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新中国才有我”
阅览: 日期:2009-05-20
她,6岁起在资本家的私营火柴厂当童工。
解放后,她苦练技术,大胆革新,连创佳绩,被福建团省委授予“技术革新能手模范”称号。她在工作中,曾数次危急关头挺身而出,与洪水搏斗,带领突击队安全转移药品;在火海中不顾生命危险抢搬棉纱,差点导致双眼失明。她作为青年代表,受到毛泽东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改革开放后,她作为厂领导又历尽艰辛筹建厦门纺织印染厂。
退休后,她免费办班收徒,传授“木兰”技艺,丰富社区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她,就是市思明区莲前街道、原厦门纺织印染厂党支部书记、76岁的退休干部叶依花。
翻身童工当主人 样样工作争优先
叶依花,1934年11月出生在福州一个贫困的工人家庭,为补贴家用,从6岁起,她每天凌晨4点钟就起床,提着灯笼到福州火柴厂当一名捡火柴的小童工,一天换来四两米,还常常因力气不够搬不动或不小心丢掉火柴,被看工殴打。
1949年8月17日,福州刚解放不久,叶依花所在的火柴厂公私合并,工人工作时间改为8小时。在公私合并大会上,许多叔叔、阿姨等年龄较大的工人争先恐后地发言,当时才15岁的她,思想一直在斗争,一会儿想站起来发言,一会儿又不敢讲,犹豫了好长时间后,终于鼓足勇气站起来说:“叔叔、阿姨、大哥、大姐,你们年龄大能作主,我这么小能不能作主?”叶依花天真朴实的这番话立即引来大家的一阵笑声,在台上主持的解放军代表也笑着说:“可以。”
从一个受凌辱的童工成为一名扬眉吐气的主人,也让她有机会走进夜校,梦寐以求地学习文化知识,投身到新中国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建设中。从此,叶依花像变了个人似的,虽然白天要上班,晚上还要上学,但好像浑身有股使不完的劲,不懂什么叫艰辛,什么叫疲惫,用她的话说,不同的是过去给资本家干活,而今天是当家作主,为国家建设而工作,再苦再累也其乐无穷。她把工厂当作自己的第二个家,不管在哪个岗位上,不管是男工活还是女工活,她都大胆创新,苦练技术本领,夺第一创记录。干火柴排片活时,别人拿片头,两支手拿一片,她琢磨着拿中间,一支手拿一片,这样一天下来,别人排片最多30几盘,她一天排片都在40几盘以上。后来换了装火柴工种,别人一天装火柴20-30盘,为了提高速度,她上班时从不讲一句话,眼睛一直盯着墙上挂钟,给自己规定一分钟装10盒以上(40盒一盘),一段时间后,装盘的速度提高到了一天42盘,可她的手指却因长时间的工作造成弯曲变形。
虽然叶依花每天排片的数量都在厂里排名第一,但她并不满足,心想旧社会的女人没有地位,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和共产党提倡男女平等,但要实现真正的平等首先要从妇女自身做起,便给自己提出:“男人能干的活她也能干。”于是,她主动向厂领导提出干比装排片更辛苦的振架活,这可是一种既耗体力又危险的工种,一般只有身强力壮的男工干。领导考虑到她是女孩子没同意,她就跟着振架的师傅偷偷学。每天天还没亮,她就把车间打扫干净,摆好工具,给师傅泡好茶,早早地等着师傅上班。师傅看她这么认真,时间长了便也默认地收下这个唯一的女徒弟。三个月后,聪明又刻苦的她完全掌握了振架活的要领,因为她具备女人心细的优势,工作标准一点不比男工们逊色,还更加安全。
也许是领导为了考验叶依花,不久,厂里又安排她工作之余义务参加医务处搞包扎。工厂在闽江边上,洪水一来经常淹进厂里,许多工人因长时间泡在水里脚趾都烂了,奇痒难忍,每次医务人员都是用碘酒给大家消毒。由于脚刚消完毒又泡水,效果不明显。叶依花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心想工人脚趾奇痒无比的问题一定要想办法解决,否则会影响工人的工作生产。为此,她有时连吃饭、睡觉都想着这事。经过一段时间的试验,她发明了用明黄和红黄两种药合用的治疗方法,取得非常明显的效果,总算解决了困扰员工因泡水脚痒的难题。
此后,叶依花凭着她喜爱钻研的精神,在医务处又有了“打针不痛”等各种“新发明”,厂领导见她对医学知识特别肯钻研,干脆把叶依花调进医务处工作。
叶依花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很快成为厂里乃至福州企业的一面旗帜,1953年4月、10月先后被批准入团、党,1954年先后被福州团市委、福建省团省委授予“行行出状元”、“技术革新能手模范”等称号,并被破格提拔为国家干部。
在荣誉面前,叶依花并没有沾沾自喜,躺在功劳簿上吃老本,而是感到责任的重大,更加积极地学习政治、文化和科学知识,以更加充沛的精力和热情,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努力工作,一心扑在岗位上。按照她的话说,既然党给了我这么多荣誉我就要好好为党工作,就要起带头作用。那段时间,她除了做好本职工作之外,还利用工作之余积极采写稿件、编排节目,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好人好事。为了搞好播音,她经常连饭都忘了吃,觉也没得睡。她还自编自演歌颂党的文艺节目,由于演技好,既能演女生又能演男生,深受大家欢迎。1955年11月,叶依花被中共福州市委授予“党的模范宣传员”称号。
1956年12月,叶依花调任福州制药厂团委书记,并担任团市委、团省委委员。刚上任,她心里忐忑不安,心想自己文化水平不高能胜任吗?有一天,她找到厂领导说:“我没什么文化,只上过一段时间的夜校,恐怕担不了这个重任。”然而厂领导告诉她没事,既然党信任你,你就大胆地好好干。面对领导的信任,叶依花心中暗下决心一定好好工作。那时她发现厂里经常有突击任务,身为团委书记的她,为了更好地发挥团组织的作用,专门从厂里挑选一批思想觉悟高、业务技术好的青年工人,组建一支青年突击队。有一天晚上,厂里突然接到通知,第二天早上务必送一批特殊的急救药品到某部队,由于药厂库存不够,厂领导极为着急。叶依花便主动请缨,带领青年突击队连夜加班,凌晨三点,突击队终于把任务赶出来。第二天一早,顾不上休息,叶依花准时把药品运送到部队。1957年,工作突出的叶依花又被提拔为厂党委副书记兼团委书记。
哪里有紧急任务,哪里就能看到叶依花和她带领的突击队。1961年5月的一天晚上,闽江发大水,洪水来势凶猛,很快淹进厂里。眼看厂里数十万元的药品就要被淹,那可是事关药厂生存、职工生活的安危,身患重病在医务处吊瓶的叶依花得知险情,心想自己是突击队的领导,应该在困难时刻迎刃而上,起带头作用,她完全忘记自己重病在身,立即拔掉手上的针管,不顾医务人员的劝阻,冲出医务处,召集青年突击队和工人冲向洪水满过胸的药厂仓库,开始转移药品。由于有病体力不支,叶依花一个踉跄,连人带药品从楼梯上摔下来,膝盖、手臂摔伤了,额头也出血了,但一心想着药品马上就要被洪水淹掉,便忍着疼痛继续冲在前。忙到深夜,终于把全部药品安全转移到地势较高的办公楼三楼,他们才停下来休息。本来就有病的她,经过大半夜的泡水和摔伤,第二天,病情更加严重,在医院住了一段时间才好转。
受到接见添动力 危难时刻冲在前
叶依花把青年工作开展有声有色,深受青年职工爱戴。1964年6月6日,这一天是叶依花一生中最刻骨铭心的一天,也是最幸福最光荣的一天,她带着全省共青团员的厚望和嘱托,出席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共青团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十分荣幸地受到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刘少奇、朱德、邓小平等老一辈中央领导人的亲切接见。6月5日晚,刚到北京的叶依花想到第二天就要见到朝思夜想的毛泽东主席,激动得一整夜都没睡。第二天,叶依花高兴地来到人民大会堂,当毛泽东主席与她们亲切握手并合影时,还特意把叶依花等前线来的代表召集到他周围,嘘寒问暖,叶依花心情特别激动的她,眼泪直涮涮地掉下来。开完会,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等10多家中央媒体采访了她,还沉浸在喜悦之中的叶依花激动地说:“没有毛主席和共产党就没有我叶依花的今天。”第二天,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等十多家中央媒体向全国播出了叶依花的先进事迹。
从北京回来后,叶依花的工作更加积极,学习更加刻苦,她说这是毛主席鼓舞着她,给着她继续前进的无穷动力。
1966年,叶依花调任厦门纺织厂团委书记,并兼任党委委员、宣传科长、人事组织科长。到了新的工作岗位,她依然不放松自己,保持高昂的斗志,一心想着自己不能给毛主席丢脸,每次总是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甚至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危。1971年9月1日,市百货站棉花仓库发生特大火灾,火势凶猛,一时无法控制,眼看仓库棉花就要烧着。得知情况后的叶依花,火速组织纺织厂工人前去救火。看着已变成一片火海的棉花仓库,大家显得有些畏怯,叶依花心想再等下去就会给国家带来更大的损失,党培养了自己,就应该在危难时刻勇于献身。于是,她完全忘记危险,提起旁边一桶水往头上浇,迅速冲进火海。许多工人看到后,都被这种奋不顾身的精神所感动,也纷纷学着叶依花样子冲进火海抢搬棉花。突然,正当叶依花在仓库里抢搬棉花的时候,一根被大火烧断的房梁砸下来,刚好砸在她左肩膀上,好险,差一点就砸在头上,摔倒在地上的叶依花顾不了那么多,心想只要还有一口气在,能多搬一件国家就少损失一件,便强忍剧烈疼痛继续抢搬棉花。就这样,一件件的棉花不断的搬出来,叶依花的头发烧焦了、衣服烤焦了,顶不住了,她又让人往自己身上冲水,接着冲进火海中……晚上回到家里,叶依花整个人昏昏沉沉。第二天早晨起床,眼睛看不见任何东西,虽然经过医治“重见光明”,但两眼的视力却下降到0.5。
改革开放挑重担 求贤若渴找人才
1985年4月,叶依花调任厦门纺织印染厂党支部书记,负责筹建印染厂。“官”大了,叶依花感觉身上的担子更重了。上任之初,印染厂既没有专业人才,又缺乏资金、厂房,只有一块150多亩的空地,等于要白手起家,从头创业。叶依花明知困难重重,她也知道在她之前已经有好几位“前辈”不敢接这个“重担”,但她“偏向虎山行”,因为她想既然组织把这个“重担”交给她,说明组织信任她,她就得好好干,哪怕干不好丢官也要对得起党。为了资金、人才,她到处托门路找关系,可以说是磨破了嘴皮,跑破了脚皮。后来,在市委、市政府等领导的关心下,印染厂的筹建资金终于有了着落。
资金到位后,叶依花立即忙着建厂房。按规定厂领导可以配车,但叶依花心想,改革开放几年来,国家经济虽然发展较快,但每一分一厘都是人民的血汗钱,要把有限的经费用到建设厂房的“刀刃上”。为此,她整天骑着一辆破自行车往返工地。有一天下雨,叶依花摔倒在工地上,自行车上的一根钢丝插进屁股,拔掉钢丝后虽然很痛,但叶依花也没去医院包扎,依然忙着干活,晚上回去只涂了一点碘酒消毒,第二天照样忍痛骑车到工地,几天后伤口发炎引发高烧才被工人送进医院。
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引进人才是关键。同样,筹建中的印染厂更急需引进专业人才。为此,在建厂房的同时,叶依花经常上省城,跑各地,想方设法引进专业人才。一次,听说省里有一个印染专业的大学生名额,叶依花立即连夜赶往省城,可是人已被分到三明,没办法,她只好找省人事局领导死磨硬缠,硬是将已分到三明的那位大学生带回了厦门。又一次,叶依花听朋友说江苏无锡一所大学有个学习成绩特别优秀、正等待分配的印染专业本科生,她连夜顶着高烧坐火车前往无锡这所大学,通过找关系、“走后门”,费了一番周折后,终于将他带回厂里,虽然叶依花回来后的病情又加重,好长时间才好转,但辛苦总算没白费,后来这位大学生很快成为厂里科研革新的“顶梁柱”。总之,叶依花只要听到哪儿有适合的专业人才,总是亲自前往求纳贤才。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叶依花为了印染厂的筹建付出了艰辛,也得到了回报,她个人荣立一等功,被评为“企业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务工作者”,工人们给予更高的评价:“没有叶书记,就没有我们的印染厂”。
退休生活谱新篇 奉献社区尽义务
1990年1月,叶依花退休后,仍然不甘落后,保持着一颗永不衰老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积极参加社会工作,用她的话说:党培养了我几十年,现在我虽然退休了,但始终还是一名党员,只要身体还好,就应为社会继续做点事。这不,退休后不久,她免费办班授徒,把自己从苏州学会的木兰剑(扇、拳)等木兰系列健身操毫无保留的传授给社区老人,极大地丰富了社区老人的晚年生活。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叶依花先后掏出自己的“私房钱”一万多元,购买录放机、录音机、录像带以及剑、扇、服装等。每天凌晨5:30,她就起床,赶往训练场,摆好教学器材,做好教学的准备工作,她等候老姐妹们来训练。年岁大了,手脚没那么麻利,教学中难免磕伤碰伤,但她总是强打精神硬撑着,瞒住姐妹们。有一次,叶依花在教学员动作时右脚踝不小心拐了,回到家后,老伴看到她的脚又红又肿,心疼地为她上药。第二天天刚亮她就起床,老伴劝她不要去,可她说:“姐妹们都在等我,我不去怎行?”说完便一瘸一拐地出门。
1999年,厦门糖厂一些退休职工也跟叶依花学习木兰剑,叶依花心想姐妹们住的糖厂宿舍距离训练场地较远,每天一早赶来很不方便,还是自己辛苦点,前去教她们。于是,她每天早晨提前十几分钟,骑着自行车到糖厂宿舍教她们。时间长了,糖厂的这些退休女工们过意不去,一再要求改在原来的训练场地学习。叶依花知道她们的意思,笑着对她们说:“我辛苦些算什么,只要你们学会了,就值得!”
退休近20年来,叶依花先后在市10多个街道、社区,免费教过木兰系列健身操等10 多种项目,办培训班50多期,学员达2200多人次,10多次带领学员代表队在全国、省、市老年组织举办的木兰系列比赛中获奖。正是叶依花的真诚与热心,赢得了社区老人、退休职工的一片赞誉,她先后被省、市、区表彰为“老有所为先进个人”、“先进老年志愿者”、“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等,2001年10月,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十佳文明标兵”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