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老人回忆苏北抗战

阅览:  日期:2009-06-22

 
    我原籍江苏淮阴,父母被日本鬼子杀害后,我于1941年春天参加淮阴县顾家汤抗日根据地的新四军游击队。现在,我落户于浙江省温岭市松门镇,因为参军时年少,如今已离开家乡50多年,从部队离休将近30年,所以很多问题记不清楚,只能粗略地回忆当年的一些情况。
在“小鬼班”的日子
 
      1941年,我参加了革命。因为我年纪还小,部队把我编进了“小鬼班”。“小鬼班”的成员都是一些尚未成年的男孩,有的是烈士遗属,有的是部队收容的孤儿,还有的是坚决要求参军但年纪尚小的孩子。

  在“小鬼班”的日子,让我这个孤儿重新拥有了温暖的家。有一次,一位农村老太太问我:“孩子,你几岁?你在部队习惯吗?过得好不好?你的爸妈想不想你?”我一挺胸膛,自豪地回答:“我今年14岁,父母都被日本鬼子杀害了,参加新四军就是为了打鬼子给父母报仇。部队就是我们的家,我现在好着呢!冬天穿棉衣,夏天穿单衣,过去都没有穿过。一天三顿饭,吃得饱饱的。部队的同志比亲人还要亲,都非常关心我,阿婆你放心好了,谢谢你!”

  连队里的文化教员给我们传授文化知识,指导我们搞文化宣传。我们经常下乡做文艺演出,深受群众的欢迎。因为我们这些“小鬼”年纪都不大,老百姓对我们很好奇。村民一看见我们,就说:“人还没枪高,就当兵了?”我瞪了一眼,话也不说就走了。小女孩说:“哎哟!新四军怎么这么小个子啊?”我挺着胸迈着大步,走到小女孩面前,撂下一句话:“我比你高,黄毛丫头!”有个小伙子说:“那么小,能打仗啊?”我不服气地跟他理论,他继续取笑我,后来我们就打架了。这下好了,违反了军队纪律,连长领着我到群众家里赔礼道歉。
 
      我们在部队里的平时训练和一切生活,都和其他同志一样,要在训练中锻炼自己、提高自己,学会怎样打仗。战斗时,我们一般留在后方,跟着司务长、炊事班一起做后勤工作,送送饭搞搞保卫。遇到比较激烈的战斗,因为人员紧张,我们才有机会上前线。有一次,在苏北刘高庄战斗中,新四军和鬼子三进三出,战况非常紧张。我们“小鬼班”也冲到了前面。我一进庄子就迎面碰到了两个鬼子,端着明晃晃的刺刀,对着我冲了过来。日本鬼子一看是个“小鬼”,没把我放在眼里,没对我开枪,想抓活的。我也没把日本鬼子放在眼里,我抱着给父母报仇的仇恨,“啪”的一枪就撂倒了一个鬼子。另外一个鬼子这才大吃一惊,还没等他反应过来,我立刻给了他一枪,又让我给撂倒了。

  我在“小鬼班”生活了两年。两年以后,我变成了身强力壮的大小伙子,而且成了有经验的老兵。经过两年的实践锻炼和部队生活的培养教育,我熟练掌握了“十八般武艺”,和我一起的“小鬼”们都成长了。后来,我们这些“小鬼”有的担任了班长、排长,有的被挑选去给首长当警卫员,还有的调入文化单位工作(如无线电员、会计、文书等)。

  “小鬼班”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史上的一个历史小浪花,它对于建军过程中培养基层骨干,有一定功绩。
 
                 抗日与打狗
 
      狗是农家六畜之一,看家护院,忠于主人,深为人们喜爱。但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狗的优点却走向了反面。

  1942年前后,日本对华侵略战争战略大转移,把70%以上的兵力用来对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实行“三光”政策,反复扫荡根据地,企图以“排干水捞鱼”的方法消灭抗日武装。在恶劣的斗争环境下,苏北淮阴地区军政领导决定,新四军第三师部分队伍留下,配合地方部队坚持原地对日斗争,大部分跳出包围圈外去打击敌人。坚持原地斗争的部队,化整为零,以班、排、连为单位,便衣进入敌占区,以游击方式和日伪军进行斗争。

  在这种形势之下,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了。游击队大多在夜间行动,当游击队在夜幕的掩护下,悄悄行进在各村庄之时,农户们家养的狗却察觉到了陌生人的气息,群狗乱吠,无形中暴露了游击队的行踪。日伪军专门组织了狗吠特听组,针对狗吠分析调查,组织行动,研究出游击队活动的进程,半夜出动,进行包围,天亮攻击;或者白天组织兵力,对狗吠的村庄挨家挨户搜索,这不仅使我军游击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难以实现,还使得游击队经常遭受敌人的袭击。

  由此看来,不解决狗的问题,对敌斗争就无从谈起。暂时灭狗是人民平安生活的需要,是抗日游击战争形势发展的需要,因此决定,以区、镇、乡为单位建立灭狗队,淮海地区组织各县成立检查领导小组,限在半个月内完成灭狗任务。根据地军民很快行动起来。老百姓得知情况后,非常理解,积极配合,很多家庭自己动手将狗打死。仅仅一周,迅速完成打狗任务。

  灭狗以后,广大农村夜晚一片肃静,群众不用担心因狗吠而招致日伪军的搜索和残害,游击队更是“天高任鸟飞”,游击行动再也不用担心因狗吠而误事。敌人则是恐慌一片,乱了阵脚,他们想要得知游击队的踪影,那是大海里捞针,比登天还难!
 
      根据新情况,淮海地区各县小分队第二次进入敌占区活动,不到三个月就基本铲除了大部分乡镇的伪政权,把敌伪据点分割成相对孤立的海礁孤岛。军事打击和宣传攻势双管齐下,有些据点被我们打下,有些投降,有些弃城逃跑。1945年秋,在主力部队新四军第三师黄克诚师长的指挥下,一举攻克苏北重镇淮阴县城,最终用自己的力量解放了自己的土地,迎来了苏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改造地形坚持抗战
 
      1941年夏季,敌人集中了第十五、十七师团各一部,独立十二旅团全部,约万余人,另加伪军李长江(原国民党江苏省长韩德勤部下,后来投降日寇)、杨申华部约一万五千人,共计兵力二万五千人,企图一举消灭我苏北抗日队伍主力。

  日寇在向我淮阴城北抗日根据地进攻时,实行“三光”政策进行大扫荡,以炮火开路,汽车沿公路开进,骑兵和步兵成扇子形散开,搜索前进。日、伪军随意向逃难群众开枪、开炮,伤害无辜群众,任意宰杀群众的家禽、家畜,翻箱倒柜,寻找钱物粮食。最后走的时候放上一把火,把老百姓的房屋、财产等化为灰烬。

  以刘高庄为例。日本鬼子的大扫荡正在向根据地中心区六塘河方向推进,从鬼子的枪炮声和火光来分析,鬼子已经离开刘高庄30里路以上,总算可以暂时松一口气了。反扫荡指挥部领导周文忠带领游击队赶赴刘高庄。走到离刘高庄约5、6里远,我们就看到浓烟滚滚,笼罩在村庄上空。当我们进入刘高庄村口时,迎面飘过来一阵阵恶臭味,到处都是死畜、死人、破盆、破碗、烧焦了的家具,和污水、血水、粪便混在一起,我们不忍目睹,不能大口呼吸,战士们义愤填膺:真惨!日寇犯下了滔天罪行,不可饶恕!

  大扫荡不仅使我抗日军民遭受严重伤亡和财产的损失,而且日军还采用“蚕食”政策,在我抗日根据地周边建筑大量碉堡,使我抗日根据地面积日渐缩小。要把抗日战争进行到底,必须总结经验教训,采取有力措施,从根本上改变战争局面。

    江苏省淮阴县是苏北重镇,大运河贯穿全县,交通方便,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淮阴县城北是百里大平原,公路多河流少,既无山地又无湖泽水网,地形上十分有利于日寇的现代化军事装备的作战。具体分析,取长补短,根据淮海地区地形的实际情况,结合长期抗战的实践经验,我军做出了一个重大决策——改造淮北地形。全民动员,人人动手,打一场改造地形的人民战争。

  淮海地区金书记和军分区领导经过全面总动员,与大家一起,动脑动手分拆深入基层,讲清道理,确定方法和步骤。金书记说,日本鬼子利用现代化军事装备进行作战,最需要的是什么呢?路!公路是日本鬼子的战争生命线,有路横行天下,无路寸步难行。我们要把所有的公路挖成战坑,成为抗日交通沟,迫使日本鬼子放下重装备,用步兵和我们作战,鬼子人生地不熟,一旦道路变了样,他们必定寸步难行,处处被动,而我们都是本乡本土的人,我们愿打就打,愿走就走,敌人的举动我们了如指掌,我们的一切行动敌人无法知晓,我们是关门打狗,爱怎么打就怎么打,这就是把敌人的长处变成短处,而把我们的短处变成打击敌人的长处,这就是辩证法!

  改造地形工作迅速展开。大路大沟、中路中沟、小路小沟,有路就有沟,我们要把整个淮北平原变成错综复杂的交通沟。大路交通沟宽、深各两米,能容两副担架来往,每一个转弯处和十字路口,都要预留狙击垛;中路沟宽一米八、深一米六,小路沟宽一米、深一米五左右。先挖大路沟,再挖中路沟,最后挖小路沟。

  党政军民一起动手,日夜苦战,经过半年时间,这项改变地形的浩大工程基本完成。再经过扫尾修补,入冬前已全部完成。淮北平原变成了一个“大迷宫”,就连久住这里、走村串户的老货郎、自称是“活地图”的魏道清老人,担着货郎架,从前村到后村原本的二里路,他实实在在地在沟里转了一上午,还在沟里转来转去出不来,没办法只好走一段路又爬到沟岸上去看一看,上下爬了几次后才走到后庄。大平原成为了大迷宫,这迷宫将成为日本侵略者的大坟墓!

  淮北大平原改造成交通沟之后,不久就进入寒冬。1942年11月,敌人使用平林师团约二万人和伪军三万,向我苏北解放区大举进攻。淮阴的日寇集中了四阳、沭阳、涟水等县的日军数千人,伪军以伪28师师长潘子巨带万余人,向我淮阴城北抗日根据地进行大扫荡,兵分多路直逼过来。涟水城敌人已经越过盐河,四阳、沭阳等城的敌人配合淮阴的敌人开始行动,其他各据点的敌人蠢蠢欲动。
  根据敌情,我军预先做好了反扫荡的组织准备工作。首先建立了反扫荡领导委员会和保点领导小组,统一领导、指挥反扫荡工作,全县各家各户都要坚壁清野,不给敌人留下一点可以利用的东西和生活用品。这次群众撤退都是在交通沟里行走,敌人无法发现。我广大群众安然有序地向后方成功转移。

    当日伪军进入我们根据地时,一个个都惊呆了。到处都是沟,沟与沟相连,渠与渠相通,一望无边,好像地下迷宫。走在沟底看不到旷野,怕中了我军的埋伏;走在沟岸上,只能单兵前进,大炮拉不进来,汽车开不进来,骑兵怕掉入沟底摔伤腿,大炮汽车无法前进,只能远距离射击。敌人的现代化武器失去了用武之地。

  第一线的民兵和游击队有组织地对敌人进行狙击,通常选择在村庄横路间距离比较大的地方打上几排冷枪,甩倒几个敌人后,立刻从沟底撤走,或者在沟岸上挂几面小旗,当敌人调兵遣将向小旗方向冲来时,却发现什么也没有,气得鬼子兵直蹬脚。敌驻我扰,敌退我进,白天我们对日伪军阻阻、打打,夜晚又不时对日伪军进行袭扰,不让敌人有安静的日子。就这样,我们可把敌人弄苦啦,提心吊胆的,吃不好睡不好,一不留神被打倒,整个战略部署完全被打乱了。

     当鬼子好不容易推进了约五十里路时,后院起火啦!我军部分主力从淮阴城北到达飞机场后又越过运河,从涟水方向切断了盐河的敌人后路。四阳、沭阳的敌军被迫退回城里。海州、新安镇敌人不敢出城。从淮阴城出来的敌人被切割在我军民反包围之中,只好慌乱地逃回城里。日伪军准备了半年、集中了几万人的大扫荡,不到一周就被苏北、淮阴军民粉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