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驾将军”谭希林

阅览:  日期:2009-09-18

 

在传奇将军谭希林百岁诞辰之际,记者拜访了谭老将军的夫人吴文彬。听她深情缅怀谭老将军那一段刻骨铭心的峥嵘岁月。

 

红色少年,工人运动打先锋

 

“希林告诉我,他是1908312日出生在长沙沅家湖石头嘴村贫农之家,兄弟姐妹6 人,他是次子”文彬大姐回忆道:“老谭的父亲谭海清继承了祖父的制陶手艺。为了让谭家出个读书人,父母勒紧裤腰,节衣缩食,把9岁的希林送进私塾认字。天资灵秀聪颖的希林以品学兼优小学毕业,考入省立工业学校。这一年,家乡闹灾荒,粮价飞涨,父亲咬紧牙关仍送他上学直至毕业。”

19251月,失学后的谭希林进入湖南第一纱厂做工。纱厂劳动强度大、工资低,每天要干10多小时。工头稍不顺心就打骂。身心倍受摧残的谭希林,靠拢厂里的秘密工会,开始受到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影响。同年5月,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在“五卅”运动影响下,湖南纱厂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罢工、集会和游行。他按工会要求,做好宣传鼓动工作,参加了增加工资、改善待遇的英勇斗争。结果,谭希林等工会积极分子被厂方开除。

不久,谭希林参加了由毛泽东提名建立的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继续投身罢工运动。矿山当局勾结江西军阀对矿工残酷镇压,许多工人惨遭杀害,谭希林侥幸脱险。

1925年底,他和许光达等由组织安排,几经辗转来到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和来自全国的300多名工运、农运骨干,聆听了毛泽东、周恩来、肖楚女、彭湃、恽代英等革命家讲授的政治、军事、社会实践等课程,参加了陆海丰社会调查,接受了严格的军事训练,希林的革命觉悟和革命理论有了明显提高。16261月,转为中共党员。”

 

黄浦学子,秋收起义上井冈

 

19264月,谭希林由党组织指派进入黄浦军校第五期工兵营学习。北伐开始后,黄浦军校学生随先遣队叶挺独立团从广东肇庆出发,7月攻克长沙,8月进入湖北。谭希林在汀泗桥、贺胜桥两次战役中,冒着着枪林弹雨英勇拚杀。1010日,北伐军攻克武昌。入城后,谭希林等军校学生就地转入本科的学习和训练,19273月毕业时,因其作战勇猛,被分配在叶挺领导的“铁军”任排长,后又调入武汉国民政府警卫团任排长,不久升为副连长。

南昌起义,向反动派打响了第一枪。82日,谭希林所在的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从武汉出发,走水路增援起义部队。由于军阀张发奎部已占领九江,阻断了水路通道,警卫团被迫改由陆路去南昌。后来因起义军撤出南昌,警卫团转进湖南,在修水警卫团和平江、通城、浏阳、永新、莲花、萍乡等地的农民自卫军及安源路矿武装合并为暂编第一师。谭希林由警卫团调任师特务连长兼党支部书记,罗荣桓为党代表。

“八七”会议,党中央明确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为此,中央派毛泽东以特派员身份前往长沙领导秋收起义。湖南省委成立了前敌委员会,毛泽东任书记,在安源张家湾召开的军事会议决定,将暂编第一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1军第1师,为秋收起义主力,下辖三个团。谭希林仍任师特务连长,罗荣桓任党代表。

192799日,秋收起义打响。工农革命军5000多人从修水出发,910日占领朱溪,随即进入湖南平江。正当谭希林率领特务连随师部到达龙门准备攻打长寿街时,混入起义部队的邱国轩部叛变,使第1团腹背受敌,起义部队蒙受损失。其他2个团也先后受挫,整个部队只剩下1000多人。920日晚上,毛泽东不顾疲劳,连夜在文家市召开扩大的前委会,分析了形势,认为攻打长沙已不可能,决定改变计划,沿罗霄山脉南下,向井冈山进军。

 

沉着指挥,黄洋界上炮声隆

 

为巩固新生的革命军队,毛泽东在三湾对部队进行整顿和改编,将部队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1师第1团,加强党对军队的领导和政治工作。全团7 个连,谭希林任12连连长,紧随毛泽东上了井冈山。他率领2连参加了攻打茶陵的战斗,按毛泽东的部署,建立了茶陵县工农兵政府,这是中国革命史上第一个县级工农兵政府。

回忆初创井冈山根据地这段历史,吴大姐说:“希林在革命实践中认准了毛泽东,对毛主席忠诚不渝。一次,毛泽东在一个山村宣传发动群众,被一支地主武装围困。当时毛委员混在群众中,虽没有暴露身份,但处境很危险。希林闻讯后,不顾安危,立即率领2连前去解救,击溃了地主武装,为毛泽东解了危。希林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被战友们誉为‘救驾将军’”。

19278月,湘军第8军第1师两个团由茶陵进至酃县,江西国民党第3军三个团由永新进入宁冈,企图乘红军主力远在湖南之时围攻井冈山。红军作出部署:红311营营长陈毅安、副营长谭希林率领13连由茶陵星夜赶回井冈山。1营据守五大哨口之一的黄洋界。谭希林通晓工兵专业和攻防战术,指挥部队构筑工事,建立了周密的防御体系和火力配备。

829日,湘军吴尚部两个团由酃县出动,气势汹汹地向井冈山扑来。第二天,湘军向黄洋界发起猛烈进攻。1营以1连凭险据守,3连为预备队。谭希林果敢地靠前指挥,当能看到敌人眉眼时,才下令开火。随着红军射出的一排排子弹和抛出的大小石块,湘军一个个应声而倒。红军连续打退了敌人4次疯狂进攻。

这时有人说:“要是有门炮就好了。”在场的贺子珍说:“茨坪军械所有一门缴获的迫击炮。”说着,她从阵地上叫上哥哥贺学敏和谭希林、刘荣辉等,几个人顶着烈日把150斤重的迫击炮抬上黄洋界,并在军械所仓库找到仅有的3发炮弹。

这时敌人开始了新一轮进攻。谭希林指挥部队将迫击炮瞄准设在源头村腰子坑的敌军指挥所。第一炮打出去,没响;第二炮打出去,仍没爆炸;最后一发炮弹,谭希林亲自指挥装填发射,炮弹像长了眼睛一样,正好打进敌人指挥所,湘军指挥官应声倒地,敌军一片混乱。这时,赤卫队、儿童团在山上摇旗呐喊,加上炮弹爆炸,敌人误认为朱、毛率领红军主力回到井冈山,命令部队后撤。

红军以不足一个营的兵力,凭险击溃两个团敌人的进犯,取得了以少胜多的光辉战绩。毛泽东闻讯黄洋界战斗胜利的消息,十分高兴,挥笔写下了“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的壮丽诗篇。

 

江淮抗战,大桥战役歼桂顽

 

“皖南事变后,江北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26旅,希林任旅长兼政委,并任津浦路西军分区司令员兼政委、路西地委书记。”吴大姐痛苦地说:“这一段是抗战最艰苦的岁月。我当文化教员,跟随部队天天行军,天天打游击,居无定所,食不果腹,‘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我与希林也很少见面,我们第一个孩子就在这时夭折了。”

194110月,日伪军和桂系顽军部队四面围攻淮南津浦路西根据地,桂顽172师集结在巢县附近,48军的两个师隐伏于寿县以西。桂顽171师附第8、第10游击纵队先行向路西进攻,企图趁新四军兵力单薄下手。这次敌人改变策略,采取稳扎稳打、一步步向北拱,到10月中旬,已蚕食路西南地区100多个村镇,如171师继续北拱,后面3个师分路压来,将会把我军挤出路西。

面对日伪军顽的进攻,新四军组建了津浦路西野战司令部,司令员谭希林,政委王集成,指挥22/3野战部队的6个主力团,坚决打退敌进攻,保卫路西根据地。

谭希林分析了敌我兵力部署和战场形势,深知要战胜强大的顽敌军,选择攻击点至关重要。经过深思熟虑,他把注意力集中到大桥镇。

1016日深夜,大桥战斗打响。吴华夺率11团从三面发起攻击,突击队用大刀、手榴弹开路,很快在敌人阵地上撕开一个口子。接着占领南小街,歼灭常备大队400余人。这时,桂顽军组织反冲锋,显示了敌人非凡战斗力。我军每前进一步都相当吃力。17日午前11点,三个攻击面均无突破性进展,战斗转入胶着状态。大桥镇顽军打出信号弹求援。

下午,界牌集一个加强营前来增援。敌搜索分队小心翼翼地通过距大桥镇六七里的新张家村与废弃的砖瓦窑之间大道,毫无戒备地进入张冀翔16团伏击圈。张团长一挥手,干沟里一个营的轻重机枪突然齐射,一排排手榴弹飞入敌群。随着震人心魄的冲锋号声,16团勇士们冲出战壕,奋勇杀入敌群,敌人没来得及还手,就被“包了饺子”。

在新张家村伏击战打响之前,11团调整了部署,团长吴华夺重新组织进攻,部队借助风力,火攻敌营,敌毫无防备,被烧得鬼哭狼叫。11团各部趁势穿插,残敌阵脚大乱,向北突围的200多人被围歼在野地里。

大桥镇战役歼灭桂顽两个加强营和一个县常备大队1600余人,稳定了淮南形势。411团和616团被授予“铁锤子团”光荣称号。

 

临危受命 巩固皖江根据地

 

1943年秋季,皖江根据地反‘摩擦’、反‘扫荡’斗争进入空前残酷、紧张的阶段。老谭临危受命,出任新四军七师代师长兼皖江军区司令员,曾希圣任政委。

19431120日,桂顽176师及第八游击纵队龙炎武部等共5 个团,兵分三路向槐树嘴、笑泉口、魏家坝一线进攻。谭希林亲率主力部队出击,曾希圣带参谋人员撤至上庄联络军部,副政委李步新带领区党委和师机关转移。谭希林率部在当地群众的支持下,在磨盘山一带构筑了绵延几十里的防御阵地,在顽军必经之路埋设了大量地雷、石雷。七师以白湖团一个营于磨盘山、独立团于井头山、白湖团另两个营于狮子皮山分别阻击左、中、右三路顽军;巢湖大队在笑泉口隐蔽待命。

23日,顽军全线推进与七师部队交火。战至午后,白湖团在磨盘山已打退敌10多次冲锋。黄昏时,巢湖大队奉命投入战斗,皖南支队也赶到参战,我军几路部队发起反攻。经过三天两夜激战,反顽作战取得全胜,消灭顽军1100余人,缴获迫击炮1门、轻机枪6挺、各种枪支数以千计,活捉游击纵队第2支队长郑其昌。这次给顽军以重创,粉碎了敌人东进的企图,巩固和扩大了以巢无为中心的皖江抗日根据地。

19457月,谭希林、曾希圣遵照毛主席、朱总司令“消灭日伪军,扩大解放区,缩小沦陷区”的命令,指挥皖江军区部队,由内线转到外线,先后攻克无为县城、望城岗、凤凰颈、襄安、运漕、雍家镇、陶厂、白渡桥等40多个日伪据点,歼敌近万人,俘获5000多,七师主力由6000余人迅猛发展至30000人,皖江根据地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扩大。

这时,坐在一旁的谭将军幼子晓嘉插话说:“小时候,父亲常带我洗澡,我

看到父亲从送到脚都是伤疤,就好奇地问:‘爸爸,您的伤疤为什么都在身前。’父亲慈祥地说:‘傻孩子,这都是冲锋时负的伤,假如受伤在身后,那不成了逃兵!’父亲给我讲了许多惊险的战斗故事,他老人家戎马一生,南征北战,从黄浦军校到北伐武昌,从秋收起义到万里长征,从皖江抗日到横扫蒋军,参加并指挥了无数次大仗、恶仗,身上留下14处伤疤,为中华民族的独立与解放九死一生,是幸存者。”

 

 

, ndent-count: 2.0; mso-pagination: widow-orphan; tab-stops: 270.75pt" align=left>23日,顽军全线推进与七师部队交火。战至午后,白湖团在磨盘山已打退敌10多次冲锋。黄昏时,巢湖大队奉命投入战斗,皖南支队也赶到参战,我军几路部队发起反攻。经过三天两夜激战,反顽作战取得全胜,消灭顽军1100余人,缴获迫击炮1门、轻机枪6挺、各种枪支数以千计,活捉游击纵队第2支队长郑其昌。这次给顽军以重创,粉碎了敌人东进的企图,巩固和扩大了以巢无为中心的皖江抗日根据地。

19457月,谭希林、曾希圣遵照毛主席、朱总司令“消灭日伪军,扩大解放区,缩小沦陷区”的命令,指挥皖江军区部队,由内线转到外线,先后攻克无为县城、望城岗、凤凰颈、襄安、运漕、雍家镇、陶厂、白渡桥等40多个日伪据点,歼敌近万人,俘获5000多,七师主力由6000余人迅猛发展至30000人,皖江根据地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扩大。

这时,坐在一旁的谭将军幼子晓嘉插话说:“小时候,父亲常带我洗澡,我

看到父亲从送到脚都是伤疤,就好奇地问:‘爸爸,您的伤疤为什么都在身前。’父亲慈祥地说:‘傻孩子,这都是冲锋时负的伤,假如受伤在身后,那不成了逃兵!’父亲给我讲了许多惊险的战斗故事,他老人家戎马一生,南征北战,从黄浦军校到北伐武昌,从秋收起义到万里长征,从皖江抗日到横扫蒋军,参加并指挥了无数次大仗、恶仗,身上留下14处伤疤,为中华民族的独立与解放九死一生,是幸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