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时起伏 家书盼长达

阅览:  日期:2021-09-24

●蔡国烟
       两岸本是一家人,每逢佳节倍思亲。年节时候,分居两地的亲友写封信相互祝福,是中国人的传统礼数。然而,由于人为阻隔,70多年来,两岸通信先是中断,开放后,大陆率先恢复对台“通邮”,但由于台海“烽火”时起时伏,邮路艰难曲折,让人慨叹“家书抵万金”。        
       家书何由达  辗转第三地
       闽台相距约150公里,厦门大嶝角屿与金门马山距离更近达2000米。1949年后,由于海峡两岸处于军事对峙状态,两岸人员往来和通邮、通航、通商全部中断,通信几乎完全隔绝。亲人隔海相望而不能相见,乃至一封平常的家信也无由送达,音讯杳然。
       一些台胞为了联系大陆的亲友,只能托人捎信,在路过港澳、南洋、日本、美国等第三地时,将信寄回大陆。也有的冒着被当作“通匪”惩处的风险,把信先寄到第三地,再由当地熟人转寄大陆给家人。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两岸开放前。
       大陆先投寄  台湾却拒收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呼吁海峡两岸实行“通航、通邮、通商”(即“三通”),结束隔绝、对峙状态。同年5月5日,国家邮电部正式开办寄台湾平信和挂号信函业务,比照香港、澳门资费计算邮资。因是大陆单向开放寄台邮件,台当局坚持“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等“三不”政策,对大陆邮件一律拒收,退回原址。两岸通邮进入“单通拒收”的阶段。 
       1987年10月15日,台当局被迫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两岸长达30多年的隔绝状态开始打破。这一时期,民众通信愿望强烈,但在当时,两岸邮路还没有复通,台当局对大陆寄到台湾的信仍然拒不投送,岛内民众也不能直接寄信到大陆。
       从“香港内详”到两岸直邮
       出于民意压力,1988年3月22日,台湾邮政机构撤销禁令,确定委托红十字组织受理两岸通邮事宜。由台湾寄往大陆的信函,封面不贴邮票、不写台湾地址,寄件人处仅写“香港内详”字样,被称为“香港内详封”,成为邮史上一个奇葩。
       据《中国集邮》记载,香港内详封邮寄方式很独特,由大小两款信封组成。大信封为中式封,印有“台北邮局第50000号邮政信箱”字样(即台湾红十字组织租用信箱),大信封内装有写着“香港内详”的,用于寄至大陆的西式航空信封。“香港内详”四字起初为手写,后由红十字组织印制了专用信封。“香港内详”四字印在封面上,颜色有红、蓝两种。
       1988年4月18日启用当天,香港内详封就收寄了4200多封信。不过,这种通邮方式太繁琐,遭致台胞的强烈不满。在两岸交流往来的大趋势下,台湾与大陆达成了邮件总包互相直封并经香港转运。从1989年6月10日起,台湾民众可直接从台湾投寄至大陆的信函。同年7月1日,台北邮局第50000号邮政信箱停用。第50000号邮政信箱运转14个多月,共受理邮件369万多件。作为历史的特殊产物,这些实寄封具有极高的研究和收藏价值。
        1991年10月1日,厦门开通航空函件总包经香港直封台北业务,送达时间提前了两到三天。1993年4月,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签署《两岸挂号函件查询、补偿事宜协议》,两岸邮政机构正式互办挂号函件业务。但是,两岸邮件总包仍需经香港、澳门转运,而且业务种类偏少。同年6月8日,首批台湾直封航空邮件抵厦。至此,两岸结束了1949年以来互不通邮的历史,开启了直邮的新一页。
       民进党“去中国化”  华邮变台邮 
       殊料,2000年民进党陈水扁上台后,大搞所谓“正名”“去中国化”,台湾“中华邮政”被改名为台湾邮政。
       2007年2月28日当天,台邮发行改名后的第一枚邮票——主题为“二二八国家纪念馆”的邮票,票面上仅印“台湾”两字。
       3月7日,厦门台湾邮件处理中心第一次收到贴有这枚邮票的信件,包括首日封和平信10多封。笔者时任记者,到现场采访看到,在这些信封上,新发行的台湾邮票与原“中华邮政”发行的“中华民国”邮票同时贴在一起,信封上盖着“发行首日 台湾邮政 96.2.28”邮戳。台湾邮票左上角印着“台湾 TAIWAN”汉英文字,面值为“5(元新台币)”。没有了“中华民国”字样,乍一看,它与香港、澳门的邮票没什么两样。
       厦门台湾邮件处理中心负责厦门、漳州、泉州、龙岩等闽西南邮区的涉台邮件业务。这一天收到贴有首枚台湾邮票的信件,是从台北、台中、新竹等地寄出的,收件地址为厦门、泉州、龙海等闽南一带。厦门台湾邮件处理中心将这些邮件转由各地邮政局投递给收信人。据悉,厦门与台湾的邮件往来,仍要经第三地中转而不能直接通邮,所以,台湾邮票首日封从台湾寄出,整整走了7天才到厦门。
       台湾邮政发行的首枚邮票共100万枚。由于这枚邮票的图案只是一幢纪念馆,没有特色,一位集邮爱好者表示,首枚台湾邮票虽然有收藏意义,但今后能否增值还不确定。几年后,国民党马英九执政,台湾邮政又改回“中华邮政”,民进党“去中国化”的闹剧就此收场。 
     “三通”邮为主  厦门抢先行
       2007年8月,中国邮政集团公司与福建省政府签署了《关于加快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邮政事业发展的会谈纪要》,推动建成厦门邮件处理中心,提升进出口、对台邮件的处理能力和效率,为两岸“三通”的实现奠定了基础,为海峡两岸邮件直封往来提供巨大的便利。厦门邮件处理中心建成投运后,成为全国重要的对台邮件互换局。
       2008年11月,海峡两岸正式实现“三通”。两岸邮政签订了《海峡两岸邮政协议》,作为大陆8个对台邮件封发地之一,厦门承担着两岸邮件交换和处理工作,率先通过空运或海运直航,开启了两岸信件、包裹往来。12月15日,厦门建立至台北的航空邮件总包和特快专递总包封发关系、至基隆的水陆路邮件总包关系,全面开办两岸邮政业务。同日起,金门邮件封发局向厦门邮政局首发水陆路邮件、航空邮件和快捷邮件总包。 
       10年后的2018年2月,中国邮政与台湾“中华邮政”在厦门成立对台邮件交换中心,标志着台湾进口大陆全境的两岸速递邮件均可在厦门国际邮件互换局办理入境通关手续,清关后即通过邮政渠道转运、投递。厦门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成为两岸邮件往来的主要中转地和集散地。
       政治分歧  邮票“互黑” 
       两岸通邮,从大陆单通、台湾“三不”走向基本双向“三通”,道阻且长,峰回路转,其间,还发生一段在邮票互相涂黑的轶事。
       1988年3月,在民众要求下,大陆寄到台湾的信件,台湾当局同意接收并投递了,但是,对信封上的大陆邮票,用“三民主义统一中国”宣传戳覆盖,并将邮票上“中国人民邮政”字样涂掉。
       同样,在实现“三通”前,大陆曾用水波纹邮戳覆盖信封上的台湾邮票,凡是国号、国旗、政治人物等,都作为不当图文而涂抹,一直到开放通邮后才结束。
       2020年民进党蔡英文连任后,继续拒不承认“九二共识”,两岸关系僵局未解,影响到对象征主权邮票的处理。2020年11月20日,台《联合报》贴出中国集邮门户网一幅图片及公文截图,报道说,最近,由台湾寄往大陆的邮件,每一枚邮票上的“中华民国”字样全被“抹黑”。大陆再对台湾邮件进行特别戳记,倒退到2008年两岸“三通”以前,“透露当前两岸关系的缩影”。
       一些民众跟帖,有认为徒劳无用:“不涂,人家还不会注意,你越涂让大家更好奇被涂掉的到底是什么?”也有提醒说,这是“冷战前兆,个人要超前部署。”不过,浏览各大台媒网站发现,全台湾媒体仅《联合报》有此报道,其余未见刊播,反映岛内舆论对此现象习以为常,不感兴趣。
       随着通讯手段的发展,如今,两岸联系有了越洋电话、微信和电子邮件,纸质信件逐渐淡出历史舞台。但是,带着体温、散发着情感的手写家书,仍然受两岸人民喜爱。回顾两岸通邮走过的路,尽管曲折回转,依然行向远方。但愿两岸“烽火”不再,家书长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