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身铁路笔作证 著述丰厚乐晚年
阅览: 日期:2011-07-21
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调研室原主任、《中国铁道建筑报》(前身是《铁道兵》报)原社长兼总编孙孝凡同志,长期从事新闻写作,在东北大兴安岭原始林区和大西北的戈壁沙漠生活战斗近20年,参与了嫩林铁路、沙通铁路、南疆铁路、沟海铁路等多条铁路建设,深入部队采访,撰写了大量反映铁道兵将士、铁路职工战天斗地、改造大自然火热斗争场面的文章。退休15年来,不仅笔耕不止,而且一心强身健体,被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机关同仁誉为“高产作家”、“健康老人”。
情系祖国好河山 志在四方架“彩虹”
孙孝凡,1936年出生在安徽省无为县赫店镇六图村。从小聪慧伶俐,知书达理,少年时在本村读私塾,后到无为县城上中学。1958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安徽师范学院语言文学系。他读书刻苦用功,善于思索和联想,从此他爱上了文学与写作,一有灵感就挥笔习作,校刊校报上经常刊登他的文章,《光明日报》也发表过他的诗文。
1962年夏天,孙孝凡从安徽师范学院毕业,就分配到军委铁道兵部队。按规定,大学生参军入伍,先要下连队当兵锻炼。一开始,他被安排在铁道兵3师14团8连当兵。那时国家处在三年自然灾害困难时期,为减轻国家负担,部队在美丽的内蒙古科尔沁大草原,执行农副业生产任务。他出生在农村,热爱劳动,不怕艰苦,扑下身子干了一年。1963年,孙孝凡被任命为14团1连排长,来到东北小兴安林完达山修建森林公路。
在连队工作,他发挥自己的优势,白天带着部队施工,利用早晚时间写些新闻稿,报道连里的工程进度,宣扬完成任务的好人好事。为此,1964年就被调到铁道兵3师宣传科当新闻干事。一年后,被任命为铁道兵东北指挥部政治部宣传处新闻干事。此后,先后提任为宣传处副处长、处长。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飞速发展,新建的铁路网逐步向东北林区、西部高原山区发展。上世纪60年代初期,在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领导下,打响了一场东北原始森林铁路大会战。
铁道兵东北指挥部(军)率领铁道兵3、6、9三个师,十几万人马浩浩荡荡开进原始林区。这里属高寒地区,人迹罕至,一年中有8个月冰冻期,最低温度达零下57度,部队进驻时先住在帐篷里,半夜常常被冻醒,战士们只能起来跑步取暖。孙孝凡的一块上海手表的发条就在这时被冻断了。
铁道兵战士所向披靡,英雄面前无险阻,硬是克服了高寒、冻土等重重困难,苦战8年建起了嫩林铁路(嫩江至塔河段400多公里),加上呼中、塔韩、樟塔支线共700多公里钢铁巨龙。孙孝凡主管新闻宣传工作,他带领本处的干事,常年深入连队哨卡,跋涉在深山老林,住在冰河架桥工地、雪山隧道口,写了上百篇消息、通讯、散文,在新华社通讯、《人民日报》、《解放军报》、《铁道兵报》等报刊上经常能见到他写的文章。
转业改工不歇脚 企业改革献良策
1980年,孙孝凡调铁道兵政治部秘书处任秘书科长。1984年,根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命令,军委铁道兵脱军装集体转业并入铁道部,改名为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孙孝凡先后担任总公司调研室主任、《中国铁道建筑报》社长兼总编辑。
兵改工后,他仍然奔走在铁路建设工地,深入基层,深入实际,研究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新思路,提出了许多关于加快总公司系统企业改革发展的好见解、好意见,始终痴心于党的新闻宣传工作,为《铁道工程报》、《中国铁道建筑报》写了很多评论,还向《人民日报》、《经济日报》、《人民铁道报》等多家报刊杂志撰稿,宣传这支兵改工队伍的业绩。
1993年,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又挥师参加京九铁路(北京——九龙)大会战。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总承包施工的吉安至定南段工程346公里,是京九铁路全线建设的关键地段。这里地形、地质复杂,两跨赣江、一跨贡水、两跨桃江,丘陵山岭起伏,全线桥隧相连,千米以上隧道7座,有水的特大桥6座,工程技术复杂,施工难度很大。
孙孝凡和各工程局的一批新闻工作者,同广大铁路职工一起摸爬滚打,深入采访,及时报道。他个人撰写了《这里是京九“重头戏”》《筑路族的别样情》《壮歌红土地》《情系“连心路”》等通讯,并与同事一起执编了31万字的通讯集《决战赣中南》。此外,在南昆铁路上创作了报告文学集《撒向南昆多少苦》;解放军文艺出版社丛刊发了他的散文集《在长城脚下》。
铁道兵部队是一支开山劈岭的“钻山虎”。据1995年统计,该部队开挖的隧道约占世界隧道总长的九分之一,为此,他还主持编写了铁道兵组建以来修建的所有隧道资料汇编《我们开掘的隧道》,并给《人民日报》发了新闻稿,展示这支英雄部队的光辉足迹。
离岗退休不褪色 默默耕耘乐奉献
孙孝凡退休以来,继续笔耕不辍,创作不断,而且潜心研究养生健身之道,并亲自实践,分门别类地编著了一系列养生健身丛书,真可谓余热生辉。
孙孝凡由于长期从事新闻写作工作,患有颈椎病。同时,在不惑之年,他发生过一次脑震荡,留下较严重的后遗症,病休5年,经常失眠。加之工作劳累,久坐少动,身体一直不够好。
孙老坚持以“动”健身,其特点可以概括为一“务”三“练”,即用心地做家务,刻苦“晨练”、“晚练”和“树练”。首先,他把做家务当作祛病强身的良方。退休第一天,他就挽起袖子,扎上围裙,下厨房学习做饭炒菜。后来他很有感悟地写了一首《下厨房》的诗:“方格不爬下厨房,人生又换新战场;举勺弄铲翩翩舞,厨房就是健身房。切菜配料手脑动,淘米又听音乐响,烟薰火烤何所惧,躬身喜得饭菜香。”
从此,他就把厨房当作健身房,一练就是十几年,不仅给老伴做饭,而且还给上幼儿园上小学的孙子做饭。除下厨房外,其他家务活也不闲着,最有特点的是自己衣服自己洗。有人说他的性格古怪。他说双手下水洗衣,能疏筋活血;搓衣还要动胳膊动腿,也要弯腰屈背,可活动筋骨;凉衣服要伸胳膊抬头,既练背力,也练颈椎。真乃是一“洗”多动。另一项喜欢的家务是上菜市场买菜,他把它称作是促进健康的“连锁”运动,既练了走又练了提重;在菜摊上观红瞅绿,挑优选鲜,还练了眼力;讨价还价,还活跃了思想,何乐而不做。
除够忙的家务外,使人不能相信的是,他还数年如一日地坚持“晨练”和 “晚练”。每天早上天刚亮,鸟一叫,他准起床,喝点水,便去公园晨练,或散步,或做气功,或踩石子。晚上看完新闻联播,星星月亮一出来,又去公园锻炼一小时。在晨练和晚练之间,他特别看重晚练。他说,晚练既可排烦解忧,又可消化一天的积食。他有一首《晚练》诗写道:“星光月色透树梢,树下晚练乐逍遥;一天废气皆排尽,家事烦恼全都抛。信步摇枝随自便,摩按拳击试新招;追星攀月无仙意,旨在祛病求寿高。”一年四季,不管刮风下雨,他从没停止过晚练,所以吃得香,睡得好,过去的失眠症也没了。
在10多年的健身运动中,他还有一项与众不同的少见的活动项目。那就是每天早晚要在公园里进行半个小时的“树练”,即利用“树”为器材,开展一系列活动。如扒树、撞树、揪树,在杯口粗的树干上劈手叉,以及用手心手掌磨树等,有人说他是“怪招”,他却不以为然。他说,小时候在农村,就听奶奶说扒桑树可以去火。退休前,他曾看过原苏联一位专家的研究文章,说树本身有磁场,“树练”可以调节人的磁场,给人以力量。以松树、小叶杨、樟树等为佳。所以退休后,他就尝试“树练”活动,收益匪浅。他说,“树练”和其它锻炼一样,只要得法和坚持,就会有收效。例如劈手叉可以舒筋活血,疗治指头发麻,健脑健身。扒树可以刺激手上经络,又可做下蹲动作,还可以仰头观绿叶、望天空,能治颈椎病,亦明眼。他说自己的颈椎病未再犯,眼力好,年愈古稀后看书写作从不戴眼镜,与长期进行“树练”有很大关系。
功夫不负有心人。由于孙老数年如一日坚持锻炼身体,所以不仅老病未犯,新病未生,而且身体也越来越结实,脑力也更充沛。每天除看书学习外,他重操旧业,坚持写作和整理资料。退休不久,他就开始整理过去工作时期的大量笔记、调研资料,从中挖掘出100多万字的有用素材,撰写出版了一部24万字的长篇小说《北极林的冬天》;为铁道部德高望重的老部长刘建章撰写了一部28万字的传记文学《我的九十年》。
同时,还潜心整理了病休时学习的医学资料、养病日记,结合实际撰写了养生健身著作10本,文字200余万,如《养生杂谈》《习惯决定健康》《菜篮子与健康》等,读者反响良好,《菜篮子与健康》还两次再版发行。
近几年来,孙孝凡还用自己多年潜心钻研养生成果,不仅为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的离退休干部、职工义务讲养生保健课,还主动到附近的一家民营“健康科学研究院”义务讲课,听众来自国防大学、电子工业部、航天部、七机部二、四院、首钢、万寿路街道地区的离退休老人,由于他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现身说法,既有理论,又有实际,受到广大离退休老人的一致称赞。2009年被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评为五好退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