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父是亚细亚公司嵩屿油库管栈”
阅览: 日期:2011-06-24
本埠方志记载,英国亚细亚火油公司早年曾在嵩屿建立油库,今海沧贞庵村里尚存部分废弃设施遗迹。笔者有意向读者介绍这段尘封历史,却苦于缺乏第一手史料凭证。春节到原民盟组织部部长郭坤聪府上拜年,与他闲聊起他们家“名门望族的没落家世”时,老人告诉记者:“先父就是亚细亚火油公司嵩屿油库管栈。”还出示了一张其父郭景仪在该公司的中英双语“服务证明书”。
A、讲得流利英语跻身金领买办阶层
这张郭景仪在亚细亚火油公司的“服务证明书”,上面标明“进行日期”是1924年元月8日,“离行日期”为1953年12月31日,职务为“管栈”(华人买办)。
郭坤聪介绍,其父郭景仪1906年出生在厦门,少年时就读于由名士叶清池等人出资开办的新式学堂同文书院。由于该校聘请驻厦美国领事约翰逊执事,对英文教学抓得很紧,学生大多讲得一口流利英语。这也为他父亲日后能够跻身金领买办阶层打下基础。
史载,自1891年以来,亚细亚、美孚、德士古等西方火油公司先后进入我国,大力宣传点燃煤油照明的好处——明亮、无烟、价格低廉、火力强,点灯烧饭均称便,“点亚细亚火油”、“点美孚火油”的大字广告,遍及穷乡僻壤。辅以推销点燃煤油的工具,如坐灯、吊灯、手提灯、火油炉等,使人们用来方便顺手。这些工具不仅有助于煤油倾销,也增加了经营项目。我国民间长期用来照明的植物油,逐步为煤油所代替,煤油进口量逐年增加。随着我国工业逐渐发展,汽油、柴油、润滑油,亦大量进口。
1903年7月于伦敦成立的亚细亚火油公司,曾垄断亚洲特别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销售市场。该公司20世纪初即在上海设中国总部,销售网密布全国,在上海、广州、武汉各地均有专用码头、油池、制罐厂。销售产品最初为煤油,后又增加汽油、柴油、航空燃料、重油、润滑油、沥青、石蜡等。厦门作为最早开埠的五口通商城市,自然成为其华南区的重要棋子之一。而年方十八的郭景仪,显然是当年外国公司人才本地化经营战略的受惠者。
郭坤聪说,当年亚细亚火油公司在鼓浪屿内厝澳197号设有分公司。分公司设大班(总经理)、二班(副理)、三班(会计)各一人,均由洋人充任。大班掌握公司的一切大权,二班主管业务,三班主管会计庶务。下设营业会计、庶务、调查、油栈、工程、买办等室。各室头目均为洋人,雇佣若干华人为职员,主要会计簿籍统由洋人经营,华人职员只管部分报表,无从了解其成本及盈亏。但嵩屿油库仅是其下属企业,只有一名洋人领班(厦门话称大写),郭景仪的职务为管栈,主要职责是协助洋人领班做生意,下面还有华人职员、警卫人员日夜轮流担任油库保卫工作。华人买办的工资为普通华人职员工资(每月30元至40元,此为1937年标准)的二三倍,郭景仪属于最先西化的高薪一族了。
B、岛内油池因为社团抗议迁往嵩屿
从这张“服务证明书”看,有着30年服务年限的老员工郭景仪,曾经具体参与了当年亚细亚火油公司油库从厦门岛迁往嵩屿的全过程。只是由于郭坤聪是1937年才出生的,所以他的童年记忆里,父亲都是在嵩屿上班。
据文史资料载,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允准英国人在厦门岛美路头至新路头(即海后滩)租地。1907年,英商在打石字街设立亚细亚火油公司,建有500多平方米大型建筑。对此,《厦门港史》、《厦门交通志》、《近代厦门涉外档案史料》等书均有记载。1925年测绘的厦门城市略图,也清楚标注了亚细亚火油公司的位置,它就位于今民族路外贸仓库一带。洪卜仁先生主编的《厦门旧影》一书,也收录了亚细亚火油公司油库区的老照片。
关于亚细亚火油公司油库从厦门岛迁往嵩屿的原因,记者在民国《厦门市志》里查到一篇《司令部致福建省政府陈述亚细亚公司换地经过情形送图约请备案并饬思明海澄两县知照函》,大体知道了真相。因为亚细亚火油公司油库建在厦港闹市区,周边民居密集,各社团惟恐油池发生危险殃及无辜,屡次要求其迁出岛,可交涉几年迄无效果。直至1928年冬,该公司始有采纳要求之意,向福建省政府商洽换地办法。考虑到1844年美孚石油公司就已先行租借嵩屿兴建码头和油库,闽省当局认为可“援照美孚成案办理”,经协调思明、海澄两县之后,以“嵩屿的山地960方丈、海滩840方丈”置换其在厦门“原有仓地927方丈、滩地900方丈”,再由堤工处筹措补贴亚细亚公司迁移费77000元,码头费6000元。但因拆迁补偿费、征地费等筹措无着,一直拖延至1934年,油库才正式迁徙到嵩屿新址。
遗憾的是,郭景仪早于1979年谢世,而郭坤聪也未曾听父亲说起此事。记者只从《福建外事志》查到一则题为《英商亚细亚火油公司交还积欠租金》,该文谈到:1934年,亚细亚火油公司向海澄县政府承租嵩屿新溪后一块地方建造油仓及其他附属建筑物。海澄县政府与之订立租约,租金从1936年起逐年交付,亚细亚火油公司缴交租金至1943年上半年止。解放后的1950年,民有土地业主获悉该公司即将结束营业,请求政府帮助追要欠租。1951年2月,海澄县政府对亚细亚火油公司积欠租金一事作出处理,决定该公司缴纳积欠租金(每年租金为银元10826.8元,6年共计银元64960.8元),按牌价7折(以7000元计)兑换人民币,为45472万元(旧人民币)。3月,海澄县人民政府将追回的租金发给业主。
C、“我爸爸每天上班都西装革履”
“那时,经济环境较好的家庭,很讲究穿着的,我爸爸每天去上班都是西装革履,吊带裤,胸前的口袋插着手绢折成的花,胸口别着进口怀表,皮鞋擦得铮亮。”郭坤聪回忆说:“我小时候,妈妈的日常穿着是旗袍,面料有针织的,也有花布。”
郭坤聪忆起年代已经久远的往事,每个细节仍清晰得恍如昨日。他说,平时他和爷爷奶奶住石壁街,节假日才获准渡海去嵩屿油库玩。要见老外,可是一件需要全家隆重打扮的大事,因为关乎排场和面子。这时,他就要穿上爸妈带着去同英布店做的西装、皮鞋。他记得洋人领班和番婆住的是小洋楼,他父母亲住的是红砖楼。番婆长得非常漂亮尚未生育,所以很疼他,每次见面都给他糖果、西式糕点吃。亚细亚火油公司有一艘名为“阳台山号”的专属渡轮,每日穿梭于厦门、鼓浪屿和嵩屿之间。站在甲板上,沿途欣赏海天风光,真是心旷神怡。那时鹭江道没有高层建筑,而屹立在海边的海关钟楼则显得特别高。从海上远远看到它时,心里总会有一股归家的兴奋。偶尔,父亲也会宴请业务伙伴,聚会地点多在中山路西餐厅。这时,郭坤聪就可以吃到牛排、面包、咖啡和冰淇淋了。
由于嵩屿油库是亚细亚火油公司向内陆输送石油的中转站和船舶加油基地,郭坤聪的父亲曾利用职务便利,带他去看过前来厦门加油的英国万吨轮“芝加连加号”,也曾领他参观位于田尾的民航机场,令他激动了好些日子。身为买办父亲的郭景仪,让年幼的儿子见世面开眼界,是想让他提早具有中外视野,但由于时代的原因,郭坤聪长大后并未能够子承父业,倒是三哥郭文尧在20世纪60年代成了中波外轮代理总公司副总经理,到过世界各地,像父亲当年那样和老外打交道做生意。
1951年,亚细亚火油公司在中国大陆的业务结束,1953年彻底退出。“下岗”后的郭景仪先是到集友银行工作,1956年入厦门大学南洋研究所函授部任职,后又转到中华街道当人民调解员,1979年病逝于北京。这是后话了。
据郭坤聪实地考察,亚细亚火油公司早年在嵩屿建立的库区遗迹尚存,几百米长的栈桥、水泥码头和油库依然屹立海滨,他在库区的小山坡上还发现两块当年租地时竖立的界碑,字迹虽已模糊,但仍能看清内容。郭坤聪对记者说,上海黄浦江畔的亚细亚火油公司中国总部大楼,曾经号称“外滩第一楼”,现已成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他希望厦门文物部门也能重视本埠的亚细亚火油公司嵩屿油库遗址,毕竟,它追忆着往昔的繁荣,见证了一段开放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