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精神永留芳

阅览:  日期:2013-04-10

1928年,23岁的马尚德离开河南农村老家外出参加革命,到1940年化名“杨靖宇“的他,在东北抗击日寇壮烈殉国,他再也没有回到家乡。他走时,儿子1岁多,女儿出生仅五天。他留给妻子的是临死也无法释怀的苦苦等待,留给世人的是光照千秋的浩然正气。杨靖宇成为新中国成立后唯一受到党中央两代领导核心题词的抗联领导人。2009910,杨靖宇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作为著名抗日英雄的后代,杨靖宇的子孙们都是普普通通的铁路职工,过着平凡的生活。让我们看在将军后人眼里的杨靖宇——

离家时女儿出生5

1905213,马尚德出生于河南省确山县(今驻马店市驿城区)李湾村一个农民家庭。1923年,马尚德考入开封纺织工业学校。在学校期间,他受革命思想的影响,秘密参加革命活动。后来,受党组织派遣,马尚德回到家乡确山从事农民运动。

那时,马尚德的公开身份是李湾村小学的一名教员。邻村姑娘君利用到李湾村姑妈家串亲之机,不时到马尚德任教的教室窗外偷听这位英姿勃勃、气宇轩昂的教员讲课。天长日久,在里面讲课的马尚德也发现了隐身窗外的俊俏少女。1926年,他们喜结连理。次年她为马尚德生下一个可爱的小宝宝,取名马从云。19275月,马尚德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1月,马尚德发动刘店秋收暴动,成功后,任确山农民革命军总指挥,又领导了确山10万农民大暴动。这位贤惠的农家女子惊喜地发现,她景慕的马尚德,原来早就是位在百姓中威望极高的共产党人。

在白色恐怖的年月里,君既高兴又害怕。特别是马尚德到大别山组织游击队后,君心里的忧虑就越加增强了,她感到心爱的丈夫有一天会外出远离她和这座槐树小院。果然,就在她们的女儿马锦云刚刚出生五天的时候,夜里,马尚德忽然带着满身的寒气回来了,他表情沉重地对君说:“明天我要出趟远门,也许几年也不能回来,这个家就交给你了!”时年22岁的君知道丈夫这次肯定又去干大事,她点了点头,马尚德看了正在熟睡中的儿女一眼,便匆匆地走了。谁知这一别,竟成永诀!

马尚德离家一年后,君年迈的婆婆就因病去世了,从此这座小院变得越加寂寞,只有君带着两个年幼的孩子艰难地生活。为了躲避敌伪的追捕,她带着儿女东躲西藏,为了不连累亲戚家,君只好到远处逃荒要饭,仍不放心的她有时把儿子打扮成女孩。风雨飘摇,吃尽了苦头,后来因为敌伪没有抓到什么把柄,君才暂时稳定下来。

1942年春天的一天,在鞭炮声中,18岁的方绣云嫁到了距确山县城十分偏远的李湾村,成了村东头马家的儿媳妇,丈夫叫马从云,公婆叫张君,这个家庭与众不同的是,除了特别贫寒外,只有苦命的婆婆一人支撑着这个家。

自从进了马家那天起,方绣云的印象中婆婆真是苦呀!公爹马尚德4岁时,便失去了父亲,婆婆君嫁到马家后,上侍老下扶幼苦不堪言。在君的苦苦企盼中,一双儿女也慢慢地长大了。每到黄昏,君一个人静静地站在院门口,痴痴地凝望着村口那条小路,当年,参加革命的丈夫就是从这条小路走出去的。院中夫君亲手栽下的那棵槐树,年轮大了一圈又一圈,树叶绿了又黄,黄了又绿,却没有丈夫的一点音信。一阵微风过后,那掠过树叶的微风能把她的思念带给远方的丈夫吗?

夫妻一别成绝唱

嫁到马家后,方绣云得知公爹十几年前离开李湾村后音信全无,外出具体干什么她不知道,婆婆也不告诉她,她也不敢问。后来才知道,公爹离家以前在当地曾闹过革命,多次被敌人追捕。方绣云终于理解了公婆眼中那忧郁的眼神,她是在为公爹担心啊?

一直盼到1945年日本投降了,可夫君仍杳无消息。这时积劳成疾的君患了重病,在她临死之前,将儿子和儿媳叫到床前,叮嘱他们说:“日本鬼子投降了,你们的爸爸很快就要回来了,可惜我见不到他了,你们见了他要对他说,这些年来我们全家都在想着他啊。”去世时年仅40岁的君哪里知道,她日思夜想的丈夫早已先她而去,已经牺牲在白山黑水间。

马尚德告别妻子后,先秘密地从事了一段地下工作。1929年春天,他被党组织派赴东北工作。1934年,他成为拥有4000余人的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的军长。同年,江西瑞金召开的中华苏维埃二次大会将马尚德选为中央政府执行委员。后来,为了斗争的需要,他化名为“杨靖宇”。

1935年,东北人民革命军联合其他抗日武装组成抗日联军,杨靖宇任第一军军长兼政委,随后又任第一路军总指挥,在东北几十个县开辟了广大的游击区。杨靖宇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成为抗联中最大一支主力军,与日伪军在冰天雪地的长白山麓展开激烈的斗争,给日军以沉重打击,极大地推动了东北地区的抗日运动的发展。

日寇为巩固其战略后方,1938年内将关东军的兵力扩大了3倍以上,并以伪蒙军替换作战不积极的伪满军,加强对南满的“大讨伐”。一些非党的山林武装经不起艰苦考验纷纷瓦解和叛变,杨靖宇率部突围进入长白山区建立密营。

日寇在诱降碰壁后,于1939年冬大雪封山时又展开封锁和“讨伐”。因敌追踪雪地脚印和炊烟,部队又衣食无着,杨靖宇决定分散突围。最后,他自己带60余人东进,因有一个参谋叛变使行踪暴露,激战后他身边只剩两人,被日寇封锁在伐木场附近的山中。

1940218,两个警卫员下山买粮牺牲。223,杨靖宇孤身被围,战至最后,英勇就义。日军割下杨靖宇将军的头颅后,对在零下20多度的林海雪原中、断粮5天的杨靖宇能生存下来无法理解,又剖开遗体的腹部,发现他的胃里除了没消化的树皮、草根和棉絮外,竟没有一粒粮食!后来,日军在杨靖宇殉难处举行了一个祭奠仪式和对躯体的葬礼,以杨靖宇的顽强为例训诫部属。

1946年,东北民主联军总部决定,将杨靖宇的牺牲地蒙江县改名为“靖宇县”。1958223,其遗首和遗体被隆重公祭合葬在吉林省通化市靖宇陵园。中共中央、国务院和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分别送了花圈,高度评价了他光辉的战斗一生。

1985923,邓小平题写“杨靖宇烈士纪念碑”碑名。1995112,江泽民题写“杨靖宇将军纪念馆”馆名。杨靖宇由此成为在新中国成立后唯一受到党中央两代领导核心题词的抗联领导人。

 

将军抗日精神激励子孙后代

1952年夏天的一个中午,几位干部模样的人来到方绣云家,把正在吃饭的马从云仔细打量了许久,他们激动地说:“找到了,终于找到了杨司令的后代!”当时,方绣云和丈夫都愕然地怔在那里,当夫妇听到父亲当年抗联时的老战友冯仲云,讲叙父亲1940年在长白山密林深处打到弹尽粮绝壮烈牺牲时的事迹时,他俩痛哭起来,他们没想到父亲会死得那么惨,死后又被日本人给割去了头颅!
原来,将军牺牲后,一直到1950年兴建东北烈士纪念馆时,他的出生地也不清楚。当时能找到的只有一张发黄了的杨靖宇履历表,上面依稀可辨地记叙着:“马尚德,到东北后曾用名杨靖宇……”就在这时,一张刊载了杨易辰撰写的回忆文章《忆模范共产党员杨靖宇同志》的文章,让他们眼前一亮。不久,他们在沈阳见到了时任中共辽宁省省委负责人的杨易辰,杨易辰确切地告诉他们,杨司令的老家肯定在河南,而且就在确山县农村。

在驻马店李湾村,他们终于找到了杨靖宇的儿子马从云和女儿马锦云,得知马从云的母亲等了18年后已于1945年病故的消息时,他们惟有唏嘘长叹。

1958223,大雪飘飘,马从云轻唤着父亲的名字来到吉林,他们终于见到了自己的父亲杨靖宇!不过那是装进一只玻璃瓶子中的头颅标本。马从云和方绣云夫妇跪倒在地痛哭失声!在白雪皑皑的群山之中,她们看到了父亲牺牲时背靠的那棵粗壮与挺拔的松树,山上仍然可见日军留下的圆碉堡,以及被炸倒在地上的红松树,它们默默地见证着那场激烈的战斗。走时,马从云从父亲战斗过的地方带回去一块桦树皮,至今仍被方绣云老人珍藏在柜子里,她看一次掉一次泪。

河南省博物院近现代史博物馆研究员刘晓辉说,上世纪80年代初,日本传记女作家泽地久枝来到通化靖宇陵园拜谒,她在将军的塑像前长跪不起。原来,抗战时期,她在吉林读书,经常看到日伪通缉的告示,十分崇敬将军,于是开始搜集有关将军的资料,日本投降后,她把积累了10余年的资料带回日本,撰写杨靖宇传。

今年已88岁高龄的方绣云老人,住在郑州市铁路局材料厂家属院,如今将军的儿子和女儿早已作古,她是马家惟一清楚知道将军家事的人。

后来,马从云在信阳铁路学校上学,毕业后被分配到郑州铁路局材料厂任职,他的妹妹也被分到郑州铁路局托儿所工作。19648月,身患肝癌的马从云出差途中死在江苏镇江,年仅37岁,他的遗骨被安葬在郑州市烈士陵园。1986年,马锦云也因病去世。

今年61岁的马继先对爷爷有着不同于别人的感受,在她刚懂事的时候就听爸爸讲爷爷的故事,爷爷英勇抗日的英雄事迹在她心里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马继先小时候叫马婷,1958年在吉林通化重新安葬杨靖宇的时候,与将军生死与共多年的一位老战友给她起了这个新名字,意思就是让她继承先辈的光荣传统,做无愧于杨靖宇将军后代的人。她的5个兄弟姐妹的名字当中都有一个“继”字,从大到小依次是:继光、继先、继传、继志、继民。马继先兄妹都在郑州铁路局相关部门工作,姑姑家7个孩子都是工人或农民。

他们从小从奶奶及父母那里,听到过许多关于爷爷生前英勇抗日的故事,稍大后,又读了描述爷爷英勇事迹的许多书。那个一心为国、鞠躬尽瘁的英雄爷爷,一直活在他心里,激励着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