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故乡情 拳拳赤子心

阅览:  日期:2014-04-21

日前,笔者在北京解放军八一体工大队,拜访了中国楹联学会原常务副秘书长、著名军旅作家、楹联家杨启华。

杨启华,17岁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前线参战,荣立三等战功。1958年,参加北京十三陵水库义务劳动表现突出,荣获劳动奖章。他长期在总政系统从事政治工作、军事理论研究和楹联创作,常年笔耕不辍,出版军事著作、楹联论著、诗歌、小说、散文等近10部,共120万字  

国临危难别故乡   抗美援朝保边疆

 

杨启华,19361月出生于重庆江津吴滩镇。旧社会,他家祖祖辈辈务农,到父母这一辈,家境依然清贫,只能勉强维持生活。母亲先后生育8个孩子,在那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的年代,3个兄姐夭折,杨启华排行第三。

祖父熟读“四书五经”,农闲时在本村当私塾老师。儿时的杨启华,和哥哥姐姐一起听爷爷讲“三字经”、“千字文”。杨启华读书用功,刻苦背诵唐诗宋词,练描红,撰对联,为日后研习书法、撰写楹联打下了基础。

杨启华由舅父资助,在本镇上完初小后到长冲镇读高小。他聪慧伶俐,颇有悟性,读书成绩上乘。1949年秋天,考取江津第5 中学。同年11月底重庆解放,富裕的舅父受到批判冲击,杨启华只得辍学。

“我从学校回到舅父家,学着插秧、除草、收割,种高粱、红薯。在那繁重的农活劳动中,我真正体会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真谛,更加懂得要热爱劳动,珍惜粮食。”杨启华如是说。

1951年,家乡搞土地改革。杨启华回到自己家里种地,15岁的小伙子,对所有的农活都已熟练,常得到亲友邻里称赞,被挑选到区土改工作队当登记员。他热情高工作细,办事有板有眼,受到土改工作队表彰。土改工作结束后,当上了村农会治安员。1952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掀起高潮,参加过土改的杨启华,被优先吸收到吴滩区供销社工作。

19506月,朝鲜战争爆发。 19532月,17岁的杨启华再次毅然报名参军,成为一名志愿军战士。他在2472师某部任战地救护员。他和战友们于吉林集安踏着夜色悄悄地跨过鸭绿江,冒着瓢泼大雨,连续急行军五天奔赴前线,参加了金城反击战。

杨启华所在的救护分队按4人一副担架分工,负责抢救护送伤员。金城反击战打响后,他奋勇当先,每天冒着枪林弹雨和敌机的疯狂扫射,在阵地和坑道间穿梭奔跑,抢救伤员,包扎后送,有时还给阵地输送弹药。他至今清楚地记得有一天,他们救护组抬着担架送一名重伤员下山。突然,他的右腿被俯冲扫射的敌机打伤,血流不止。他没有吭一声,让战友们帮助包扎一下伤口后,忍着剧烈的疼痛继续投入战斗……他在战场上不怕牺牲,英勇顽强,战后荣立三等功,并获得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颁发的抗美援朝奖章一枚。

 

甘当砖瓦任党搬   军乐体坛耕耘忙

 

19558月,杨启华从朝鲜回国,选调入解放军军乐学校学习。毕业后留在北京,历任军乐团团员、军乐团政治部组织、干部干事、党委秘书,社教工作队军代表,八一体工大队处长、政委。此后,任中顾委委员、广州军区副司令员彭家庆将军秘书、总政老干部服务处生产经营办公室主任。

杨启华办事认真负责,处事泼辣干练,因工作需要调动频繁。他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专一行,干好一行。他常说:“我要做革命一块砖,东西南北任党搬”,在每个单位、每个部门、每个工作岗位干得都很出色,都做出了可喜的成绩。

杨启华在军乐学校学习乐器、乐理和军乐指挥,悟性好、入门快,演奏成绩名列前茅,被评为优秀学员。分配到解放军军乐团后,多次执行欢迎前苏联、阿尔巴尼亚、朝鲜、古巴等几十年个国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脑的司礼任务,出色完成了建国十周年庆典的演奏。他还经常去中南海为中央首长的周末舞会伴奏,感到特别荣幸的是,曾和周恩来总理一起跳舞。

1958年,军委三总部和各军兵种机关参加十三陵水库工程义务劳动。为修建水库大坝,指战员们住帐蓬、挥铁锹、推斗车,夜以继日奋战在工地。杨启华率先垂范,带头加班加点。当年 81日,十三陵水库如期建成剪彩,杨启华荣获最高奖励——一枚劳动奖章。

“文革”期间,造反派砸烂总政“阎王殿”,解放军军乐团也被解散。杨启华被送进“学习班”洗脑子一年多。1970年被派往陕西“三支两军”,担任360公里的阳(平关)安(康)铁路修建指挥部军代表。他不怕苦不怕累,扑下身子深入全长1600米的银平山隧道工地,跟班作业半年多。

1973年回到北京,参与重建八一体工大队。他多次深入球队蹲点,做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1979年全军第三届运动会,他担任解放军女篮代表队领队;后来又相继任八一足球队政委、八一队文教处处长,为八一体工大队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1986年,杨启华调总政老干部服务处,任生产经营办公室主任。他带领大家经多方联系协商,建成了位于海淀区永丰乡有80亩水面的养鱼场,还办起了养鸡场、汽车修配厂等,养鱼场为老将军们提供了一个呼吸新鲜空气、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汽车修配厂可为首长们的专车进行维修保养,既方便了首长,也节省了经费,受到老首长们的称赞。

杨启华不仅是一名军队政治工作者,还是一位文学爱好者。他曾被聘为中国毛泽东思想学会会员,利用业余时间从事军事学术研究,他撰写了《毛泽东指挥作战艺术》、《军事战略家毛泽东》等论著。他还著有《对联美学初探》、《联苑新犁十载联坛锁笔》、《梦里的歌》(诗歌)、《江花红似火》(长篇小说)等著作。

 

情洒渝都撰长联  心系桑梓唱大歌

 

杨启华的故乡——重庆市江津。江津,山清水秀,历史厚重,人杰地灵。近有为中国革命和创建新中国立下卓越功勋的开国元勋聂荣臻元帅,远有“联圣”钟云舫。

 “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故乡有他童足印”、“故乡的土,故乡的人,故乡育他赤子心”。杨启华出生于旧社会一个农民家庭,是家乡的山山水水滋润了他,是故乡的父老乡亲养育了他。家境较好的舅舅把他接到自己家里细心栽培,于是,他较早地学习了中华传统文化,也使他与对联结下了不解之缘。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退休后在首都北京安度晚年的杨启华,总想为家乡的文化建设、生态建设,为把山城重庆、江津创建成山水园林式城市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于是,20多年来他精心策划了一系列乡情行动。

呼唤、力推“联圣”钟云舫。1994年,杨启华加入了魏传统将军任会长的中国楹联学会,继任常务理事、副秘书长,这为他认识、研究钟云舫提供了机会和平台。1997年秋天,杨启华回江津参加聂帅陈列馆奠基期间,发起与江津市政协副主席杨辉宗、党史办主任钟永毅、广电局局长钟永琪和廖红旗等人一起,

策划了利用“藏联阁”建成10周年之际,与中国楹联学会举办一次纪念钟云舫的大型活动。在杨启华的力推下,“纪念钟云舫诞辰150周年暨藏联阁建成10周年大会”于1998924日在江津市隆重举行。

颂回归,联友谊。1997年是牛年,牛代表着勤劳、崛强、实干和收获,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是年,我国要收回香港,这是雪民族之耻,争中华之气的大举措。值此,杨启华和全国人民一样无比欢欣。为表达欣喜之情,杨启华倡议并经中国楹联学会批准,他出句“金牛最喜收禾日,奋蹄水巷,(将“香港”两字,分别拆字为“禾日”“水巷”,征下联)”举办《庆祝香港回归有奖征对联谊活动》,以便与海内外广大联友们共抒民族豪情,共享国家昌盛之欢。

心飞鹅岭,情洒渝都。2007年,在庆祝重庆直辖10周年前夕,时任重庆市委书记的汪洋收到一份特殊的礼品——由杨启华撰写的《题重庆鹅岭瞰胜楼联》。

汪洋看后,深为感动,提笔批下了“古稀老人,其诚可感”八个字。

杨启华总是把热爱家乡的情思化为实际行动,积极投身家乡的生态建设的伟大事业。20114月,由杨启华发动、策划并出句(A联:千里峡江,滋荣亿万生灵,广大民心,化成座座青山护映。句中拆隐“重庆”二字,征下联。B联:一江碧水,两岸青山,三峡风光,誉满五洲四海。征下联),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国务院三峡办、重庆市人民政府、全国政协人资环委和中国绿化基金会联合发起的一项旨在保护长江、绿化三峡、改善长江生态环境的“绿化长江重庆行动”海内外征联大赛,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全国楹联爱好者的热情响应,在短短两个月时间里,收获近万副作品。大赛组委会还邀请众多著名书画家对优秀作品进行艺术加工,先后在重庆和北京巡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