咫尺海峡,百岁老人走了半世纪的归乡路

阅览:  日期:2010-12-13

 

在台湾金门岛,至今还流传着一个故事:有位妈妈在烧菜发现没了酱油,交代10岁的儿子去买一打,孩子很快跳上小舢舨,到对门的厦门商店购买,可惜,50年后,他才得以回来。妈妈早已埋进土里,他只能在坟头上香,泣告妈妈:“酱油已经打回来了,可您为什么不在……

107岁高龄的金门老人吕爱治,就有着这一传奇经历——

厦门解放,咫尺海峡瞬间隔断归乡路

早年出生在新加坡的吕爱治老人,原本姓杨,名叫彩英,因为家住台湾的舅舅没有孩子,在她2个月大的时候,就被舅舅抱养,后来就随舅舅姓吕了。

15岁那年,嫁给家住金门料罗湾东村的丈夫。她在金门育有35女,丈夫是跑船的,在海上遭遇了风浪,在她滞留厦门之前,很早就去世了。她是个贤惠能干的女人,为了养家糊口,经常挑着海产品到金门对岸的厦门来卖。

19491016,这是厦门解放的前一天。这天上午,她像往常一样,准备了鱼干、虾米、紫菜等海货,从金门北门的同安渡口上船,不到一个小时,就来到了厦门。想到一卖完海货,她就会马上回家,她这次出门没多带一件衣服,甚至连家里的孩子,都没招呼道别。可让她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一次出门,竟然却是52年有家难归!

“那天,我的海货还没卖完,可海上就已炮火连天,当晚回不去了,第二天厦金也停航了,我再也回不去了。我在金门还有八个孩子啊!最小的当时才7岁。”回忆起这段往事,尽管已届107岁高龄,吕爱治仍然记忆犹新。

那天晚上,吕爱治不得不投宿在厦门的金门会馆。可隆隆的枪炮声,从傍晚开始就一直没有消停。第二天,厦门解放了,厦金航线也被封锁停航了。从此之后,吕爱治就滞留在厦门。此后,她靠打零工、流浪过日子。

爱心搭桥,老人终圆回乡梦

1954年,在厦门街头滞留了五年的吕爱治,因为贫病交加、无依无靠,已经52岁的她被人送进了厦门市社会福利中心(原称救济院),从此,她离开家人,独自在福利院生活了56年。

上世纪80年代初,海峡两岸对峙的局面虽有所缓和,但仍然没有实质性的突破。1981年的大年三十,当时还是厦门人民广播电台记者的张飞舟,随厦门市领导到福利院慰问。当他得知道这位老人的悲苦身世时,十分震动。从此,他给予了吕爱治亲人般的温暖,经常看望她,给她买吃的和穿的,还给零花钱,经常接她到自己家里吃年夜饭。先生的儿子结婚,老人也是座上宾。

为解老人思乡思亲之痛,先生在一次乘“鼓浪屿号”客轮回厦门途经“大担岛”时,还用一个空酒瓶,塞进一个字条,写上吕爱治的简况以及联系方式,拜托祈求哪位拾瓶者能做做好事,搭起寻亲的桥梁。可事过多年,仍然没有任何音讯……

先生还利用各种关系,千方百计地为老人寻找亲人。他一边托人在台湾的报纸上反复刊登寻人启示,一边在厦门的电台里播出吕爱治寻找亲人的消息。有时,为了安慰她,还带着她去海边,让她用望远镜看金门。当老人看到对岸那片红色的屋顶时,她便十分激动,说那就是自己家的红屋顶……

经过电台的反复广播,到了上世纪90年代,终于为吕爱治找到了一位在厦门工作的堂弟。两人见面时抱头痛哭,堂弟为她带来一些亲人的消息,这使老人稍稍心安了一些。

到了2001年,担任厦门市副市长的潘世建在福利中心的一次调研中,了解到老人的身世。充满爱心的他,决心为老人回家牵线搭桥。

那年7月底,在潘副市长的带领下,老人搭船直航回到阔别52年的家乡与亲人团聚,终结了骨肉分离的悲情。

真情难舍,重返厦门度晚年

然而,这一次寻访,也让她十分伤感。由于战争和岁月沧桑,她很多孩子都已过世或失散;原来的祖屋,也已成了一堆废墟,她还认得门前两块大石头。此时,她最小的儿子也年逾古稀,一家人生活也并不富裕。

出乎大家意料之外的是,老人在金门呆了四天之后,毅然决定重新回到厦门生活。他的小儿子挽留她,说要侍奉她终老,但老人去意已定。临别时,一家人只好含泪将老人送到港口,依依不舍。

很多人不得其解,问老人缘何不呆在金门养老呢? 老人回答:“虽然儿子希望我回在身边,但我已经习惯了厦门的生活,对厦门和福利院有了很深的感情,我舍不得离开大家。”

其实吕爱治还有另一个想法,她觉得自己离开家乡60多年了,那时孩子还小,自己没有尽到做母亲的责任。现在儿子也老了,要靠子孙赡养,她不愿意再给孩子们增加负担。

如今,107岁高龄的吕爱治老人,在厦门福利院里,过着幸福的晚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