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将之子许光:替父尽孝成经典,平民本色风范长存
阅览: 日期:2014-05-19
许光系共和国开国上将许世友将军的长子,是电影《闪闪的红星》潘冬子的原型。作为我军首批拥有本科学历的海军军官,许光曾任北海舰队舰艇长,却在风华正茂时,受许世友将军之托返乡替父行孝,照顾奶奶。许光返乡后,淡泊名利,工作踏实,从未将父亲的光环加在自己身上,始终保持着平民本色,被誉为“老区人民的儿子”。
2013年12月,病逝不久的许光因其高尚情操和先进事迹,当选为河南省第四届道德模范,让我们重温名将之子的本色人生——
舍弃如锦前程,将军长子返乡替父尽孝
1964年夏,河南新县人民武装部调来一名身着海军军装的参谋,他30多岁,浓眉剑目,英武异常。武装部领导握着这位新参谋的手,热情地说:“许光同志,家乡人民欢迎你,相信你不会辜负许世友将军的期望!”
那位新调来的参谋正是许世友将军的长子许光。许光时年35岁,返乡前已是共和国培养出来的一名优秀舰艇长,为什么他抛弃似锦的前程返回家乡任职呢?这背后有着共和国开国上将对慈母的大孝故事——
许光是许世友和结发妻子朱锡明的儿子,乳名黑伢,出生于1929年4月。许光两岁多时,鄂豫皖根据地失守,许世友随红四方面军从大别山转战川陕,从此与家人失去了联系。许光7岁就参加了儿童团,和奶奶、姑姑一起,在深山老林的艰苦环境中九死一生,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在一次敌人的扫荡中,他和姑姑在山洞里躲了三天三夜,敌人放火烧山,差点把许光和姑姑烧死。许光的童年经历后来被他在山东上学时的班主任李心思得知,才有了《闪闪的红星》中潘冬子的动人形象。
许世友离家17年后,许家人才得知他不但活着而且做了“大官”的消息,在父亲老战友、湖北省军区司令员王树声的帮助下,许光也得以和父亲团聚。看到儿子已从当年的小黑伢成长了高高壮壮的小伙子,许世友非常高兴,他问儿子今后打算干什么?许光毫不犹豫地回答:“我想参军,像您一样报效国家!”
随后,许光被送往山东军区文化速成中学、华东军政大学、第一海军学校和大连海军舰艇学院等院校学习,成为建国后我军第一批拥有本科学历的海军军官。读书及毕业后,许光从不向同学及战友提及自己的家庭及身份,用比别人更加刻苦的学习训练要求自己,逐步成长为共和国北海舰队一名优秀的舰艇长,并先后6次立功。
正当许光在军队的事业一帆风顺前途看好时,许世友将军却遇到了解决不了的难题,将军母亲十分惦念一手带大的许光,长途跋涉到部队探望,但又不习惯大城市生活,执意回老家,母亲年届高龄,身体每况愈下,无法承受长途奔波。许世友经过反复思考,做出了艰难的抉择,决定让许光回到家乡,替父行孝。当他把自己的想法说给长子时,许光一时无法接受,看到父亲痛苦纠结的表情,懂事的他做出了一生中最艰难的决定——舍弃将军梦,回家乡新县,替父亲尽孝。
许光回家那天,许世友摆了一桌菜,叫上家里的工作人员给儿子送行。将军含泪给儿子敬了一杯:“黑伢,你是我的好儿子,奶奶今后就交给你照顾了!”
从美丽的海滨城市青岛回到山区小城新县,由一名海军作战指挥员改任县人武部参谋,许光很快接受了这巨大的落差,并无微不至地照顾着奶奶。
奶奶习惯在乡下生活,不想到城里住。为了照顾好奶奶,许光用父亲寄来的钱买了辆自行车,经常乡下县城来回跑,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奶奶想吃什么,许光就想方设法做给奶奶吃。一有时间,他就住在乡下陪伴奶奶。
许光返乡半年后,94岁高龄的奶奶安详地离开了人世。当时,许世友正在东海前线指挥海防备战,实在无法分身,许光作为将军长子代替父亲为奶奶送终。当时,许光的两个儿子相继出世,家里生活十分拮据。为了安葬奶奶,许光从乡供销社借了300元钱, 5天后,许光按照家乡的习俗葬完奶奶,300元已所剩无几。后来,父亲安排人送来了200元钱,欠下的100元债是许光和妻子省吃俭用慢慢还上的。
许世友与长子感情非常深,隔一段时间收不到许光的来信,他就会嘱咐秘书李富海给儿子写封信,每封信的第一句话大都是这样写的:“许光,你爸爸让我给你写封信,说好久没有收到你的信了,很惦记你和家里孩子的生活,让我邮去200元钱,收到后回复免挂。”“许光,昨天晚上你爸爸让我给你去封信,告诉你他11月份要去北京开会,今天是10月18日,在他没有去北京前,如果你们有时间,到南京来玩几天,如没有时间,等他从北京回来也可……”
因为想念父亲,许光每年都会带着孩子去南京、广州看望父亲。在饭桌上,许世友总会问到儿子家乡建设、儿子的工作以及家里的情况。在父亲面前,许光报喜不报忧,说自己很好,新县很好,许世友听后非常高兴,不由自主地和长子多喝几杯。
受父亲之托回乡后,许光在1965年至1977年的12年间,在家乡共为奶奶、母亲、伯父和两个伯母等五位亲人养老送终,并照料膝下无子的伯父。1985年10月22日,许世友将军与世长辞,许光强忍悲痛,不负父亲重托,及时通过组织向中央和军委汇报许世友将军回故乡安葬事宜,帮父亲实现了“生为国尽忠,死为母尽孝”的心愿。
光明磊落、不谋私利,是他终生恪守的“铁律”
许光原名许大安,这个名字是父亲离开家乡后奶奶托先生给起的。后来,父子重逢,许世友给儿子更名为许光,希望儿子光明磊落、堂堂正正做人。光明磊落,绝不利用父亲的影响为自己及家人谋私利,也成了许光一生都没有跨越的“铁律”。
许光返乡后,在武装部一干就是20年,历任参谋、科长、副部长,直到转业,还是副团级。1982年,由于许光工作成绩突出,上级拟提升他为信阳军分区领导,许光却出人意料地拒绝了,并提出转业到地方工作。许世友将军去世后,武汉军区一位领导出于对老首长后代的关心,有意调许光到武汉军区机关工作,许光觉得这样做影响不好,也不愿意离开新县,就态度坚决地放弃了这次机会。
“我早就把高干子弟的帽子摘掉了,你们更不能再戴!”许光为人低调、少言寡语,对子女和亲属的要求十分苛刻,甚至不近人情。亲戚朋友想通过他拉关系、走后门,从来都是行不通的。
大儿子许道昆1978年高中毕业,恰逢许世友将军的老部队——南京军区在新县招兵。当时,许光担任新县人武部副部长,又兼任全县征兵领导小组负责人。当时,儿子想报名参军,因为年龄不到18岁,许光拒绝了儿子当兵的请求,让他下乡当了一年知青,第二年才让他应征入伍。二儿子许道仑后来也到部队当兵,许光同样没有替他找关系说情,更没有为他找许世友将军帮忙提干。
1985年,许道仑即将复员回乡,给父亲写了一封信,许光高兴地回复儿子,回来好,回来还是二级工啊!两个儿子复员回乡后,留到了新县,直到现在还是普通职员。小女儿许道海信阳师范学院专科毕业后,有机会专升本到河南师范大学继续深造,或者留在信阳工作,但许光却说:“还是回新县上班吧,新县教育正需要人呢!”
许道江是许光的大女儿,也最受父亲疼爱。然而,许光却从不对女儿搞特殊化。许光任新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时,许道江在北京工作。当时交通没现在这样便捷,许光每次回家探亲,下了火车还要坐几个小时的汽车,从信阳到新县,有时连车票都买不到,即便这样,许光也未用公家的车接送过她一次。
因为父亲的苛刻,不近人情。多年来,许道江养成了从不向父亲开口的习惯,也正因为从来没想过能依靠什么,她才会更加努力,她为此一辈子感激父亲。在部队,她牢记父亲教诲,依靠组织培养和个人努力,一步步成为二炮后勤部卫生部副部长,也是二炮第一个军事学女博士。
多年来,许道江养成了凡事靠自己的习惯,考军校,还有每一次提干,她都是成功后才会告诉父母。许道江被提拔为二炮后勤部卫生部副部长后,回家探亲时,同行的战友告诉许光:“道江提副部长了!”许光耳朵不太好,反问女儿:“什么?提副处长了?你不是处长吗?犯错误了吗?”得知女儿被提副部长后,他再三叮嘱女儿:“多为老百姓办事儿,要小心谨慎,别犯错误!”
对自己人,许光严厉有加。对待别人,许光却很乐意帮忙。许光任县人大副主任时,一次,有外地人到新县买化肥,因为排不上,就找到了素不相识的许光帮助。许光亲自跑到厂里,帮助那人协调了几吨化肥。为了表达谢意,对方买了一兜时令水果,送到许光家里,却被许光拒绝了。
许光最看不惯的是那些搞特殊化的人,他从来不为自己搞特殊。2012年春节前,许光在体检中被查出了肺部阴影,许道江邀请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二科主任蔡克银和心胸外科主任殷桂林上门为父亲会诊,听女儿介绍说来了两位专家,许光不客气地说:“专家应该到基层多给老百姓看病,怎么专给我看病来了?我这个病在县里看看就行了,你们回去吧!“
许光的拒绝治疗让他错过了最佳手术时间,肺部癌症进一步发展。2012年底,许光到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治疗,许光想让父亲住条件较好的一科病房,许光却坚持住条件差一些的二科病房。住进二科病房后,他总担心自己接受的医疗待遇超标,凡是他认为昂贵的医疗都拒绝接受。他对医生说得最多的话就是:“我级别不高,不能为我违反政策,不然我心里不安!”
许光觉得在武汉大医院花费太贵,闹着要回家治疗。他说:“这里要花很多钱,我家是一个普通家庭,没有那么多钱!”许道江无法阻止父亲,只能听从了他。许光住院20多天,一共花了2万余元,他亲眼看到儿子结清了全部医疗费用,才算放心。
因为心里生父亲的气,许道江没有像往常一样,陪着父亲回新县,而是直接从武汉回到了北京。她万万没想到,一个月后,父亲突发心肌梗塞,父女再相见时,已是阴阳两隔……
淡泊名利崇尚勤俭,平民本色风范长存
许光经历过战争年代,一生崇尚勤俭,始终保持艰苦本色。上世纪70年代,由于子女多,许光用父亲寄来的90元钱买了一架缝纫机,为子女做衣服穿,自己则常年穿军便服。有段时间,几个孩子接二连三地生病,许光忍痛割爱,80元卖掉了陪伴自己十来年的自行车。1974年,曾有恩于许光的王树声大将在北京不幸逝世,许光在广播里听到这一消息,瞬间脸色苍白,回到房间大哭了一场,但因生活拮据,许光竟连前往北京告别王树声大将的路费都没有。
许光调到县人大工作后,按规定可以享受到公家给报销电话费的待遇,但他一直不同意在家里安电话,后来家家户户都有电话了,子女在外联系十分不方便,他才同意安装,电话成了“亲情热线”,他坚持只接不打,怕给公家增加费用。
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到新县拜谒许世友将军墓的游客大量增多,新县旅游管理部门把将军故里开发成旅游景点并收取门票,对此,许光不仅没有提出任何条件,反而把住过多年,属于自己的许世友将军故居无偿交给了政府相关部门。
1992年,许光从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岗位上退休,办理手续时有同事提醒许光,退休和离休在待遇上相差较多,如果能够证明是解放前参加工作,就能享受离休待遇。事实上,早在1948年,许光就在部队穿上了军装,而且许多见证人仍然健在。这本来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许光却断然否决了。当时的一位县领导感慨地说:“有的人伪造简历办离休,而许老符合条件却不去争取,人的思想境界高下立判!”家人当时对此也不太理解,许光却淡然地说:“比起在战争中失去生命的红军后代,我们已经很知足了!”
搬家对许多人来说,都是越搬越大,越搬越漂亮。许光一生搬了几次家,住房条件却一直没有根本改善。在县人武部时,单位分配家属房,按照级别他可以分到一处团职房。出乎意料的是,许光却主动提出:“我是本地人,家里有房子,把房子让给那些更需要的外地干部吧!”后来,许光得知一位四川籍的政工干事孩子多,生活比较困难,就主动把房子让给了他,还帮助给他的家属联系了工作,并把自己家的生活用品和孩子穿过的衣服拿去接济他们。
1982年,许光从县人武部转业到县人大,住房面积不增反减,当时许光还向人武部打了张借条,临时借用了两张木板床、一个靠椅和一个茶几。后来,县里条件有所改善,就将宽敞的一个院落分给他居住。可没过两年,新县人大常委会盖家属楼征不到地,许光二话不说,就带着家人租房住,把地皮无偿让给了县人大,甚至还动员邻居,当时的一位县领导让出地皮。家人劝阻许光要考虑家庭实际困难,许光却说房子小点也够住;朋友提醒他要低价交换,许光却一一罗列单位和组织的困难。
前几年,许道江觉得父母年事已高,就争取县里补贴一点,自己负担一点,买了一处带院子的“小别墅”。许光知道后,对女儿大发雷霆,批评女儿:“你要想买房子,别打着我的旗号,我不住这样的房子!”过后,许光坚决拒绝去住。
在固执的父亲面前,子女们毫无办法,只能眼看着父母居住的60平米的老屋里一天天老去,墙壁泛黄。
许光的爱人杨定春比他小十岁,两人相依相伴半个多世纪,感情甚笃。杨定春50岁时患上了严重的肺气肿,20多年来,许光一直无微不至地照顾着妻子。2013年1月6日,许光在弥留之际,紧紧地拉着妻子的手不愿松开,杨定春读懂了丈夫的话:没想到我比你先走,我走后,谁来照顾你呀?杨定春握着丈夫的手,哽咽着告诉他:“你放心,为了孩子,我会坚强地活下去……”
斯人已逝,风范长存。许光不以名将之子自居,工作踏实,淡泊名利,给新县乃至老区人民留下了一笔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被誉为“老区人民的儿子”。2013年12月初,许光因为生前的感人事迹当选为河南省第四届道德模范。
诚如许世友将军一生在战场上留下无数个传奇故事一样,许光用他一生的坚守和付出,同样书写了名将之子普通而又不平凡的一生,这也是将军后代对将军精神最好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