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情款款话疍民

阅览:  日期:2014-04-03

 

奉读陈复授先生新著《厦门疍民习俗》,翻阅再三,爱不释卷。

厦门疍民即厦港渔民,俗称“讨海人”,他们称陆上居民为“山顶人”,但直到解放后,多数渔民怕被打入另册,都耻于承认是疍家人。

疍民的历史源流深远,据民国年间出版的《疍民的研究》说,可划分为六大类有三十多种。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对“疍”字已有考据。现代的主流说法,认为是西汉灭闽越之后的百越遗民。疍民分布甚广,中原江河流域、东南沿海,台湾甚至琉球都有相当疍民后裔。他们以海为田,以船为家。用时尚的观点讲,疍民是中国人走向海洋的急先锋,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但历朝历代都是社会最底层的贱民。清雍正七年(1729)下过解放疍民的诏书:“疍户本属良民,无可轻贱摈弃之处……凡无力之疍户听其在船自便,不必强会登岸,如有力能建造房屋及搭棚棲身者,准其在近水村庄居住,与齐民一同编列甲户,以便稽查。”民国以“五族共和”为口号,以人民平等为原则,疍民本在人民其中,而实际上歧视依旧。厦港疍民依旧深陷在不得随意跨越镇南关到“厦门顶”走动等不成文的泥淖中。疍民照样出海三分命,上岸受欺凌,过着萍踪飘泊的日子。

厦门疍民主要聚居于厦港,历史渊源、形成源流,特别是近现代以来的生活习俗,有别于散居于东南沿海、沿江各地的疍民族群。引起人类学者和文史专家的关注,也有不少文章面世。但如此细说厦门疍民前世今生、生产生活习俗,列述传世疍民小传、神灵崇拜及地名典故、口传文学,涵盖范围之广,容纳信息之大的专著,在本地至今毫不夸张地说这是唯一的一本,填补了厦门文史资料的不足。

陈复授先生出生疍家,生长于渔村,从事疍民赖以生存的海洋捕捞,虽然不是生活在船上,日日摇撸推桨劈风斩浪,但每天接触的与生计息息相关的人和事,引起他执著地关注。他深知,由于历史的原因,疍民后裔能执笔为文的不多,愿意耗尽心力,纪录族群独特生活习俗、秉笔书写疍民历史的人则更少。从初生牛犊到成为集团公司的领导,数十年间始终持之以恒,放弃休息时间,不遗余力千方百计探访,追寻祖辈生活的足迹,收集相关的历史典故。每有所得便孜孜不倦漏夜笔耕,不时有反映疍民生活的文章见诸报端,执笔参与编纂《厦门渔业志》,至今年届古稀,依然壮心不己。多数渔民秉性耿直如弦,疾恶如仇,行动敏捷却纳于言辞,要从他们口中挖掘出有价值的东西,既要取得信任,更需熟悉他们的生活,砂里淘金,甘苦寸心知。抚书细读,仿佛看到陈复授年轻的身影,奔忙于风帆高扬的沙坡尾,登临三桅钓艚,桨声灯影中与老渔民促膝而谈。

《厦门疍民习俗》图文并茂,十多万字,文字虽然不多,翻阅之间恰如与熟知厦港的历史老人迎面对坐,品茗海聊。听他款款细语,随之从沙坡头游到沙坡尾,走访新、老避风坞,得知厦门疍民百分之八十五以上是走出九龙江流域的张、阮、欧三姓,不足百分之十五是闽南沿海和本地闽越族后裔,据此了解疍民的前世今生。触摸海洋捕捞――曾经支撑厦门一百多年的第一产业,三桅钓艚的诞生,捕钓渔法的改进,渔汛的盛况,直至渔港的兴衰,间接地体验厦门疍民的悲欢离合。虽然最后一位形象上的疍民――扎着“燕仔尾”短辫的阮亚碰,消失于文革期间,被红卫兵押送游街后强行剪除发辫,老人悲愤而逝。但从疍家姑娘头上用“红碰纱”缠就的“烟筒箍”,到大老爷们的短辫“燕仔尾”,依稀看到当年厦门疍民生活中的独特形象。疍民的信仰崇拜,开渔、谢海、送王船、敬祭好兄弟,传奇人物趣闻轶事和口传文学,众多疍民生活中沉淀积累的独特文化习俗……如一幅幅美不胜收的画卷,栩栩如生地展现在眼前。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著名人类学、考古学家林惠祥先生,在厦港古海湾(包括蜂巢山、厦大一带),考证过3000多年前就有古闽越族渔猎活动的踪迹,一般的认为是疍家的先人。康熙二年,清军“墟其地而返”,“鹭岛断人种”。康熙二十年(1681年)之后,鹭岛再逢生机,疍民重新聚集,海洋渔业一枝独秀,名扬海内外数百年,创造了独特的文化习俗。现在厦门疍民习俗已列入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但近十来年,疍民数百年来赖以依存的海洋捕捞业缺失,生产、生活中创造的独特文化习俗无所依附,进入消亡状态。泛泛而谈保护、传承的意见不少,鲜见有切合实际的行动。《厦门疍民习俗》一书的出版,虽填补了当前的空缺,而真正保护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仍需长期艰苦细致的努力。

遗憾的是限于篇幅,书中对厦门疍民的来源挖掘叙述较简略,理得不够细。资料多、容量大,某些内容似有交叠,尚可聚焦更精确些。同时,近现代疍民渔业的发展,不但得益于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方式也从个体单打独斗向小集体转型、分配方式也相应改变,引发了内部阶层分野,有的成了船主,有的买房买地,甚至洗换身份改行经营渔行、粮店。船主与船上捕捞的经营管理者――老 有的是一体的,有的是雇用的。当时的经济分配,虽然在层层盘剥之下,但己施行按技术、劳力“定笕计酬”。好风海(出海一回合称一风海)好收成,有些捕捞能手很快成为船主或有股份的老 ,也推动了整个行业的发展。经济是生产、生活习俗形成和依存的基础,如有再版的机会,建议捎带一笔,使相关内容更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