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南与陶行知“神交”往事
阅览: 日期:2010-01-18
说起项南,许多人首先想到的是:他是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是福建省委第一书记、是改革开放与经济特区的先行者……然而,殊不知,在项南非同寻常的风雨人生中,还有一段与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过“神交”的往事。
不久前,我收到省陶行知研究会官树良会长转来的一封从南京寄来的信,这是项南于1988年2月23日写给母校尧化门小学的书信复印件。信中披露了项南读小学时的一段不为人知的经历,而这段经历恰恰又被忽略了,以至于我查找了很多有关项南生平事迹的资料,却从未提及过他在南京读哪一所小学?经历过哪些事?
项南于1929年至1931年在南京市尧化门中心小学读书,念完了五、六年级。当时,他是学校少数的几个寄宿生之一。项南之所以来到南京读小学,应该说与陶行知先生有着不解之缘,当然,主要还是与他父亲所作的决定有关。
项南的父亲项与年早年是闽西地区第一个共产党员,曾参加过北伐战争。大革命失败后,项与年在周总理的直接领导下,成为中共中央特科重要成员之一,主要的任务就是负责保卫在白色恐怖下的党中央领导机关的安全。1932年底,虽然中央临时中央政治局由上海迁往中央革命根据地,但项与年还是被组织委以重任,继续留在上海从事地下工作。
10岁的项南在家乡列宁小学读了两年书后,并随着父亲来到上海,而后又前往南京读书。那么,为什么他父亲在上海工作而又偏偏把他送来南京读书呢?据项南回忆:他的父亲历来就非常崇拜陶行知先生的人格魅力,十分赞赏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所以,才把他送往尧化门小学上学。
若干年后,项南还十分清晰地记得,当时,小学的校长名叫宋鼎,对陶行知先生也很敬重。那个时候,学校的四周都树立了陶行知的语录牌。“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人生两个宝,双手与大脑。”、“我们要反对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这些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陶行知名言,已深深根植于学生的心田。以至过了这么多年,项南还念念不忘,记忆犹新。而令项南不能忘却的是,当年学校很注重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学生要打扫校园,也要轮流做饭,还要种菜栽树。陶行知先生多次到他所在的学校视察、讲课。他亲眼所见陶行知先生待人随和谦逊,授课生动易懂。而且让他印象最深刻的是,陶行知先生衣着非常朴素,手上还常握着一把蒲扇,说话幽默风趣。项南曾说过:“从那时起,我就十分敬重和景仰陶行知先生,并立志教育,振兴中华。”在尧化门小学两年多的读书生活,是项南一生中度过的最美好而难忘的时光,尤其是陶行知先生的音容笑貌,时常呈现在他的记忆里,让他无法忘怀,挥之不去!
项南后来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建设、改革开放等几个重要历史时期中,担任过许多党和国家的领导职务,也经历过人生的风风雨雨、起起落落。但40多年过去了,他依然忘不了他在母校尧化门小学的读书生活,忘不了当年陶行知前来学校视察、讲学的情景。1972年,从五七干校回来,恢复了工作,被任命为一机部农机局局长的项南还特地风尘仆仆地来到南京,重访了曾经培育过自己的母校——尧化门小学。我们可以想象,当项南步入学校的大门时,他的心情是如此的激动而复杂。一方面,他是多么想看到他曾亲手修筑的草房、亲手栽下的树木。可这一切都已荡然无存了,心里难免会有些失落和难过。另一方面,他更希望看到学校的发展日新月异,看到母校越办越好,所以,他在信中深情地写道:“向为培养新一代而辛勤劳动的老师表示我最亲切的问候!”
项南认识陶行知先生的时间虽说很短暂,可陶行知的一言一行却给他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特别是陶行知先生的为人、为学,更是成为他为人处世、求真务实的榜样力量。“心在人民原无论大事小事,利归天下何必争多得少得。”这是项南一生中最喜爱的一副对联,也成为他做人的准则和人生的座右铭。众所周知,项南学历虽不高,可学识超群,见解超凡,谈吐也精辟风趣,曾折服了海内外众多的有识之士,生前被不少人尊称为“项公”。有一次,来闽采访的美国记者团听了他的一席话后,感慨不已,并诙谐地对项南说道:如果你是美国公民,我们一定选你当总统。
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项南在多年的执政中也得到一些启迪。例如,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项南就提出:要在福建修建一条由福州到厦门的高速公路,从而改善特区的交通状况。项南的女儿、当代著名军旅作家项小米说,她的父亲是第一个提出“高速公路”这种设想的人,也是第一个引进了国外程控电话的人。
当然,项南也是一位百折不挠、迎难而上的人,他当福建省委第一书记时,有人就用他的名字来调侃:“项南项南,项项都难”;“项南项南,向着困难”。在福建搞经济特区,在当时的气候和环境下,面临着是巨大的困难和压力,但项南并没有被困难所屈服,被压力所退却。尽管中央领导对经济特区是非常支持的,然而,很多具体操作还要靠自己摸索,正所谓摸着石头过河。在那个年代,搞不好很有可能犯错误,甚至付出代价。但项南始终无所畏惧,敢为天下先,成为时代的“弄潮儿”。这一切,也是陶行知创新精神的体现。
身为省委第一书记的项南,对教育是非常关注的。无论工作再忙,他也要亲自过问教育问题。他对陶行知及其教育思想也是十分景仰和重视的,1984年,当福建省陶行知研究会成立之际的筹备会上,他还亲自参加并进行指导。成立之后,他也时常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支持,让所有会员深受鼓舞和鞭策。福建省陶行知研究会风雨兼程地走过25个春秋,并取得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这与项南的关怀和支持是密不可分的。
1987年,退居二线的项南,时刻保持着人民公仆的本色。仍然矢志、投身于扶贫救济、职业教育等事业中,表现出一名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和高尚情怀。项南虽然与世长辞,但他的革命精神、教育情结、廉政作风,如同不朽的丰碑,永远屹立在人们心中。他的那段鲜为人知的小学读书生活和与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情缘,对填补了他的履历中的某些空白是很有教育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