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一个“加速”梦

阅览:  日期:2012-05-14

      他是我国粒子加速器事业的开拓者、国际著名加速器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他的名字是和以下几项科研项目连在一起的:世界上第一台能量最高的医用加速器、中国第一台可向高能发展的电子直线加速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北京自由电子激光、新型辐照应用加速器。在这些项目中,有两项是世界原创,有三项填补了国内空白。他奠基和开拓了新中国的高能粒子加速器事业,为我国高能粒子加速器从无到有,并跻身世界科技前沿,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就是谢家麟,2012年 2月14日,谢家麟荣获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为他颁奖。
 
     谢家麟,1920年8月8日出生于哈尔滨,从小爱好文学,又热衷于无线电研究。童年的他一直寄居在没有子嗣的伯父家,在老家河北武清县长大。他从小就喜欢动手拆装各种装置,曾偷偷用家里电灯中瓷砣的铅砂、爆竹里的黑色火药、火柴头和旧弹壳成功自制子弹,效果与原装子弹相同。
    中学毕业后,他回到哈尔滨父母身边,随后全家迁居北平。谢家麟进入当时北平有名的汇文中学。他那时成绩普通,除喜欢物理课外,业余时间都沉溺在摆弄无线电上,从矿石机到单管机、双管机,从低频到高频,在提高收音机性能中获得极大满足。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他自制的收音机成为全家了解战事的唯一渠道。高三时,他突击备考,成绩优异,1938年被保送到燕京大学物理系。大学虽然读的是理科,但对文学颇为喜爱,在历史、文学、诗词、书法等方面也有一定的造诣。
    谢家麟的妻子范绪篯(jiǎn),1921年生于哈尔滨市,是燕京大学物理系同班同学。1947年,大儿子谢亚宁刚出生四个月,谢家麟赴美留学,妻子带着孩子留在国内,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教。
报效祖国是谢家麟从小就坚定的信念。1947年8月,他登上前往美国的轮船,他的随身行李中仍有研制高温真空电炉用的滑石。关于这段岁月,有谢家麟当年写下的诗为证:“一心烧炼人笑痴,满箱密件是顽石。春风蜜月谁为伍,火炭风箱度乱时。”在美国,他用了9个月的时间以优秀的成绩获得硕士学位,接着又到美国斯坦福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在斯坦福大学物理系,谢家麟崭露出过人的才华。每年综合考试,都是第一名。
    谢家麟获得了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物理学博士学位,他谢绝了美方的挽留,1951年9月20日,谢家麟终于踏上日思夜想的归国轮船。轮船行至美国檀香山时,几名美国联邦调查局工作人员将包括谢家麟在内的8名中国留学生强行带回美国,理由是美国政府禁止交战国学习科技专业的学生离境。与此同时,联邦调查局的特工,突然提出要检查谢家麟的行李。幸运的是,检查的箱子里是谢家麟携带的书籍。下船后,谢家麟气愤地给白宫打了一个电话,以示抗议。没能及早回国,他站在大海边遥望祖国写下这样的诗句:“峭壁夹江一怒流,小舟浮水似奔牛,黄河横渡混相似,故国山河入梦游。”
    从檀香山,被美国特工强行带回美国后,谢家麟面临生活问题。因为他预备回国时,有的钱都买了科学仪器,手里头没钱了。留在美国,谢家麟先后在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和美国斯坦福大学担任助教。半年后,他被实验室派到美国芝加哥一家医学中心,独立负责研制一台世界上能量最高的医用加速器,用它产生的高能电子束来冶疗癌症。他登报招聘了一名退伍兵,带着一位50多岁的机械工程师,他们克服一个个技术难题,用3年的时间完成了这一创举,终于研制成功了世界上第一台使用高能电子束治癌的装置,在美国高能物理界产生了轰动。
    1955年初,谢家麟接到美国移民局来信,要他在做美国永久居民和限期离境之间做出决定,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回国。谢家麟登上了美国总统轮船公司的威尔逊号邮轮,开始了他渴望已久的回乡之旅。
    谢家麟痴迷于无线电,以实验和动手能力强而著称。回国搞科研的时候,国家一穷二白,跟同事们自已动手,他给新分来的大学生补“核物理”、“电子学”、“微波技术”、“电子直线加速器理论”等课程;没有试验用的元器件和装置,他带着学生动手制作。1964年,他们终于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台可向高能发展的加速器。这台加速器的问世,大大推动了我国电子直线加速器的建造和应用,为我国发展高能粒子加速器奠定了基础,锻炼了人才。
    1972年,作为中国首屈一指的加速器专家,谢家麟的一份报告很快被送往中南海,当时身患重病的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看过报告后非常兴奋。1973年初,在周恩来总理的指示下,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成立。这一年,一项规模巨大的科研工程在中国拉开了序幕,工程完工后,在北京研制成功一台当时世界上规模巨大、技术先进的高能加速器。
    1984年10月7日,邓小平来到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参加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奠基典礼。他兴致勃勃地挥锹铲下第一锹土为对撞机奠基。他一边铲土,一边对周围的人说:“我相信,这件事不会错。”邓小平亲自题写了:“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国家实验室奠基”。
    1990年12月7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作为这项工程的主要领导者和总设计师,谢家麟率领导的这团队,最终跳上了飞驰的特快列车。他们创造了国际同类工程中建设速度快、投资省、质量好、水平高的奇迹。
    2000年后,谢家麟更是老骥伏枥,提出了一个利用束调管同时作为微波源和电子源的高效加速器的创新性设想,他带着几个学生,将这一构思化为现实。他还提出了创新性构想,将电子加速器沿用了几十年的三大系统精减为两个系统,大大降低了制造成本,这成为世界首创。
    在科技领域里辛勤耕耘60余年,谢家麟获得了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科院科技进步奖特等奖等等,谢家麟说:“我这个人很喜欢自己动手,我的很多成果之所以能因陋就简研制成功,和自己的动手能力,和自己乐于动手是分不开的。”谢家麟会多种焊接技术,会使用车床,试验中设备器材出的一些小问题,他总是自己动手解决。上世纪50年代,他跑遍南京无线电厂等国内工厂,也没找到加速器需要的微波源,便自行启动了尖端的制作速调管的工作,并获得成功。
 
    如今,谢家麟和夫人还住在老房子里,他们没有保姆,仅请个小时工帮帮忙。儿子谢亚宁说,父亲身体非常好,现在还能骑自行车呢。父亲经常独自上下楼,大家经常担心会摔着。
    谢家麟还有着诗词、小说、音乐等众多爱好。他说:人应该有广泛的兴趣,世界上有那么多美好的东西,你一点不知道是很遗憾的。如果没事,看看信件、上网看看邮件,读些闲书可以扩大视野,了解社会和人生。
    谢家麟对得奖的事非常淡然,而对有人提到了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他立刻来了精神头儿,侃侃而谈。对于荣誉,他看得很轻,一些重要的荣誉奖章或证书,他可能很随意地就不记得放在哪里了。有时,看到他在指导学生论文时做了大量工作,学术秘书把谢家麟的名字也放在作者之列。但他坚决要求把自己的名字划去。他对学术界的这种陋习,是十分反对的。
     2008年,谢家麟出版了自传《没有终点的旅程》。书中饱含深情地描述了他师从名家刻苦求学、突破封锁报效祖国、历尽艰辛终成大业的传奇人生,字里行间充满了科学家的严谨、文学家的生动,有战士的坚毅,也有诗人的浪漫。他将多年的科研经验总结为:做研究工作的最大动力是强烈的兴趣,书本知识加上实际经验是创新基础。
    2010年8月8日,是谢家麟90寿辰的日子。北京海淀黄庄一幢普通的居民楼里,迎来了前来祝寿的学生、同事和领导。大家看到谢家麟耄耋之年,耳聪目明,精神矍铄,都非常高兴,纷纷询问先生健康长寿的秘诀。谢家麟幽默地回答:“我正在返老还童!”虽然已是耄耋老人了,但谢家麟依然思维灵活、视野开阔,关心着国家未来科技事业的发展,关心着年轻人的成长成才。
    谢家麟付出了常人双倍的努力进行科研。近些年,他健康状况不佳,医生规定只能半日工作,但是,他一直是投入全天工作。一直到去年,谢家麟还在带研究生。现在每周一,他都要照常到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去看看,跟年轻的科学家们聊聊。现在他的思路依然清晰,思维仍旧敏捷。
     2011年,谢家麟指导的最后一个博士生毕业。他率领的中国加速器研究团队,站在了世界科学研究事业的前沿。2012年 2月14日,谢家麟荣获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主席胡锦涛亲自为他颁奖。谢家麟把自己的一生都贡献给了中国科学研究事业,为中国粒子加速器研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