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筹办厦门日报的特殊日子里
阅览: 日期:2010-01-18
厦门军管会早在1949年7月在苏州就开始酝酿成立,下设几个部:党务、政务、财经、公安、文教等;文教部又分报社、电台、学校、书店等几个方面。为适应革命形势迅速发展需要,军管会的框架已初步搭好,各级领导骨干也先后相继配备,工作人员正在调集中。
9月中旬,闽中人民游击队泉州团队部编印组负责人许霏同志转告我,要我向暂时设在泉州的厦门军管会报到。报到时,军管会负责干部工作的阎云卿同志亲切地递给我一份干部登记表,表中有征求本人“工作志愿”一栏。
这个栏目怎么填?我根据自己过去的学历和经历慎重地填上两个志愿:一、报社;二、教育。想不到组织上很快就同意我到厦门日报工作,这使我感到格外高兴。
我到厦门日报报到后,又分别受到报社领导如社长单斐、总编辑孙明、编辑部主任郑田青等同志的接见。交谈中,使我深深感到这些领导同志的共同特点是:见识广,水平高,生活朴素,谈吐斯文,待人诚恳热情,初次接触就给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至于具体工作安排,领导的意思是要我到编辑部负责“社会服务”栏的筹办。说这项工作很重要,是党报与广大读者联系的重要桥梁,要我立即着手筹办。当时我心里也大体有数:搞编辑是以内勤编稿为主,不像记者那样,以外勤采访新闻为主。但我同时又意识到这是革命分工,也是领导的信任,因此就愉快地接受了。
在泉州参与筹办厦门日报期间,主要是有目的地查阅全国解放区出版的主要的几种报纸的办报方向,以及报纸版面、内容、标题、字号、插图等的编排,以便吸取别人的长处和积累有关资料。遇上疑难问题,就虚心请教老同志。筹办“社会服务”这个栏目,开始只有我一人,尔后又来了张启球和徐志忠两位同志。我任组长,他们是组员。他们年纪比我大,经历比我多,文化程度也比较高,都是大学生。但大家一起共事,相处甚好。彼此分工合作,相互关心支持,为的是共同办好党报!办好“社会服务”栏。
要办好地方党报,也确非易事。一来报社是处在筹备阶段,没有基础,万事起头难嘛!二来是办过报的老同志少,新同志多,多数同志没有办报经验。好在当时报社领导能从实际出发,采取以老带新,“边筹办、边学习、边工作、”的方针。记得当时报社领导对如何办好党报这个最迫切的问题,不论在公开场合或者在个别交谈中,总是给我们反复引导和指点,给我印象较深的大体有如下几个方面:
厦门日报是中共厦门市委机关报,是地方党报,是党、政府、人民的喉舌和舆论工具,是代表党、政府和人民说话的。因此在报纸上刊登的每一条新闻和稿件,都要对党、政府和人民高度负责,参加党报工作,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从事党报工作,要注意掌握好两条:一是采访新闻时,情况一定要了解真实和全面,切忌道听途说“客里空”和片面性;二是要认真学习和正确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真实性和阶级性是党报的灵魂和指针。
一篇完整的新闻稿,必须包含五个具体要素,即交代清楚新闻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和结果。但一篇好的新闻稿,还必须突出三性六要:针对性、鲜明性和生动性;报导要及时,旗帜要鲜明,观点要正确,事情要讲明,文字要简洁,文风要活泼。
记者采访新闻,好比蜜蜂采蜜。蜜蜂为了酿造蜂蜜,天天主动飞向田野到处采集花粉;记者要写出好新闻,也要像蜜蜂那样,勤于深入采访挖掘,善于提炼加工。
产品有两类。一类是工厂生产的物质产品,另一类是报社等单位生产的精神产品。不论那一种产品,都要把质量放在第一位。因为产品质量是产品的生命,质量不好是产品的致命伤。版面的编排和文字把关也是体现质量的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报纸要把差错减少到最低限度,差错好比敌人,消灭差错就好比消灭敌人。
报社领导同志的这些如何办好党报的经验之谈和手把手的言传身教,不仅对我们这些当年初学办报者,起着很好的指导和鼓励作用。时至今日,我认为仍有历史借鉴和现实指导意义。
在泉州筹办报纸的那一段日子,实际上是战前练兵。时间虽短,效果很好。当年9月下旬,我们还根据内部消息,得知新中国即将于10月1日举行隆重的开国大典,同志们无不欢欣鼓舞,干劲倍增,都盼望厦门能早日解放,我们的党报——《厦门日报》能早日出刊。
从9月初至10月上旬,闽南各地已先后解放,解放军正加紧做好渡海作战解放厦门的准备。报社机关也随同厦门军管会逐步向同安方向转移。当时由于车辆有限,交通不便,因此除部分老同志和机要人员乘车先行外,大部分同志都得步行。从泉州到同安郊区,连续步行三天,中途借宿学校,课桌当床,床单当被,大家毫无怨言,心情都很舒畅。
10月15日夜,解放军向厦门岛发起总攻,隆隆炮声,震撼厦门海峡上空,我们在同安住地亦清晰可闻。10月17日又传来厦门全岛解放消息,群情更加振奋,都想早点进入厦门。但是各单位究竟何时进入厦门,是要服从军管会统一安排的。报社算是优先进驻单位之一。19日白天我们从同安到集美,傍晚由集美渡船直达厦门市区,当晚借宿厦门省立中学校舍。由于设在厦门港的厦门电厂在敌人败逃前被炸毁,晚上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清。但到翌日清晨,放眼张望,天空晴朗,空气清新,解放了的厦门岛的山山水水也似乎显得格外美丽,多彩多姿,正在陪同我们一起欢庆厦门的新生。
未进厦门盼进厦门,一旦进入厦门,一系列的具体问题又摆在报社同志们面前。不过,在军管会和市委的大力支持和报社领导统一安排下,这些问题总算迎刃而解:比如:没有办公和住宿地点,几经转移,最后选定中山路一家已停止营业且已破旧的“厦门大饭店”暂用。没有排字房和机印设备,就先后借用厦门江声报和厦门星光日报原有的设备,进行排字和印刷;夜晚没有电灯照明,就用汽油灯和普通油灯代替,几乎天天在搞“夜战”。采编校对人员不足,就继续就地招收补充。
总之,当时报社全体同志是知难而进,排难而上,全社上下一条心。1949年10月22日,一份厦门人民自己的报纸——《厦门日报》创刊号,终于高速度地以套红刊头、醒目标题、崭新版面和丰富内容首次与厦门及闽南读者见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