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山毛家的好外婆
阅览: 日期:2010-05-20
1956年12月,毛泽东在接见周文楠(毛泽东三弟毛泽覃的妻子)的丈夫王英樵时关切地问道:“周外婆在东北的生活情况怎么样?身体健康如何?有什么困难没有?”王英樵说:“周外婆已经76岁了,身体无大病,精神很好。我和文楠工资收入不低,又只有一个女孩,生活没有什么困难。”
毛泽东所说的“周外婆”,即毛泽东小弟毛泽覃的岳母,毛楚雄的外婆。
思想开明的道台夫人,选中毛家老三当女婿
周外婆名叫周陈轩,她娘家姓陈,夫家姓周,后来便叫她周陈轩。丈夫周模彬,曾任长沙直隶知州,人称道台,辛亥革命后,他在长沙市松桂园买房定居,周家当时在长沙算得上是一户有声望的人家。一种偶然的机缘,将长沙周家和韶山毛家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1925年,毛家的老三毛泽覃在长沙黄家坪颜子庙平民学校教书。在他任教的班上,有一位名叫周国英的女学生,成绩特别好,当时住在婶婶周陈轩家。大凡先生总是偏爱成绩好的学生,毛泽覃在一次家访中认识了周陈轩,还有她的女儿、当时正在含光女子职业中学上学的周文楠。
过了一段时间,含光女子职业中学国文教员
周家讲究长幼有序。道台夫人为女儿做了主,儿子就不敢多言了。
这年秋天,毛泽覃跟大哥毛泽东去了广州。不久,毛泽东出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毛泽覃到黄埔军校政治部工作,他写信给周文楠,要她前来广州。周文楠征得母亲和哥哥的同意后,去了广州,在妇女运动讲习所学习。妇运讲习所和农运讲习所同堂听课,周文楠因此眼界大开。1926年夏天,毛泽覃和周文楠在广州正式结婚。
利用昔日道台府第,从事党的秘密工作
1927年初,经刘欣介绍,周文楠在广州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毛泽覃和周文楠乘船经上海赶去武汉,在轮船上,夫妇俩与化名杨举的二哥毛泽民不期而遇。他们结伴而行,很快就找到了大哥。那时,毛泽东—家住在武昌都府堤41号,房子不宽,杨开慧刚刚生下小儿子岸龙,正在坐月子,毛泽东照样很忙,因此家里比较乱。—天,毛泽东把家人都找来说:“我们要赶快转移。都呆在这里,一旦情况有变,大家都得等着别人来杀头。”此后,他把全家做了安排:他本人留在武汉,继续观察形势;毛泽覃随部队去南昌;杨开慧和周文楠由毛泽民护送回湖南。在当时情况下,这当然是最佳选择。但周文楠不乐意,杨开慧也面有难色。然而,情况紧急,容不得她们儿女情长了。
6月的—天早晨,两位女眷和毛泽民踏上了回湘之路。毛泽东和毛泽覃去车站送行。在火车开动的那一刻,周文楠伏在杨开慧的肩上哭了。她和毛泽覃谁也没有料到,这是他们最后的诀别!
毛泽民、杨开慧、周文楠一行回到湖南后,都在长沙松桂园周家住下,受到了亲家母周陈轩的热情款待。几天后,杨开慧带着孩子回乡下板仓的娘家,毛泽民则回到了韶山老家,周文楠在母亲细心照料下,等待生产。
过了些日子,毛泽东也从武汉回到长沙,专程去看望弟媳周文楠,自然就认识了亲家母周陈轩。老太太慈眉善目,待人热情,她特意腾出房子,给女儿的大伯住。住了一个晚上,毛泽东心里忽然灵机—动:周家房子宽敞,老太太心地善良,前道台大人的私邸又便于掩护,何不把湖南省委机关搬到在这里来呢?毛泽东去找亲家母商量,并且告诉她,这样也可能有危险,需要请她支持和配合。周陈轩猜想这位大伯可能是革命党!革命党人随时都有可能掉脑袋。但她成人之美、忠人之事,说:“大伯在这里,不要讲客气。有什么事要我们去做,只管吩咐就是了!”
从此,很多共产党领导人,如郭亮、夏明翰、毛泽民、毛泽覃、肖三、李维汉等,经常来到这座昔日的道台府第议事。周陈轩老人泡茶敬烟,热情待客,有时还亲自下厨。与这些共产党领导人建立了亲密的友谊。
昔日的道台老夫人,为了毛家历尽艰辛
然而,孩子的父亲毛泽覃去了江西,音讯不通,大伯毛泽东前几天去了浏阳。孩子是毛家的根,毛家人不到场,“三朝酒”就缺少气氛。
那就等吧!等了10天,孩子的父亲没有回来,大伯也没有回来。等了半个月,他们仍然没有音讯。一个多月后,周陈轩和女儿隐隐约约地听说,秋收起义没有成功,毛泽东上了井冈山。
“三朝酒”没有做成,长沙城里的风声却越来越紧。一批又一批的革命党人被枪杀在荒郊野外,一队队戴着脚镣手铐的共产党员被押着游街示众。往日繁华热闹的长沙城,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
1928年3月的一天晚上,一伙人冲中进周家,将周文楠和她才6个月的儿子一起抓走,关进了监狱。
大祸从天降!
周陈轩带着儿子四处奔走,多方营救,但当局根本不给这位前道台夫人—点面子!
周文楠一进牢门,就遭到严刑拷打。由于反动派的摧残和折磨,母子双双患了重病,为了营救女儿和外孙,周陈轩拿出所有的私房钱作抵押,请长沙小吴门一家纸店的老板出面担保,言明病好后回监,否则唯纸店老板是问。这样才把周文楠保释回家。
周文楠在家里调养了一个月,身休渐渐恢复,敌人又把她关进监狱,孩子则留给外婆带。趁女儿在家,外婆周陈轩给外孙毛楚雄补办了“三朝酒”。没有宾客,没有欢笑,气氛很压抑。做外婆的心里极其难受。为防反动派继续摧残,周陈轩又将毛楚雄改姓周。在那凄风苦雨的年月,她苦苦偎依着小外孙,艰难度日,受尽煎熬。
1930年7月,彭德怀率军攻克长沙,砸碎了监狱的锁链,救出了全部政治犯。楚雄盼妈妈,外婆盼女儿。然而,周文楠却没有回来。红军退出长沙后,周陈轩背着小楚雄上街去找女儿,在浏阳门外,只见尸横满街。周陈轩思女心切,胆子陡然大了起来。一百多具死尸,她一个一个翻看了一遍,仍然没有发现她的女儿。后来,有人带来消息说,监狱里跑出来的人,都随彭德怀去了苏区,她心头的一块石头才落了下来!
女儿走后,周陈轩悉心照料着小外孙。期待着有—天,孩子的爸妈突然归来,她将一个活蹦乱跳的大小子交给他们。然而,1935年4月间,周陈轩从报纸上得悉了女婿毛泽覃遇难的消息,她伤心地哭了好多天。十年内战期间,周陈轩在白色恐怖下坚持为党工作,抚养革命后代。她常给楚雄讲大伯父毛泽东、二伯父毛泽民心忧天下,国而忘家,献身中国革命的动人事迹,讲姑姑毛泽建、大伯母杨开慧、父亲毛泽覃为了革命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英勇事迹,使楚雄从小就受到了革命的熏陶,立下了革命的志向。
周陈轩丈夫在世时,虽然留下了一笔积蓄,但儿子—直没有谋到满意的差事,又时常生病,家庭经过几番变故,渐渐坐吃山空。为了一家人的生活,也为了抚育毛家的小孙子毛楚雄,周陈轩起先是变卖细软首饰,后来又卖房产。1936年,女儿周文楠,被娘家族侄营救脱险回到长沙时,她家的生计已经相当窘迫了。
党组织没有忘记他们。韶山地下党及时派人寻到长沙松桂园来,把他们一家接到了韶山。周文楠去毛氏祠堂教书,周陈轩则带着楚雄住在毛家的老屋南岸上屋场,这里山明水秀,人心古朴,韶山的父老乡亲都尊称她为周外婆。在浓浓的乡情中,周陈轩一家的生活很快安定下来。
韶山毛家的好外婆,沤心沥血抚育后代
抗日战争爆发后,韶山乡间开始有人去延安寻找毛泽东。毛泽东得知周外婆一家已从长沙搬到了韶山居住,立即托人带回—封信,并寄来20块大洋,要周文楠去延安。
“……楚雄已寄微款,尔后可略接济,请督其刻苦节省。周外婆
信中的
周文楠去延安后,周外婆和儿子、外孙一起,在韶山苦熬时光。楚雄去毛氏祠堂上学,要经过两口水塘,她怕他掉进水里,总是风雨无阻,按时接送;楚雄跟小伙伴上山砍柴,她要到路上去接;楚雄晚上做作业,她为其掌灯。完全可以说,周陈轩把她所有的爱,一古脑儿全给了她的小外孙!
楚雄长到18岁那年,王震将军率八路军三五九旅南下支队到达湖南,遵照毛泽东的嘱咐并通过韶山地下党组织联系,接毛楚雄北上延安。1945年8月,周陈轩含着热泪送别了朝夕相处的小外孙。
从外孙离家的那一天起,周外婆就开始天天盼望他归来。这时,她的儿子周自娱不幸染上肺病去世,她孤身一人住在韶山上屋场,总是在无尽的企盼中打发时光。春天来了,她攀缘上山,采来菌子晒干,用缸子盛着;秋天,山上的毛栗熟了,她就摘来用袋子装着。这些都是外孙楚雄最爱吃的,外婆年年为他准备着。
然而,楚雄自离家后除来过一封信外,再也没有消息。周外婆着急了。解放后,韶山有人去北京看望毛泽东,她便给毛泽东捎口信:请叫楚雄回家打一转,外婆日夜都想念他……
但是外孙毛楚雄再也不能回来了!1945年他随三五九旅开赴延安。经过一年的行军和转战,于次年8月到达陕西,毛楚雄作为中原解放军代表与吴祖怡、张文津3人奉命赴西安与国民党部队谈判,途中不幸被胡宗南部抓获活埋,牺牲时年仅19岁……
怎么能把这样一个不幸的消息告诉周外婆呢?毛泽东为难了。他知道楚雄是周外婆的心头肉,也是她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一个年届古稀的老人,怎能够经得起这沉重的打击呢?
文楠同志:
来信收到,甚慰。接你母亲去东北和你一道生活一事,我认为是好的。我可以写信给湖南方面发给旅费,惟你母年高,一人在路上无人招扶是否安全,是否需要你自己去湖南接她同去东北方为妥当,请你考虑告我。如你自己去接,我给湖南的信即由你带去。
祝你健康
毛泽东
一九五○年
接信后,周文楠立即由沈阳起程南下去湖南。路过北京时,她专程去中南海见了毛泽东。毛泽东再次对她去南方接母亲去沈阳同居表示赞同。他还询问了周外婆在韶山的生活情况。当谈到毛楚雄烈士牺牲的事如何讲给周外婆听时,毛泽东对周文楠说:“你告诉外婆,就说我说了,楚雄是个有志气的孩子,是韶山人民的好儿子,我将他送到国外很远的地方学习去了,也不能通信。免得老人家受刺激。时间长了,慢慢也就好了。楚雄年龄不大,为国捐躯,虽死犹荣。”
毛泽东还叮嘱道:“以后要好好照顾外婆,经常安慰她老人家,让她安度晚年。”
周文楠风尘仆仆地来到了毛泽覃烈士的故乡韶山,见到了离别多年、两鬓斑白的母亲。母女重逢,欣喜不已,激动得热泪盈眶。周陈轩要离开韶山了,乡亲们闻讯都赶来送行。母女俩留连忘返,在旧居前合影留念,然后与乡亲们握手话别,依依不舍地离开了韶山冲。
周外婆被女儿接到沈阳后,常常惦念着韶山,说要回去看看。王淑兰知道了,就专程从湖南赶去沈阳看望她,告诉她韶山的种种变化,转达乡亲们对她的问侯;老人听了,高兴得合不拢嘴。
有一回,毛泽东在与当年湖南第一师范的同学、南京师范学院
1968年8月,周陈轩外婆在沈阳去世,享年88岁。老太太生前多次说,她在韶山住了13年,是她一生中住得最久的地方。她希望死后能葬回韶山去。周文楠给毛泽东主席写信,汇报母亲病故的情况,并谈及欲遵老人生前愿望送母亲骨灰回韶山安葬。毛泽东接信后,批示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骨灰安葬问题可按周文楠意见办。”中央办公厅将此批示打印通知周文楠。事后,由周文楠与丈夫王英樵等护送老人骨灰回到韶山,受到极其隆重的迎接。韶山人民没有忘记这位对革命事业作出过很大贡献的老人,韶山的父老乡亲自发地放了一夜铁铳,以示哀悼。第二天,由韶山管理局革委会主任毛泽普主持召开了有当地群众四百多人参加的追悼会。周陈轩老人的骨灰被安葬在毛泽东故居对面的山坡上,与毛泽东的父母一起,长眠在那青山绿树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