮百孔的祖国母亲疗伤。他慷慨激扬地说:“不以营利为目的,专以服务为前提,宣传抗日救国,竖立民众之信念。”以商业立场办报,立志为民众作喉舌。报业收不抵支,由虎标永安堂拨款津贴补助。1938年5月厦门沦陷,永安堂被日本人占用。鸠占鹊巢,创办日籍的《全闽新日报》。日寇投降,永安堂收归主人,1946年3月《星光日报》重新登记复刊。
解放后,永安堂迎来新主人。《厦门日报》社在这里生存了二十年四个月,1970年3月1日,在“文革”煎熬中停刊。闲置二年后成了市图书馆,又过十六年,终于掩没在全民经商的大潮中。
中山路210号正对太平路口,工商银行中山支行曾是著名的天仙旅社。1936年12月囊中羞涩的郁达夫,经台湾到厦门下榻在432号客房。蜚声文坛的大作家,为吕天保老板自编的《厦门天仙旅社特刊》(类似旅游指南)做了一篇300多字的序言,老板供他免费食宿。1945年9月《太平洋晚报》在天仙旅社创办,仅生存3个月,因而也鲜为人知。
中山路周边曾有过四家图书馆。老虎城商场西门,原文渊井21号玉屏别墅,1919年厦门第一家图书馆在此诞生。1938年9月17日馆舍突然起火,数万藏书和馆舍皆成灰烬。1939年水仙路47号原中国银行旧址复办“厦门市立图书馆”,距中山路不到五十米。1945年10月,抗战胜利后市政当局在小走马路33号基督教青年会创办“厦门第一图书馆”。1972年8月原《厦门日报》社大楼(中山路67至71号)成了市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