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休“老团干”深情忆当年
阅览: 日期:2010-01-18
资料照片
我与黄荣琨是解放初期的第一批青年工作干部,现称“老团干”。在青年团工作岗位上虽然只有两三年时间,但那时团结战斗的生活,忘我的工作热情,纯洁的革命友情,永刻心间,难以忘杯。
一
1949年9月,泉州解放。9月中旬,厦门市军管会在泉州成立,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也同时建立,并组建各级机构和配备干部,充分做好接管的各项准备工作。不久,移师同安,九月下旬的一天,许集美同志找黄荣琨谈话,说厦门需要干部,要调黄荣琨和周乔林到厦门搞青年工作。因为黄荣琨曾在厦门搞地下工作,对厦门情况比较熟悉。第二天,黄荣琨就拿着晋江地委的介绍信,到同安厦门市委组织部报到。在同安,参加青年工作集训的同志有30多人,来自五湖四海,有十兵团民运部的,有晋江、厦门等地下党的,还有南下苏南大队的,编三个学习组。我们住在同安往安溪方向公路附近的一个小村庄,离市委机关驻地有5华里。住了三间民房,用木门板搭的统铺,学习、小组讨论、吃饭、睡觉都在里面。房前有一条小溪,洗涮都在小溪里,吃饭是由市委机关伙房煮好后挑过来的。每天早上吃饭后集合,唱歌、布置学习任务,然后分组学习、讨论。课余时间开展文娱活动,唱革命歌曲,跳集体舞,十分活跃。学习内容是“入城纪律”、“约法八章”、“城市接管工作方针、政策”、《共同纲领》、“建团决定”等。学习生活既紧张又活泼。当时学习抓得很紧,纪律也很严。
二
我们进城后,对外是“厦门市军管会青年工作队”,对内是“厦门市委青年工作部”。开初,李威同志(林一心书记的爱人)任青工部副部长兼青工队队长,不久,设立市委青委,书记是市委秘书长孙燮文同志兼,李威任青委副书记,又兼任青工部部长,青工队队长就由黄荣琨担任。青工队下编三个大组:青年工人组、学生组、文艺组。各个大组下面又分二至三个小组,还派几位同志到农村开展工作。那时,市委组织部又陆续分配了一些同志进来,南下服务团的同志分两批到青工队。1949年底,青工队的干部有一百来人之多。1950年,党、团组织公开,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厦门市工委宣告成立,李威任书记,黄荣琨任宣传部长。1951年,因备战需要,机关搬到深田路。当时升平路10号是青年俱乐部,后改名为青年服务部的办公地点,统战部、军体部也在那里办公。
我们到厦门青年工作队后,三个组的同志就分头下到工厂、商店、学校、农村等基层单位,广泛联系接触青年群众,蹲点基层,在那里开展活动,广交青年朋友,帮助筹建青年群众组织等。1949年底,厦门市第一届学生联合会宣告成立,主席为李威同志,黄荣琨任秘书长。
三
1951年,黄荣琨任团市工委统战部长,兼市青年服务部部长。统战工作的任务是广泛团结社会各界青年,包括宗教界、工商界、街道社会青年。青年服务部的主要对象是面向街道、社会各界尚未组织起来的青年。通过办学习班、开讲座、报告会等形式,把各界青年组织起来。学习班在厦门日报上刊登《招收学员通告》,报名参加的青年十分踊跃。学习内容有青年修养、社会发展简史、青年运动方向等。还请市委林修德书记等领导前来作形势和任务报告,每期都有几百人听报告。还在鼓浪屿区原大北电台、原法国领事馆举办青年夏令营。青年服务部还介绍革命文艺书刊和电影,当时最有影响的是 《青年近卫军》、《保尔柯察金》、《卓娅和舒拉的故事》等小说、电影和苏联歌曲。记得当时有一位社会女青年,通过学习班的学习,她思想豁然开朗了。她能把压抑在内心深处的隐私都讲出来,改变了她以前不想活的念头,获得了新生。
通过开展各种教育活动,把各界青年组织起来,做到每个区都建立青年工作领导小组,每个居委会都有青年学习活动小组,形成了全市青年工作网。参加学习班的人数上千,办了五期学习班,涌现了大批积极分子。当时,海军、公安、海堤建设等部门都到学习班里来招收员工。记得当时有五、六百人走上了工作岗位。
1951年,召开了第一届市青代会,社会各界都有青年代表参加,厦门市民主青年联合会宣告成立,会长胡辛人,秘书长黄荣琨。1951年秋,华东团委在上海召开青年统战工作会议,福建派黄荣琨作为代表参加。当时华东团工委书记是刘导生,统战部长是陈少白。会上,请厦门介绍经验,黄荣琨介绍了当时办青年服务部、学习班、召开青代会的做法,大家对厦门的经验十分欣赏和肯定。
1952年,我和老黄相继调离团市委,老黄到鼓浪屿区任区长,我调到市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