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红军追忆戎马岁月
阅览: 日期:2013-04-10
在欢庆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胜利闭幕之际,笔者来到总后勤部军事科院研究院宿舍区,拜访了原红6军团老战士、军委原工程兵后勤部原部长陈信善。在陈老明窗几净的客厅里,这位93岁高龄的老红军,面对笔者,陈老呷了一口茶水,慢慢地回忆起70多年前,他爬雪山、过草地,半个多世纪的戎马生涯……
苦难的童年,难忘的长征
陈信善的三叔早年参加工农红军,四叔是中共地下党员,小信善从小受两位叔叔的思想熏陶,逐渐懂得了一些革命道理。因此,1933年3月红军来到永新县“扩红”时,陈信善毅然和同村的一个小伙伴一起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成为湘赣省军区无线电台的一名勤务兵。
从此,陈信善踏上了革命的征程。
陈信善参加红军时才13岁。因为他从小吃过苦、受过累,并养成了劳动的习惯,为此每天干活都很主动,非常勤恳,很快就成为红军老战士都喜欢的“红小鬼”。
在红军这个大家庭里,陈信善和战友们一起,参加了保卫湘赣苏区中心永新城的梅花山战斗、揭开红军长征序幕的红六军团湘赣突围西征等。他在西征突围中表现得非常勇敢,电台台长彭富九(离休时为总参三部政治委员)介绍他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5年8月转为中共正式党员。
1935年11月,红2、6军团撤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回忆起这段终生难忘的艰苦岁月,陈信善老人说,红军渡过金沙江后,遇到最凶恶的“敌人”就是大自然——雪山和草地、冰霜和暴风雨。开始翻越玉龙山时,总部来电报,要求部队多带衣服、辣椒和酒。那时已是1936年4月底了,天气较热,大家都不懂得为什么还要带这些物品,以致有的部队把衣服都丢弃了。上午出发时,在原始森林中行军,那些树又高、又密,我从来没有见过,走着走着,只见山坡上都是积雪,气温骤然下降。军团首长命令部队加速前进,决不能在山上过夜,那天爬山10多个小时,上下150多华里。路上,我亲眼看到炊事班的老班长因背着一口大铁锅,被突然刮来的一阵狂风卷下了深山沟,永远离开了我们;兄弟部队个别战友坐下来想休息一会或喘口气,就再也没有站起来。
红军穿越草地时,正好遇上阴雨连绵的季节,这片大草地大部分变成了陷人和陷马的沼泽。沼泽上面覆盖着一簇簇的野草,找不到一块干地。行军时,我们担心一下子陷下去出不来,大家就把绷带连起来,互相牵着走,一脚深一脚浅地摸索着前进。晚上只能稍事休息,大家背靠着背坐着或站着,以避免被冻僵。有几次,我们几个人爬上树,用绳子把身体捆在树干上睡觉。吃的呢,就是青稞、野菜,后来实在没有吃的了,就把皮鞋、皮带煮软了嚼着解饥饿。有一天,我们发现了一堆前卫部队吃剩的牦牛骨头,如获至宝,急忙煮了喝骨头汤。我们在草地行军中,曾打退了敌人骑兵部队的几次袭扰。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卓绝的跋涉,我们终于在
三次入朝立功勋,“两弹一星”作贡献
抗日战争时期,陈信善任陕西关中军区警备1团1连政治指导员。解放战争时期,任内蒙赤峰军分区骑兵团政治处主任。
1949年12月,时任骑兵5师13团政委的陈信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的礼炮声中,率部胜利完成了在河南的剿匪任务后,奉调东北执行农副业生产任务。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陈信善所在的冀热辽军区骑兵师1团奉命入朝参战。
陈信善回忆说:“当年11月初,我和团长率领本团600多名骑兵,深夜顶着刺骨的寒风,从安东悄悄跨过鸭绿江。1951年1月,骑兵团和兄弟部队一部改编为志愿军炮兵8师,师领导责成我带小分队将所有的战马押运回国内。回国的路上,有一天晚上,我们和战马乘坐的军列被敌机发现了,敌机投下的照明弹把军马惊得乱叫,我指挥战士们跳下列车隐蔽。突然,一颗炸弹在离我10多米远的地方爆炸,掀起的泥土、沙石把我整个身体埋起来,我用足全身力气才拱出个头来,庆幸没有负伤。
1952年10月,陈信善第二次入朝,任志愿军后勤部3分部13大兵站副政委,主要负责志愿军支前武器装备、军需给养的补给,以及战地野战医院的政治工作。他除做好下属部队的政治思想工作外,还认真细致地给下属各部队宣讲《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我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宣传提纲,极大地鼓舞了部队的士气。13大兵站离志愿军司令部驻地不远,“志司”邓华副司令员经常去视察检查,首长对我们兵站的工作十分满意。在这期间,陈信善因工作过度劳累患了肺结核,被送回沈阳治疗,在医院休养了5个多月时间。朝鲜停战后,1954年7月,陈信善升任志愿军后勤部3分部15大兵站政委,第三次入朝。在板门店以北的辛木车站,他经常来到现场,亲自组织部队指战员,不分昼夜装卸前线急需的军用物资和给养。1955年初,陈信善被任命为志愿军后勤部3分部政治部主任,同年被授予中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上校军衔。
为打破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核垄断”,我国从上世纪50年代起就着手“两弹一星”研制,同时在我国大西北建设“两弹一星”试验基地。党和国家领导对此十分重视,毛泽东主席亲自工程兵司令员陈士榘上将,把建设“两弹一星”试验基地这一艰巨而又光荣的任务交给军委工程兵部队。
1958年8月,陈信善奉调甘肃酒泉基地特种工程兵部队,任司令部政治处主任,分管司、政、器(材部)三大部的政治工作。基地设在原甘肃额济纳旗政府所在地,这里是人烟稀少的戈壁大漠,只有七八幢房子,原有的地方政府机关和老百姓均已搬迁。特种工程兵部队的首要任务是修路、盖房、修建机场和铁路专用线等基础设施。
一开始,部队住的是干打垒茅草房,吃的是压缩饼干、罐头食品,基本没有蔬菜吃,尤其是用水很困难。那里气候尤为恶劣,一会儿万里晴空,一会儿又狂风暴雨,三天两头刮风沙,昼夜温差很大。在“三年经济困难”时期,部队和全国人民共渡难关,同样节衣缩食搞“瓜菜代”,一天只吃两餐菜稀饭。面对这种情况,陈信善组织全体政工干部拟写了宣传教育提纲,深入各团工地,大力宣传毛主席的伟大战略决策,宣传建设好试验基地的重大意义,号召大家发扬我军艰苦奋斗、勤俭办事、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在做好思想工作的同时,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业余文体活动,组织蓝球赛,经常放电影,鼓舞了部队的士气,基地施工进度突飞猛进。这些行之有效的举措,得到基地党委和工程兵首长的充分肯定。
1962年5月,陈信善调任试验基地技术总队政委。总队负责导弹的技术安装和调试等关键性工作,陈信善身上的担子更重了,责任更大了。在调试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日日夜夜里,在工厂、在工地、在试验室,都有陈信善政委的身影。
晚年生活乐融融
1969年,陈信善任军委工程兵后勤部政委,1970年改任工程兵后勤部部长,担任工程兵党委常委、工程兵后勤部党委书记。陈信善身在领导机关,但心系基层、关爱基层,经常到上海、无锡、江西乐平等地的工厂、研究所、军代表室考察调研,为加快部队机械装备的技术革新改造,增加科技含量,不断提高战斗力,确保“不变质、打得赢”沤心沥血。陈信善1984年离休(医疗享受大军区正职待遇)后,仍然关心党和国家的大事,关心工程兵部队的建设。
陈信善的老伴刘鹤英是1943年5月参加革命、1948年参军的老同志。老俩口“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他们育有4个孩子,家教严格,家风清廉,4个孩子先后都参过军,现在事业有成,孙子都是大学生。儿孙们敬老孝顺,老俩口晚年生活充实,幸福美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