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里的变迁 ——湖里老市民杨永成回顾亲历厦门特区初创的故事
阅览: 日期:2021-12-10
●正 平
今年是厦门经济特区建设40周年。40年来,厦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厦门人始终没有忘记,厦门特区的发祥地一一湖里。
在厦门湖里,有一位年近九旬的老人,他见证了湖里从一个历史上的传统农村成为厦门特区发祥地的过程,这位人称湖里“活地图”的老人,就是湖里街道凤湖老年协会老会长杨永成。
10月17日,星期天。一大早,我乘坐公交车来到老会长杨永成家里,一边喝茶,一边听他讲述当年亲历厦门经济特区创建之初,为何选址湖里?创建之初第一炮打响的地点和山头名称等许多鲜为人知的幕后故事——
老会长出生于1936年,家住湖里区湖里村,是地地道道的湖里本地人。他从小生活、工作在湖里,曾担任过生产队长、民兵队长和团委书记。解放初期,他还参加了土地整体普查,对湖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进行了详细的地缘记录,面积丈量,每个小山头的特定名称都十分的熟悉。老会长有着多重“特殊的身份”——厦门经济特区选址湖里的关键推荐者,厦门经济特区建设第一炮的见证者。他虽已86岁高龄,但回忆起特区建设的往事,依然记忆犹新。
在厦门经济特区选址时,他详细提供了湖里地理变迁的宝贵资料,并积极向领导建议厦门特区选址应该选在湖里。老会长清楚记得,1979年,市有关部门派遣特别调研人员,深入市区各地,走访当地群众,进行特区建设选址的考察。有一天,杨老前往位于吕厝的前线公社办事,正好碰上当时专门负责特区建设选址的市政府干部黄益秋同志。时任公社书记的陈洛对黄益秋说:“老杨就是湖里人,你要了解什么,他是最适合的人选。”于是黄益秋就问杨永成:“如果在湖里、筼筜湖和马銮湾三个地方选一个地方建设经济特区,你认为哪个最为合适?”
当时的杨永成不假思索地回答:“湖里最合适!”然后又详细讲述了湖里作为特区建设选址的优越性,他说:从地理角度讲,特区建设肯定会涉及大规模的施工建设,湖里比筼筜湖及马銮湾的条件好,因为它既临海边而又地势高,有多处山头,易于平整用地。同时又可以避免海水的倒灌。况且湖里有很长的海岸线,可以作为将来的港口,有利于特区建设的长远规划,这些都是筼筜湖和马銮湾无法比拟的区位优势。
黄益秋听得很认真,不时询问有关情况,并记下了他的意见。黄益秋当时没有明确表态。但时隔不久的1980年10月,国务院正式批准成立厦门经济特区,其选址地点正是杨永成家的所在地一一当时的湖里社。听到这一消息,杨永成大为振奋,认为自已虽只是一介平民百姓,但自己的意见能够被政府采纳,感到开心和自豪。
聊到这儿,老会长从房间里取出一张珍藏10年的报纸和照片让我看,这张报纸是2011年厦门经济特区建设30周年时,《厦门日报》刊登的一篇文章,题目是:《八旬老人杨永成回首特区发祥地选址细节:“一介平民建议被采纳了”》;照片是他应邀出席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在会展中心慰问演出厦门特区建设30周年时,湖里区9位建设者、见证者代表的合影。
老会长还是特区建设打响第一炮的见证者,他回忆说:1981年10月15日,他骑自行车前往当时的前线公社上班,途经一处被湖里当地人称之为“埔崙仔顶山”的小山包时,旁边有路人提醒他:“快走,过一会儿就要炸山了!”
于是,他快速骑车走了约有一公里路程,身后突然传来一声巨响。他回头一望,小山包上烟尘飞扬。下午下班回家,再路过此地,他还特地停下来看一下自己天天从它身边经过的“埔崙仔顶山”,早已不见踪影,原来的小山包已被夷为平地。可见,著名的“湖里第一炮”在当时并没有举行隆重的开工仪式。后来,这里建起了厦华电子厂、免税商场和美丽华酒店等一批建筑物。现在,途径此地,依然能看出这条道路的地势有一处坡顶,或许就是当年小山包留下的一点印记吧!如今,“埔崙仔顶山”这个名字,早已被人淡忘。
老会长继续回忆说,在特区建设中,湖里人是好样的,人人都为特区建设作出了贡献。湖里大队原来有7个自然村,8个生产队,拥有2800多亩土地,2000多人口,800多劳动力。随着经济特区开发浪潮的到来,土地先后被征用。湖里人在村干部的带领下,本着小家服从大家,个人服从国家的理念,不计较个人得失,保证土地征用和建设顺利进行。
随着特区建设序幕的拉开,当时的农村户口也变成了城市户口。当大家把农村户口本换成城市居民户口本时,都感到非常的激动和高兴。村里的劳动力也迅速进行了转型,投入到经济特区的建设工作中。可以说,厦门经济特区建设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有湖里人的一份功劳!
最后杨会长激动地说:我这把年纪,见证了我国社会的发展历程,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厦门经济特区,我们要教育子孙后代,坚定不移听党话,永远跟党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