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乐当“孩子王”,将军夫人龚全珍的教育情怀
阅览: 日期:2014-04-03
2013年9月2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接见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时,饱含深情地赞扬了全国道德模范当选者——九旬老人龚全珍,盛赞她为国家的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并向老人表示深深的敬意。
龚全珍系开国将军甘祖昌的夫人,56年前,她随丈夫解甲归田,成为一名小学教师。此后半个多世纪里,她从未离开过教育岗位。为了给国家哺育出合格的接班人,她退休后四处奔走,为孩子们开展爱国主义传统教育,并拿出毕生积蓄帮助贫困学生。如今,九旬高龄的龚全珍仍奔走在教育第一线,她说:“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要为国家的教育事业贡献一份微薄之力!”
陪将军丈夫辞官还乡,不畏艰辛乐当“孩子王”
1957年8月,江西省莲花县文教局走进一位衣饰整洁、气质不俗的女子,她直接找到文教局负责人,说自己毕业于西北大学教育系,刚和丈夫从新疆回来,请求对方给她安排教学岗位。
文教局负责人一听那女子的名字,顿时肃然起敬:“全珍同志,您先坐!我查一下,看哪所学校缺教师!”查了半天,负责人有些为难地说:“全珍同志,咱们县的坊楼新办了一所九都中学,那里急缺老师,就是条件太差,离你家又远,不知你愿不愿去?将军支不支持?”
这位被文教局负责人恭敬地称呼“全珍同志”的女子与“将军”是什么关系?她主动请求教书又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文教局负责人口中的“全珍同志”叫龚全珍,时年34岁。龚全珍出生于山东烟台,高中毕业后考入西北大学。大学毕业后参军到了乌鲁木齐,在新疆军区子弟学校当了一名教师。1953年,她与时任新疆军区后勤部长的甘祖昌相识,然后结了婚。1955年,甘祖昌被授予少将军衔。
甘祖昌在战争中先后受过三次重伤,留下了严重的脑震荡后遗症,两年后,他因为身体原因不能坚持正常工作,就向组织申请解甲归田,并得到了组织批准。1957年6月,甘祖昌回到江西莲花县坊楼镇沿背村务农,龚全珍放弃了城市优越生活,追随将军丈夫回了老家。
龚全珍在新疆就是一名部队子弟学校的老师,到了偏远乡下,她依然放不下心里的那份教育情结,就步行20多公里来到莲花县文教局毛遂自荐。甘将军解甲归田的事情在莲花县人尽皆知,看到将军夫人前来“谋职”,文教局负责人怕龚全珍受不了偏远学校的艰苦,就小心翼翼地征询她的意见。
对此,龚全珍信心百倍地回答:“放心吧,祖昌都辞官回乡务农了,怎么会不让我去?祖昌爱党爱国、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我也能做到!”看龚全珍回答得如此坚定,文教局负责人放了心。
两天后,龚全珍用自行车驮着行李卷到九都中学报到,学校在一处山坳里的斜坡上,十几间破旧不堪的石头房子就是校舍,一块稍显平整的场地充当了运动场,悬挂在树杈间的大钟斑斑驳驳。面对这样的情景,龚全珍早有心理准备,铺盖卷儿一放扎下了营。
这所学校仅有三名老师,近百名学生,龚全珍到来之前,大家得知将军夫人要来学校当老师的消息,都兴奋地猜测着“大官”的夫人是个什么样子?等看到龚全珍时,他们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眼前这位穿着布鞋,裤腿上打着补丁,说话带着笑的女子哪像什么将军夫人?分明就是再普通不过的女教师罢了。
龚全珍上岗后,担任初一(1)班班主任,教师人手少,学校每位老师都兼着三门课程,学校为了照顾龚全珍,让她担任语文、数学两门课程,龚全珍看到其他老师还兼着副科,不想搞特殊,就请求多担一门副科。学校拗不过她,就又让她担了一门政治课。
自此,龚全珍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教学中去,她周一到周六住在学校,吃在食堂,不但在教学上兢兢业业,教学、后勤、医务等工作,她都抢着去干,没有一点将军夫人的架子,从来不搞特殊化,很快赢得了师生们的认可和尊重。
当年的同事朱福海至今记得,龚全珍衣着很不讲究,经常穿着打补丁的衣服来学校。老师们清楚,龚全珍的工资全校最高,每个月80.05元,是一般老师的两三倍,她完全可以穿得更好一些。
有一次,看到龚全珍又穿了件打着补丁的衣服上课,朱福海忍不住问她:“龚老师,您工资那么高,怎么还穿打补丁的衣服啊?”龚全珍却笑着说:“与我们家祖昌相比,我差远了,他还经常打赤脚穿草鞋呢!”
1961年,龚全珍调到南陂小学当校长。有位叫刘永林的老师刚调过来,看到刘老师没有粮票买不到食物,龚全珍二话没说,把自己的粮票和饼干票匀给了他一半,让刘老师心里热热的。
第二年,南陂小学生源增加,教舍严重不足,龚全珍决定加盖两排房子,上级没有拨款,她就发动大家勤工俭学,用勤工俭学的钱盖房子。动工时,因为经费紧张,担心拿不到报酬,一些知情的泥工和木工都不愿来学校做工。龚全珍就找那些工匠做工作,并拿出自己的工资预支了工钱,才得以如期把房子盖好。
龚全珍当年的学生、如今也是头发花白的刘银兰回忆说,龚校长对农村的孩子关怀备至。因为家里穷,当年刘银兰连铅笔、作业本都买不起,就把捡来的烟盒拆开订成一个小本子。一次,龚全珍到班里巡视,看到刘银兰的“特殊作业本”,心里很不是滋味,此后,她经常买一些文具及作业本送给她。
一晃,龚全珍在南陂小学干了13年。这期间,她吃住都在学校,周六才回一次家。直至1976年,因为丈夫身体不好,龚全珍才退休回家照顾老伴。
七旬高龄出任关工委主任, 为哺育下一代四处奔走
1986年,甘祖昌将军到了弥留之际,临终前,他给妻子、儿女留下遗言:“希望你们活着就要为国家做事情,做不了大事就做小事,干不了重要的事情就做简单的工作,决不能无功受禄、不劳而获!”将军丈夫的临终遗言,深深刻在了龚全珍的脑海里。
丈夫病故那一年,龚全珍63岁。她不愿给儿女们添麻烦,执意住进了莲花县光荣幸福院。在幸福院居住十年间,龚全珍不愿把自己当成被照顾的对象,而更像院里的工作人员,她自己不仅亲自料理家务,还经常组织老人们进行政治学习。
龚全珍留意到,院里有十多个孩子,小家伙们一放学就在院里追逐打闹,既有安全隐患,又影响大家休息,就有了把孩子们召集起来,组成学习小组的想法,家长们都很支持她,龚全珍很快组织起“幸福学习小组”,孩子们在她的指导下,写作业、做游戏,听龚奶奶讲爱国故事。
龚全珍特别讲究教育方法,看到学习小组中的几个孩子不懂得珍惜父母的血汗,不仅挑吃挑穿,还有浪费食物的现象。她没有直接批评他们,而是把将军丈夫在长征路上没有食物可吃,每天靠8粒蚕豆果腹的经历编成了故事,讲给孩子们听。龚全珍语重心长地对一个爱浪费食物的孩子说:“你每天浪费的食物,在长征中可以救活一个红军叔叔的命啊!”那个孩子听了,脸红红地表态:“奶奶,我以后再也不会了!”
1995年4月,莲花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成立,72岁高龄的龚全珍担任第一任主任。当时,新成立的关工委条件很差,连张办公桌都没有。龚全珍拿出退休金,添置了办公用的桌椅、电话等设备,使关工委工作很快步入正轨。
龚全珍和同事每个月都要到全县学校做巡回报告,朱福海是当年龚全珍在学校时的同事,退休后两人又在关工委一起共事。只要在县城学校做报告,每次都是朱福海骑车到龚全珍家楼下,然后两人一起步行前往会场,讲完后又步行回家。偏远一些的学校,龚全珍会用一用车,但她从不在学校用餐,每次都是自带干粮,有时一个面包,有时两个馒头,就着白开水吃。
每次做完报告,学校领导都会请她一起用餐,龚全珍却总以“你们的饭菜我吃不习惯”这样的借口回绝。起初,朱福海以为她真的吃不惯学校的饭,后来龚全珍才对朱福海说了实话:“现在中小学免费教育,学校经费紧张,一顿饭少说要花一两百元,我们少吃一顿,就能为学校省下一两百元,该多为学校考虑考虑啊!”
2000年5月初,龚全珍应邀到三板桥乡中学作报告,做完报告已是中午时分,学校领导留她吃饭,龚全珍却执意坐公交车赶回县城吃午饭。乡里不放心80多岁的老人坐公交车,只好告诉她下午有人到县城开会,饭后可以搭顺路车,龚全珍这才留下,破例吃了顿工作餐。
2002年3月,中央关工委寄来了一张爱国主义教育光盘《激励教育》,龚全珍觉得很有内容很有教育意义,就自己掏钱刻录了数十张,给全县所有学校各送了一张。一次,龚全珍偶然读到一份《育人导报》,觉得内容不错,就决定每年拿出8000元钱订阅《育人导报》,赠送给偏远的山村学校。
一次,龚全珍到凫村中学调研,听校长反映说学校课外图书少,学生们知识面不宽,回家后取出2000元钱买了一批书籍送到该校。校长不在,她放下书就走。第二天,校长打电话致谢,表示想在学校为她搞一个捐书仪式,龚全珍一听就拒绝了。她说,自己做这些事都是应该的,她不喜欢搞形式,做表面文章。
向贫困孩子传递正能量,高风亮节“龚校长”令人敬仰
龚全珍热心教育事业,资助了无数贫困学生。对这些遭遇贫穷或其他困扰的孩子,她不但给予物质上的帮助,还教会他们如何面对困境,给孩子们传递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
彭艳峰是江西萍乡实验中学一名优秀教师,提起龚全珍,她很自然地称其为“奶奶”,没有任何前缀后缀,就像亲祖孙那样亲昵。
1995年,龚全珍在莲花县光荣幸福院居住,认识了彭艳峰一家。当时,彭艳峰的父亲患病无法工作,母亲尹韵娇脚有残疾,家里还有一个弟弟,全家仅靠母亲在福利厂的微薄工资支撑,家里的生活相当困难。龚全珍知道后,不但物质上给予彭家许多帮助,还邀请彭艳峰加入到自己的“幸福学习小组”中来。
彭艳峰说,她在龚奶奶的“幸福学习小组”中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幸福”。龚奶奶自费购买了很多书籍资料,提供给他们查阅学习,彭艳峰的作业本、铅笔等也都是龚奶奶给买的。过年的时候,龚奶奶不但给彭艳峰添置新衣服,还不忘给她压岁钱。
2004年,彭艳峰母亲所在的厂子倒闭了,一家人的生活再次陷入了困境。龚全珍一边安慰尹韵娇别沮丧,一边想着如何帮助彭家摆脱困难,她知道尹韵娇原是裁缝,缝缝补补的手艺不错,就拿出500元积蓄,鼓励她去附近的一个市场做些小生意。尹韵娇觉得这是条路子,就在市场租了个缝裤边、改装衣服的小摊儿。靠着她的勤勉经营,家里的生活渐渐有了起色。
就在彭家的生活有所好转的时候,另一场灾难却悄然来临。尹韵娇由于过度劳累,患上了白血病。而此时,彭艳峰正读大学,学费、生活费都需要家里供给。考虑到女儿的学业,母亲尹韵娇怎么也不肯住院,她想把家里仅有的一点积蓄留给儿女。
龚全珍知道后,几乎天天到彭家劝说尹韵娇,并拿出自己的4000元积蓄交给她。考虑到这些钱对于治疗白血病是杯水车薪,龚全珍到处托关系,帮尹韵娇联系了对大病患者免费治疗的长沙湘雅医院,并发动周围的人帮助彭家。
在龚全珍的全力帮助下,尹韵娇终于如愿到医院接受治疗,手术非常顺利,彭家再次走出了困境。当年春节,彭艳峰回家过年,看到龚奶奶来家看望母亲,她流着泪给龚奶奶磕了三个头,感谢她对自己家里的帮助。
彭艳峰从赣南师范学院毕业后,她觉得做老师工资不高,不能改变自己和家里的境况,一直犹豫着该不该选择教师这个职业?当她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妈妈,妈妈却不假思索地说了一句话:“龚奶奶也没多少钱,可大家心里都有她!”
妈妈的话让彭艳峰陷入了思考:“为什么龚奶奶在人们心中的分量那么重?这是因为,龚奶奶帮助别人都是无私的,她传递给别人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和生活态度,这是多少钱都换不来的!”
在龚奶奶的精神感召下,彭艳峰选择了教师职业,并决定“永远忠于教育事业”。当上老师后,每当有心理困惑,彭艳峰总会写信或打电话向龚奶奶倾诉,龚奶奶以朋友式的口吻,把自己的人生经验和对事情的看法讲给彭艳峰。带着龚奶奶的鼓励和引导,彭艳峰工作起来更加努力、自信。
2012年,彭艳峰被评为“萍乡市优秀教师”,她把喜讯第一时间告诉了龚奶奶,龚全珍高兴得连声说:“好,好,真是个好孩子,没有辜负奶奶的期望!”
彭艳峰只是龚全珍多年来帮助的贫困孩子中的一员。她在下乡宣讲的过程中,只要遇到有困难的学生,就会义不容辞地伸手相助。
有一次,龚全珍下乡作报告,偶然认识了下坊乡湾溪小学三年级学生郭艳兰,了解到她的父母均患疾病,家里生活非常困难,小艳兰面临着辍学的情况后,龚全珍对校长说,今后郭艳兰的学习费用和部分生活费用由她负责。
此后,每到学期开学,龚全珍都会及时送上生活费及学习费用,在她的帮助下,小艳兰顺利读成了小学。进入初中后,龚全珍又购买了复读机和磁带,鼓励小艳兰继续努力。像小艳兰这样的孩子,近十年来,龚全珍捐助的达百人之多。
如今,九旬高龄的龚全珍又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每周都会被请去给中小学生作爱国主义教育报告。平时,她最乐意接受别人称她“龚校长”,倒不是这个称呼带了个“长”字,有官位,而是因为“校长”这个称呼意味着和学校联系在一起。
别人不解地问她:“您老这么大年纪了,整天东奔西走累不累?”龚全珍这样回答:“我一辈子最乐意的工作就是教育,孩子是国家的未来希望,只要他们能健康成长,再苦再累我都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