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喜翠,我国第一位女飞行员将军翱翔蓝天38年

阅览:  日期:2011-04-19


    岳喜翠,我国人民空军女飞行员队伍里走出来的第一位女将军,她展翅蓝天38年,为万里长空留下一串闪光的航迹:安全飞行6000多小时,航程200多万公里,是目前我国女飞行员中飞行年龄最长、飞行时间最多、执行急难险重任务最多的一位。岳喜翠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还是“全国三八红旗手”、“中国十大女杰”,党的十五大、十六大中央候补委员。这样一位战功赫赫的女飞行员将军,走过了一条怎样的飞天路呢?

    离地三次,不分男女
    1948年12月28日,岳喜翠出生于山东淄博市博山区一个贫苦的矿工家庭。1965年,17岁的岳喜翠初中毕业,空军部队来到家乡招收女飞行员,当时主要是招高中生,根本就没有初中生的事儿。但因为当时高中生眼睛近视的太多,名额不够,最后才在初中生里挑选。但最后的结果却令岳喜翠欣喜若狂,全国只在5个省共招收了50名飞行员,她是其中之一!


    然而,正当岳喜翠在理想的航线上踌躇满志即将展翅高飞时,命运却和她开了个残酷的玩笑:因为“全身游走性关节性疼痛”,她不得不住进了医院。医生这样为她下了“判决书”:要么停飞回地方,要么改行做其它工作。


    怎么办?岳喜翠没有选择向命运低头。在住院的时间里,她一边温习背诵航空理论,一边积极配合治疗。半年后,岳喜翠终于战胜病魔,重返蓝天,并在同批姐妹中首批放单飞。


    1968年冬天,岳喜翠在机长的带领下,到大西北核试验基地执行原子弹爆炸的保障任务。12月28日这天,正式岳喜翠的20岁生日,当亲耳听到那巨大的爆炸声震撼戈壁,亲眼目睹翻滚的蘑菇云腾空而起,她的心里更坚定了这样一个念头:自己一定要把翅膀练硬,为祖国的强大而飞!


    1969年10月1日,岳喜翠作为空军优秀女飞行员代表应邀到北京,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国庆观礼,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尤其令她难忘的是,周总理在中南海看望代表时,听了岳喜翠报告女飞行员的情况后,语重心长地说:“你们都是军人,应该做得更好。”几十年过去了,总理亲切的话语时常在岳喜翠的耳边响起,成为她一生行为的准则。此后几十年里,岳喜翠先后驾驶过5种军用运输机,多次圆满完成紧急空运、科研试飞、军事演习和支援祖国建设等重大任务,安全飞行6100多小时,在我军现役女飞行员中,飞行时间和年龄是最长的。


    岳喜翠23岁时就当上了机长,成为同批女飞行员的首批机长。1972年8月,作为机长,岳喜翠第一次面临重大任务的考验:带机组到山东半岛执行模拟卫星观测任务。这个任务要求很高,在3000米高度飞行,投在地面的航迹误差不得超过50米。为了达到这个标准,科研部门在两个县的范围内布设了5部探照灯平行照射,给飞机指引航迹。可就在开飞的那天傍晚,气象台报告:高空侧风9米/秒,偏流比较大,还有颠簸,不利于保持航迹和飞行状态。几个部门研究后,最后决定,飞不飞由机长定。岳喜翠和机组人员仔细计算了有关数据,果断下了决心:飞!此后两个月里,岳喜翠机组夜间飞行达60个小时,圆满完成了任务。从此,岳喜翠经常带机组外出执行任务。一般情况下机组男同志多,女飞行员少,但岳喜翠认为,离地三尺不分男女,上了飞机都应该一样。女飞行员不能当花瓶摆,要和男同志一样勇当“蓝天突击手”。

    生死考验,勇者无畏
    飞行是勇敢者的事业。为了飞行,岳喜翠的飞行姐妹中,先后有几名同志血洒蓝天。在岳喜翠漫长的飞行生涯中,也多次经历生死考验,对此,她尤为坦然。她常说,军人要经得起生死考验。


    1978年冬天,天山南北严重干旱,200多万亩小麦急需大雪覆盖,400多万头牲畜急需水源。国家气象局决定:在新疆进行我国首次大面积飞机人工降雪试验。在天山一带飞行,地形复杂,气候恶劣,降雪又要专找复杂天气才有效,这种任务有较大风险。首长又把这一艰巨任务交给了岳喜翠。接到命令后,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她心中升腾,养兵千日,用兵一日,现在正是人民需要我们的时候!


    这年11月28日,终于等来了一个适合降雪的天气。凌晨时分,天黑得伸手不见五指,岳喜翠率机组冒着摄氏零下20多度的严寒登上了飞机。当她加大油门滑跑增速、飞机即将离陆时,驾驶舱挡风玻璃一下子被冰霜糊住了,顿时前方什么也看不清。这种情况岳喜翠以往从未遇到过,如果停止起飞,收油门、减速度是举手之劳,可方向很难保持,危险很大;如果继续起飞,没离地面就看不到外面,怎么操纵飞机?情况紧急,不容迟疑。岳喜翠双手握紧驾驶杆,视线提前转到仪表板,凭着仪表指示和机轮在地面摩擦的感觉操纵飞机离开了地面。


    飞机沿天山北麓飞向作业云层。“开始作业!”随着一声令下,机组人员不失时机地纷纷将一袋袋催化剂通过专门装置撒向云端。刹时,云层在催化剂的作用下,由白变成墨蓝色,翻滚加剧,起伏如潮。在云层中飞行,飞机颠簸得越来越厉害,岳喜翠和机组人员恶心难耐,呕吐不止,但她手不离杆,脚不离舱,娴熟地操纵着飞机在云层中来回耕犁。突然,耳机里陆续传来惊喜的呼叫:“下雪了!”岳喜翠放眼舱外,只见漫天鹅毛大雪,纷纷扬扬飘向大地!


    11月29日,新华社发出电讯:“昨天,我国首次大面积飞机人工降雪试验取得圆满成功。”天山南北,银装素裹。这一年,岳喜翠机组在新疆3个月,飞行120小时,成功降雪十几场,有效解除了旱情,保证了冬小麦和牲畜安全过冬。新疆自治区政府将写有“雄鹰腾空催瑞雪,银装素裹兆丰年”的锦旗赠送给机组,机组荣立集体二等功。也就从这时起,岳喜翠连年奉命执行人工降雨降雪任务,被老百姓誉为“散花天女”。几十年来,岳喜翠以超人的胆识和过硬的本领,多次正确处理各种空中特情,保证了安全,为党和人民做出了贡献。

    刻苦钻研,不断超越
    1991年12月,岳喜翠由一名普通飞行员走上了航空兵某师政治部副主任领导岗位;1994年8月,岳喜翠晋升为该师副师长,成为我国第一个女飞行副师长。


    在岳喜翠眼里,职务的变动是组织对自己的信任,是组织给自己多做工作的机会。变换一次职务,就像改装一次新型飞机一样,惟有不懈学习和努力,才能担得起担子和责任。为此,走上领导岗位的岳喜翠十分冷静十分清醒地给自己约法三章:不把荣誉当资本、不把职务当特权、不忘密切联系群众。她依然像从前一样,心系部队、心系蓝天、心系她所挚爱的事业。


    1993年5月,第一届东亚运动会在上海举行,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要出席隆重的开幕式。但气象部门预报开幕时的天气不大好,中科院和上海有关部门请求空军派飞机消云,以保证开幕式不下雨。经验丰富的岳喜翠又一次披挂出征,她带领3架飞机飞赴申城,圆满完成了我国首次人工消雨试验,保证了东亚运动会顺利举行。


    这年8月,解放军在某地举行了一次以现代战争为背景的诸兵种合成作战演习。岳喜翠以政工负责人和九机编队机群三中队长的双重身份参加了演习。在两个月的时间里,她一方面将深入细致的政治思想工作做到训练第一线,保证了参训人员在近似实战的艰苦条件下,始终保持旺盛的斗志和高昂的士气。另一方面,她积极协助师领导,组织部队开展战前练兵。演习中,所在机群以“准时到达误差0秒,空降半径误差0米”的两个5分,上交了优异的答卷,并以编队飞行3300米云上集合解散,云上推测空降等复杂条件飞行的新记录,开创了我军运输航空兵部队训练史上高难战术课目的先例。


    1996年以来,岳喜翠连续5年奉命率机组执行神舟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模型的高空空投试飞。高空重物空投,在我国没有先例。空投试验飞行,是在一万米高空解除后舱密封打开大门的情况下进行的,飞机重心的变化从前极限到后极限,飞机向上仰起的角度达到临界状态,速度也接近最小,如何操作这是飞行手册上没有的,国外专家不教的,风险很大。后舱人员暴露在零下40-50度的低温和低气压及严重缺氧的条件下进行操作,他们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岳喜翠与机组人员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经过多次试飞取得了可靠的数据,并经过多方配合,终于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不断攻克这一道道重大技术难关,高空重物空投取得圆满成功。1999年11月20日,岳喜翠目睹了“神舟一号”飞船成功发射和回收的全过程。正是因为这个任务的需要,空军特别批准岳喜翠从50岁最高飞行年限延续飞到了53岁。
岳喜翠走上军区空军副参谋长领导岗位后,在军区空军党委、首长的关怀和指导下,经过自己的努力,很快进入了角色。多年多来,在指挥所担负战勤值班中果断处理了多起空中情况,保证了战备空防安全。


    重情重义,爱国爱家
    岳喜翠巾帼不让须眉,叱咤云天一代英豪,既是一名领导,又是一名飞行员,肩膀上承担着双倍重负,是有口皆碑的“领头雁”。但在官兵的心目中,她还是一位“好大姐”;在家里,她也称得上贤妻良母,她是丈夫儿子心目中的“标杆。”


    岳喜翠担任广空运输航空兵某师政治部副主任时,已年满43岁。她深信,一个政工领导,只要时时处处为官兵为部队建设着想,就一定能履行好自己的职责。担任副主任3年,岳喜翠连续3年在春节来临之际,放弃与家人团聚的机会,率领师业余文艺演出小分队,深入到全师所有小、远、散台站慰问;担任副主任3年,她每年下基层都在120天以上,每年与官兵交心谈心多达百余人次,还热心为官兵排忧解难。官兵们说:“岳副主任当官不像官,是我们信得过的‘好大姐’”。


     1999年底,岳喜翠负责所属部队某飞行团和场站退伍老兵的复退工作。身为副师长的岳喜翠深入到每一个连队,与每一个退伍老兵都进行了座谈。老兵离队,不管是深夜还是凌晨,不管是走一批还是走一人,岳喜翠都要亲自送上车。团站领导担心她累病了,一再劝她别送,她说:“战士们当兵4年,把自己的青春年华都奉献给了部队,如今退伍了,我不去送一送,情理不容啊!”100多个退伍老兵,人人都为岳喜翠的一片真情所感动,临别时,他们无一例外地请岳喜翠为他们题了词,签了名。


    岳喜翠有一个令人羡慕的幸福家庭。她与丈夫聂传春同年出生,同年入伍,又是中学同班同学。1975年,儿子聂鹏出生后,他们一家三口,天各一方。岳喜翠在运输机部队,聂传春在歼击机部队,结婚20多年来夫妻俩大部分时间,过的是牛郎织女的生活。1991年聂传春转业到地方后,才有了一个安定的家。


    这些年来,岳喜翠每次外出,走前都要把丈夫和儿子换下的衣服洗干净,把冰箱的菜买好放满,把他们要用的物品准备好,并列出清单,排好顺序,还免不了叮嘱了又叮嘱。1990年春节刚过,聂传春关节炎突然疼痛难忍。她陪丈夫去医院治疗,症状稍有减轻,这时来了飞行任务。走前,她为丈夫准备吃和用的东西,又列出了详细的清单。岳喜翠体贴丈夫,情深意厚。她是一位贤惠的妻子,也是一位慈祥的母亲。她常说,她的地位和荣誉,是党和人民给的,她不过是普通一兵的代表。岳喜翠的丈夫和儿子十分理解和体贴岳喜翠,爷俩私下里还订下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只能给岳喜翠争光,不能给岳喜翠抹黑。


    作为蓝天骄女,岳喜翠自17岁开始飞行,搏击云天38年。如今,岳喜翠已告别她所眷恋的蓝天,但谈起几十年来与风云为伍的感受,她依然一往情深:“我爱祖国的蓝天,如果人生能有再次选择的机会,我仍然选择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