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是闽南早期革命的一盏明灯
阅览: 日期:2013-07-04
1924年1月起至1927年7月,历时三年半,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光辉时期。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工农三大政策的政治基础。1927年由于蒋介石和汪精卫控制的国民党右派,不顾以宋庆龄为代表左派坚决反对,公开叛变革命,致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
1924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创立黄埔军官学校。周恩来回国后不久,就先后担任政治教官、政治部主任。10月,中共中央重建广东区委,周恩来任委员长兼宣传部长。广东区委负责广东、广西、厦门和香港等地党的工作,广东区委又称两广区委,培养大批军事人才,广东区委由周恩来、陈延年直接领导厦门工作。
1924年7月,国共合作后,又创立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共办6期。1926年3月,第6期讲习所由毛泽东任所长,肖楚女任教务长,周恩来、瞿秋白等8人担任教员。讲习所任务:学习革命理论,进行军事讲训,还到海、陆、丰、曲江等地农村考察农民革命运动,毛泽东主讲“中国农民问题”。讲习所来自全国20个省区,共318名学员,毕业后到各地进行革命活动,播下革命火种,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重要篇章。毛泽东开办广州第6期讲习所,为福建的农民运动,创立革命老区和革命根据地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大革命时期,厦门在广东区委和共青团区委直接领导下,厦门建立党、团组织。
1924年9、10月间,罗明自广州回校复课。在周恩来和陈延年领导下,罗明和罗扬才、邱泮林、李觉民、刘端生、陈乃昌等人,就在集美学校建立一个国共合作的国民党左派组织,叫“福建青年协进社”(以下简称“协进社”),社长罗明。“协进社”成立后,不到3个月,就从来自福建、广东20个县市吸收130名社员。“协进社”起了传播革命种子、发挥星火燎原的作用。它是我省闽西南地区最早成立国共合作的左派团体。为促进闽西南地区党团组织建设和发展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1925年6月,厦门党组织根据罗明的指示,在集美师范部建立闽西南地区第一个共青团组织,书记李觉民。1926年2月在厦门大学建立我省第一个党支部,书记罗扬才。4月,又先后在集美师范建立党支部,书记罗贤开。集美小学建立党支部,书记巫丙熹。
同年夏,中共闽南特委,在中共广东区委领导下,先后派阮山、林心尭和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5、6期回乡的学员郭滴人、朱积垒等14位共产党员随北阀军入闽,到闽西、闽南等地区开展建党工作,组织农民协会,同年6月在莆田建立第一个党支部。翁泽生在漳州创建漳州党支部后又到台湾创建党组织,是台湾党组织的创始人。厦门大学、集美学校党员李松林、董云阁随北阀军入闽,在泉州地区(安溪、南安、永春、惠安、德化)建立各县党组织,是泉州党的创始人。
从1926年春至1927年12月,先后共建立永定胡雷、金丰、上杭、龙岩、平和、诏安、石码、海澄、惠安、漳州、同安、德化12个党支部。厦大党员到永春建立第一个农民协会;厦大革命青年陈国柱(廖华)转学到上海大夏大学,入党后回到莆田,建立第一个党支部。
1927年1月,党组织组建中共厦门市委,罗秋天担任书记,同月24日,又建成厦门市总工会,罗扬才担任委员长。这一年,罗明又到漳州成立中共闽南特委,罗明担任书记;林师柴到安溪、南安进行革命活动。
在中共广东区委领导下,闽南特委领导厦门市委、闽南、闽西党组织开展工作,大革命时期,厦门已成为“革命的揺篮”,闽南的革命中心。
厦门省立第十三中学的共产党员、著名革命家叶飞、方毅,当年为革命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叶飞和范式人、阮英平到闽东创建闽东革命老区;方毅曾任厦门市共青团宣传部长,市委书记,先后有3年是在闽南地区开展艰苦的游击战争。
1928年,中共福建省委机关设在厦门,领导全省的革命斗争,厦门又成为全省的革命的领导中心。省委机关设在鼓浪屿虎巷8号;省委军委机关设在鼓浪屿福州路127号。中共福建省委于1928年8月和1934年2月,曾先后在鼓浪屿内厝沃路449号曾家园召开二次省委紧急会议,选举产生二届省委领导班子。
1930年,在中共福建省委书记罗明,组织部长谢景德,军委秘书长陶铸等领导“五·二五”破狱斗争,是震动全国名扬东南亚的革命事件。厦门作为福建革命老区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名不虚传的闽南早期革命中心。
1935年,党组织又相继建立安、南、永特别党支部,由彭德清担任书记。
中共厦门市委、共青团市委在中共广东区委、共青团广东区委的领导下,在厦门培养和输送了一大批革命干部先后到闽西、闽西南和闽南广大地区开展农民运动,参加创立在我省的闽西、闽西南、闽南、闽东、闽中五个革命老区和闽西永定金丰大山、平和、长乐等革命根据地,厦门不愧是福建革命老区发源地之一的一座明灯。
著名的革命家罗明、罗扬才、李觉民、谢景德、郭滴人、朱积垒、翁泽生、陶铸、王德、叶飞、方毅、曾志、彭德清和无数革命老同志为厦门的革命和建立立下了丰功伟绩,无数革命先烈为革命献出宝贵生命,他们的英雄业绩,厦门人民是永远铭记不忘。
福建是有悠久的革命光荣传统,近代史上有林则徐、郑成功、陈嘉庚三面光辉的爱国主义旗帜。
抗日战争时期的1937年10月,中共中央代表周恩来同志同国民党方面经过艰苦谈判,终于达成协议,将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整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正式成立一支抗日革命军队,开赴抗日前线,新四军组建时为八个团,福建红军游击队整编为三、四、五、六等4个团,占新四军一半以上。福建籍的新四军出了68位将军,福建老区人民贡献巨大,福建人民不会忘记。
福建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同称“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它们把海峡两岸人民长期綑绑在一起,解不开割不断,两岸人民心连心,两岸人民一定会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觉醒、为中国人民创历史史诗,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福建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中共福建历届省委和中共厦门历届市委,认真贯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整个福建省、尤其是厦门市发生翻天覆地变化。改革开放30多年来,是福建,尤其是厦门发展最快,人民得到实惠的重要时期,是科学发展、成就辉煌的黄金时期。我们正在不断学习党的十八大和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许多重要指示精神。我们福建有许多独特的优势,福建是著名的革命老区,福建是著名的侨区,厦门又是中国知名的特区,被誉为海峡两岸的一颗明珠。这些独特的有利条件,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福建为实现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建设美丽的福建做出新的贡献,厦门经济特区也一定会提前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宏伟目标,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