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良镛 :毕生筑梦为民居
阅览: 日期:2012-05-02
他是建筑学家、城市规划专家,也是画家、教育家。他更是为千家万户筑梦圆梦的人。他秉持“谋万家居”的人生宗旨和“匠人营国”的事业精神,把毕生心血投入到了中国大地的城乡规划建设中。北京、上海、苏州、三亚……大江南北古城保护、新城规划,处处都留下他的的足迹。2012年2月14日,吴良镛从国家主席胡锦涛手中接过了“国家最高科技奖”。这位如今看起来已有些虚弱的老人,却用他身躯里蕴藏的那种巨大能量,为中国建筑求索一生。
一
吴良镛的一生获得了太多的荣誉:28岁时,获美国罗马奖金竞赛荣誉奖;66岁时,他主持北京菊儿胡同四合院改造规划,4年后获世界人居奖;77岁时起草的《北京宪章》,被公认为21世纪建筑发展的纲领性文献;2010年,88岁,脑梗康复后又重新投入工作的他,因人居环境科学的成就获陈嘉庚技术科学奖……
“我为什么要选择学建筑呢?这与我早年的经历有关。”70多年前的那次大轰炸,让吴良镛记忆犹新:1940年7月的一天,他刚在重庆合川二中参加完中学统考,日本的轰炸机就来了。当时吴良镛和家人赶紧躲到防空洞里,一时间地动山摇,火光冲天,瓦砾碎片、灰土不断在身边落下来,当他们从防空洞出来时,发现大街小巷狼藉一片,合川的大半座城都被大火吞噬了。流离失所、国破家亡的民族血泪,促使吴良镛在内心早早地树立了“谋万人居”的伟大理想。
几天后,他怀着“从事建筑行业、立志修整城乡”,挥手作别合川,走进了中央大学建筑系。
战争摧毁了城市,却没有摧毁吴良镛求学的心。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微缩胶片上看到一些西方建筑杂志,其中提到战后恢复、战后重建。“就是这个时候,我才恍然大悟:战争迟早是要过去的,才知道有重建这个概念。”吴良镛说。
从此,他毅然从研究中国古代建筑转为研究城市建设。
上大学期间,吴良镛在油印的校刊《建筑》上发表了题为《释“阙”》的文章,被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看到,因欣赏他的才华,梁思成让他到自己身边协助工作。1948年夏,经梁先生推荐,吴良镛赴美国匡溪艺术学院建筑与城市设计系深造,在著名建筑师沙里宁的指导下,探究中西交汇、古今结合的建筑新路。
新中国成立后,梁思成、林徽因夫妇给吴良镛寄去一封信。“百废待兴”这四个字,让吴良镛立刻做出了抉择。1950年底,和那个时代许多充满赤子情怀的科学家一样,吴良镛冲破重重阻挠,几经周折,毅然从美国绕道回国。
回国后,吴良镛一直在清华大学任教,历任副系主任、系主任等职。1959年,他创办了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1984年退休后,筹建了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并担任所长;1995年创办了清华大学人居环境研究中心。
年轻的时候,吴良镛曾在书本上了解到,西方城市有交通拥挤、住宅缺乏、失去自然等毛病,当时他天真地认为,这些跟中国没什么关系。然而,随着旧中国民生凋敝的影像在一批批拔地而起的新建筑、一座座百废俱兴的新城市身后渐渐淡去,吴良镛的心头却萦绕着日益浓密的困惑:现实和理想呈现出较大偏差。他认为,数十年间,中国城乡变化虽然巨大,却并没能绕开“城市病”。
吴良镛常说:西方建筑史是“石头的历史”,而中国古代建筑是“土木的历史”。因此,中国古建保护比西方更为不易。
然而,让吴良镛揪心的是,近年来国际上一批形形色色的建筑流派蜂拥而至,对我国城市建设产生了较大影响。很多未经消化的舶来品,破坏了城市原有的文脉和肌理,导致有的城市成为外国建筑师标新立异的建筑设计实验场。
在吴良镛的心中,开始有了用自己平生所学,创造良好的、与自然和谐的人居环境,让人们能诗情画意般地栖居在大地上的梦想。
二
熟悉建筑界的人常说:凡是到过北京的人,都曾亲身品读过吴良镛。
从1978年起,吴良镛开始对北京旧城区中心地段的整治进行研究,其后又深入到对破旧危房地区改造和新型四合院的规划设计工作。其中,北京菊儿胡同改造项目更是使他达到了规划生涯的巅峰。
菊儿胡同,一个诗情画意的名字。但在1989年前,这里的环境却是与诗意毫无关系的另一番景象。以胡同里的41号院为例,建筑密度高达83%,许多家庭无日照,近80人居住的院落只有一个水龙头,一个下水道,厕所在院外100米处。
1988年,吴良镛受邀来操刀“动手术”。
上世纪80年代,北京开始展开危旧房改造项目。但是,菊儿胡同又属于古都风貌的保护范围。由于许多改造方案与旧城风貌保护相冲突,改造项目一直停滞在规划层面。不仅如此,项目不大、费用不高,牵涉面却不少等问题,使得很多设计单位都不愿碰这类项目。后来,北京市房改办找到了吴良镛。出乎意料的是,吴良镛对于这个建筑面积仅2700多平方米、设计费用仅1万元的项目显示出极大热情。
“衣服破了一定要扔掉吗?是不是可以想想办法,例如打个漂亮点的补丁,或者绣上图案。”吴良镛一贯以解决问题为导向。
吴良镛认为,北京旧城可以说是世界城市史上“无与伦比”的杰作,是中国古代都城建设的“最后结晶”,因此,北京的旧城改造,不仅要满足现代生活的舒适要求,还要与原有的历史环境密切结合,要创造一种社会住宅。因此,他提出了“有机更新”理论和建造“类四合院”住房体系的构想。在这场“有备之战”中,吴良镛的理论在菊儿胡同四合院改造工程中得以充分展现。
据吴良镛的助手左川回忆,在菊儿胡同方案审批时费尽周折,前后审查了七次之多。但吴良镛不厌其烦、反复修改。到了施工图阶段,光图纸就出了95张。
改造后的菊儿胡同吸引了世界的目光,成为北京老城区改造的典范之作。1993年,这一危房改造项目获得了联合国颁发的“世界人居奖”。
1999年6月下旬,在国际建协第二十届世界建筑师大会上,由吴良镛起草的《北京宪章》并获得通过,标志着“广义建筑学”与“人居环境”学说已为世界建筑师所普遍接受和推崇,从而扭转了长期以来西方建筑理论占主导地位的局面。作为国际建协成立50年来的首部宪章,它成为指导新世纪世界建筑发展的重要纲领性文献,并在2002年以中、英、法、西、俄5种语言出版。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院士、世界人居学会主席……数不清的荣誉、成就,却没能让吴良镛停下前进的步伐。
三
以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为导向,不说空话,只做实事,是吴良镛一生的坚持。数十年来,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找到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城市规划建设道路。在中国,无论你是在上海、广州、深圳这样生机勃勃的改革开放前沿大都市,还是流连于苏州、桂林、丽江等古典与现代气息交融、自然与人文色彩竞艳的新兴城市,你肯定都曾亲身品读过吴良镛。从城市规划到建筑设计,从拜万人师到教书育人,吴良镛不知疲倦地奔忙着。
吴良镛在清华大学建筑系工作了半个多世纪,他始终站在国际建筑学界的最前沿。他从1950年代起担任北京市都市规划委员会的顾问、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委员会委员、以及其它若干城市的规划建设顾问。1976年唐山地震后,在余震未停时他就作为最早一批专家参加重建规划。
2008年夏天,86岁的吴良镛又承接了南京的红楼梦博物馆的设计项目。在施工过程中,他不顾年事已高,依然前往远在南京的建筑工地。夏天的南京高温难耐,吴良镛最终还是没撑住,得了脑梗,病倒在工地上。
在接下来的两年时间里,吴良镛一直在医院里进行康复治疗,但他的心却始终牵挂着城市建设。
当时,所有人都以为吴良镛的工作至此就画上了句号,医生也判断他这辈子不可能再站起来。然而,病魔并没有将他击垮,反而激发出更加顽强的拼搏精神。
面对脑梗造成的手脚不便,吴良镛开始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康复治疗。“别人一天练4个小时,我就练8小时,我告诉自己,必须尽早站起来,回到我热爱的建筑领域。”吴良镛暗下决心。
正是因为有着远超常人的毅力,吴良镛很快就可以走路了,不听使唤的手也能握笔写字了。医生都啧啧称奇,认为这样的恢复效果太不可思议了。尽管这样,吴良镛仍不满意,他心里较着一股劲,一定要恢复到之前书法家的水平。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时间的恢复, 2010年,吴良镛又重返工作岗位了。尽管不能像生病前那样健步如飞,但他每天仍旧“挺忙活”:如今他带着7个博士生,还亲自教授一门《人居环境科学概论》的硕士课程;他领衔的研究小组搞京津冀区域规划第三期研究报告,正在最紧张的阶段。他还担任着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所长,很多事情需要他去运筹帷幄……做这些事情,吴良镛觉得“挺有意思,就是时间不够用”。他笑着说,“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身体能再好一些,要是还能出差就好了”。
吴良镛用平实的语言,表述出了他最质朴的愿望。“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拜万人师,谋万家居。”无疑是吴良镛人生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