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新四军女兵的故事
阅览: 日期:2014-08-27
李欣同志是参加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集美大学离休干部。抗日战争爆发后,年仅12岁的李欣参加抗日救亡工作。1940年10月,因斗争形势严峻,地下党员杨春芙带着她和几个进步青少年,迂回到淮北解放区,参加了新四军,在彭雪枫领导的拂晓剧团担任主要演员及党支部委员。 逃亡路上,被抗日队伍收留 李欣,1926年12月30日出生于河南省开封市杞县一个教师之家,父亲李湘滨是个教书先生,在当地颇有名望。李欣上有姐姐李运真,哥哥李运仿。李欣的到来,给这个原本幸福的家庭又增加了几份喜庆。最初,父亲给李欣取名李运欣,小名叫晴。李欣从小就喜欢听父亲讲花木兰从军的故事,在她的心目中,花木兰就是她最崇拜的女英雄。 转眼间到了1938年初,李欣已是小三年级的学生了,每天背着书包蹦蹦跳跳地唱着歌上学。 然而好景不长。 然而,还没从痛苦中缓过神来,日军飞机开始轰炸,李湘滨携妻带女,与乡亲们走上了离乡背井的逃难之路。 在逃亡路上,李欣的姐姐遭遇鬼子强暴不知下落,父亲又被日本鬼子杀害。12岁的李欣目睹日军的暴行,心中燃烧着复仇的烈火。“一定要为爹,为哥姐报仇!”她心里暗暗发誓。 1938年的 “爹娘啊,爹娘啊……”听到歌曲最后高潮最悲处,逃难途中的一幕幕情景浮现在李欣脑海,想到哥哥、姐夫被杀害,爹的惨死,还有落入魔爪不知下落的姐姐,她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悲痛,喊了一声“爹呀……”就嚎陶大哭起来……。 歌声嘎然而止,宣传队的同志围住李欣了解了情况后,便将母女俩带到了县干训班领导、扶沟县县长魏凤楼和教官李波人、王少庸、程堃源等人面前。 听着孩子的哭诉,看着眼前这个头发蓬乱,衣服破烂不堪的“假小子”,大伙眼眶都湿润了。魏凤楼抱住小李欣,为她擦去眼泪,说:“如果愿意的话,就跟咱们一块儿打小日本。”随即吩咐两位女战士带她们去安顿换洗。 两女孩带李欣去洗了澡,经过一番整容整装,一个身着土布黄色制服,精神焕发,秀气可爱的小姑娘出现在大伙面前,令人眼睛一亮。 扶沟县抗日干部训练班开设在县城孔庙姜师堂中学内,班主任由魏县长亲自兼任,任课的教官都是在魏部做政治工作的共产党员。二百名学员编成两个男生班,一个女生队,进行军政训练,学习游击战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人类发展史以及抗日形势等。在这里,李欣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温暖和愉悦。自 1938年8月,干训班学员一部份分到部队担任政治和文化工作,一部份组成工作队、宣传队,到基层开展抗战救亡工作。李欣和杜希岳两个孩子被送到西华县抗日宣传队。 重回队伍,成为新四军女兵 1938年9月初,根据中共党组织安排,魏凤楼率1200人的武装,连同学生队和中共扶沟县委(后改为鹿邑县委)日夜兼程抵达鹿邑,为新四军游击支队东进作准备。在党组织和中共豫皖边工委书记张爱萍的帮助下,深入群众,宣传抗日,于鹿邑城内书院举办了第二期抗日干部培训班。为了扩大抗战影响,他们创建了“战地服务团”(后改为“洪波剧团”),服务团由中共党员杨春芙任团长,中共党员陈焰,沈平任副团长。此时,小李欣也从西华县宣传队调到了“战地服务团”,跟着队伍开展抗日救亡工作。魏凤楼经常带上李欣,利用开会和各种场合进行现身说法,激发民众抗日热情,取得极好效果。由于宣传发动充分,广大青壮年踊跃参军参战,一支有组织有领导的抗日群众组织“鹿邑县抗日农民自卫团”正式成立了,魏凤楼的部队也由初到鹿邑时的1200人发展到5000余人。 在鹿邑期间,李欣体验和经历了两次战斗考验。第一次战斗是在 那天下午三点,城内老君台正逢大会,密麻麻的人群在围观“洪波剧团”(原战地服务团)的宣传演出。“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舞台上,李欣正充满激情地唱着《大刀进行曲》,突然枪声大作,鬼子和顽军来势凶猛,包围了县城。为保护数万赶会的群众,魏凤楼率部到城北马铺一带以及城内关帝庙、玄武庙、大隅首迎击敌人,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巷战,张爱萍带百余人在西南城角配合作战。由于敌人装备先进,敌我力量悬殊,艰苦的战斗从下午三点一直打到晚上七点,双方伤亡惨重。于是魏凤楼下令撤退,率部转移到城南白马驿一带。 激战中,李欣与部队失散,她跟着赶会群众一起向福音堂(天主教堂)跑去。路上,一位大娘抓住了她的手,一件外衣递给了她:“孩子,快换上吧。咳!这么小出来打鬼子不容易啊,我的孩子也在队伍上。”李欣感激地看了一眼慈祥的大娘,赶忙脱下制服,换上了衣衫。 天主教堂内,不少人正在默默祈祷,逃难群众跑进来后就慌忙加入祈祷,而李欣却一头钻到了堆放杂物的柴火间里。 连日来,鬼子时不时来这里搜查。李欣忍受着饥饿的折磨,一直躲在那个杂乱的小房间里。鬼子离开后,她就跑出来向人讨一点吃的。 直到几天后的一个早上,李欣乘鬼子不在附近,离开福音堂来到县城,讨了一些食品正准备回去,就听得身后传来一个熟悉的声音:“毛丫头”,回头一看,原来是身着便装的洪波剧团副团长沈平和陈焰,李欣喜出望外,一把抱住了她们…… 从她们口中得知,自打鹿邑失守,李欣和部份孩子与队伍失去了联系。部队就在白马驿一带坚持斗争,组织上也派人四处寻找,没想到这会儿在县城碰上了她。 当天下午,在福音堂里经过一番精心设计和化装,沈平成了李欣的妈妈,陈焰则扮成姑姑,三人身穿素衣,手拿纸钱和烧的香烛等,俨然上坟、祭扫的一家人,一路哭哭啼啼,在接近日军把守严密的县城大门时,她们更是呼天喊地,悲痛欲绝,在日军不耐烦的挥手中出了县城,直奔魏凤楼部队驻地而去。 1939年7月,魏凤楼的部队编为第一战区游击第一纵队,魏凤楼任司令,中共地下党员君景湖任副司令,杨春芙任部队话剧团(原宣传队)主任。李欣仍然跟着队伍做宣传工作。 1940年10月起,日伪活动猖狂,斗争形势日趋严峻。根据这种情况,八路军驻洛阳办事处指示,征得魏凤楼同意,解散话剧团,一部分人员进到学生队,把表现好的孩子送到新四军四师,由杨春芙和施于民等同志一同护送。 由新四军第四师彭雪枫亲自创办和领导的抗日军政大学设在涡阳县麻家集南的牌坊集,这里处处洋溢着抗日救亡的热情,同国统区的政治氛围形成鲜明的对比。 抗大四分校是李欣离开国统区后走进革命队伍的第一站。进入四分校,她把自己的名字改为“李欣”。 经历烽火岁月,走进“拂晓剧团”从事抗日宣传 抗大四分校第二期学员约900人,有部队选送的连排级干部,有地方党政干部,也有招来的知识青年,编为军事大队和政治大队。李欣被编在了彭雪枫直接领导的直属女生连。80个女学员,一部分来自部队,一部分来自豫皖苏联合中学,还有来自地方及敌占区、国统区的青年学生,绝大多数是抗日救亡的积极分子和骨干力量。 诞生于战乱之秋的女生连是一个锻造坚强意志的熔炉。这里,每一天的学习、训练和生活,显得紧张而又充实愉快。 学校驻地距离伪据点二三十里,常可听到枪声,不时还有国民党顽固派的军队和土匪骚扰。为适应战斗环境,兼任校长的彭雪枫师长提出“加强军事生活,加强战斗准备”的号召,男女学员都发了枪。夜间“紧急集合”和夜间站岗放哨,女学员也不例外。 女生连大多是14至17岁的女孩,夜间站岗放哨对她们来说,还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只身在漆黑寂静的夜里站岗,不少女学员心里不免胆怯。一次,14岁的小同学刘维夜间站岗,听到旁边屋里的响声,吓得抱枪边往回跑,边呼叫着带班人。进去一看,原来是毛驴用头碰槽,用蹄子扒地呢!大伙都忍不住乐了。 为此,连队特别进行了练胆训练课,让大家轮流过“坟头站岗”这一关。 李欣的第一次站岗是在一个寒冷的雨夜,毛毛细雨中只身站在黑漆漆的一片坟地旁,想起小时候母亲讲的棉花地里闹鬼的故事,身上不由起了一层鸡皮疙瘩。一阵风吹来,坟上摆动的草发出的声音让她心里一紧:“谁?”观察许久没动静。就这样,又冷又怕中好不容易度过了一个小时。 很快地,她在黑夜中只身站岗再也不感到胆怯,成了一个勇敢胆大的女兵。 1941年初,国民党反动派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在制造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后,又调集9个师20万人(七倍于我)的兵力,由南往北向豫皖苏抗日根据地大举进攻;同时日、伪也与其配合反复向我扫荡,四师部队经常处于日、伪、顽三面夹击的严酷形势下,抗大四分校面临紧张战斗环境。 在学校撤离麻家集后,日军放火烧掉了学员们用土坯刚盖起来的礼堂。学校采取小型分散隐蔽的办法与敌伪顽周旋,利用战斗空隙进行教学。师生们昼伏夜行,不断转移,几乎天天夜行军,有时一夜要转移两个地方,最紧张时,三天二次夜过宿蒙公路,跑步通过敌伪封锁线,每次行军至少要走六、七十里路。女学员由于生理条件限制和个别在旧社会致残的“解放脚”(缠足后又放开)的女生,在艰苦的环境中,遇到不少实际问题,但是她们始终以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去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经受住了三个月反顽斗争的严峻考验。 那段时间,连着几个月天天夜行军,一个冬天没洗过澡,常常是半个多月、一个月才能换洗一次内衣裤。经常睡在潮湿的地上或稻草垫上,大家的头上和身上都长满了虱子。头发上的虱子卵就像一串串晶莹的串珠,挂在每个人的两鬓。她们看着别人,想着自己也是如此“美丽”,忍不住发笑,都互相打趣,管虱子叫“抗日虫”、“革命虫”。不少同学发疟疾、生疥疮,手上、大腿根上长了许多小疙瘩。一到晚上睡觉时,头上、身上的那个痒啊,真是难以忍受,静静的夜里尽是搔痒声,大家直抓得头皮发烧、腿出血方才止痒。当时一无药物,二无条件洗澡,被抓破的地方感染化脓,长起的大脓泡磨破了,疼得无法走路,手肿得无法拿东西。为了减少磨擦和疼痛,她们行军时只好把两腿叉开走。尽管这样,女学员没有一人叫苦,没有中途掉队或逃跑,大家都咬牙坚持到达目的地。 有一次,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部队休整了两天。除了上课外,女学员们无不利用这个难得的好天气忙起了“自身革命”。阳光下,有的在烧水烫洗疥疮,有的互相逮着头上的“抗日虫”。 在女生连中,李欣算是年龄较小的一个学员,可是她的身上却有着一股执着、坚毅和热情。夜行军中困倦难熬的她走着走着就打起了盹,待后面的学员向前撞着她时,才猛然醒来赶上前。可一到达驻地,她就会就着明亮的月光或在豆油灯下看书学习、写日记。哪怕是行军路上短暂的休息,她一放下背包,就会掏出随身口袋里的书认真阅读,不懂的字画个圈,待后再请教。 爱唱歌的李欣生就一副好嗓子,来到四分校后,她就在抗日救亡的歌声中吸取营养,振奋斗志, 1941年3月,入伍才四个月、不满15岁的李欣在艰苦的战斗考验中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年轻的少年共产党员。 由于形势越来越来越紧张,加上“马回子”骑兵的威胁,女生连一些学员体质削弱难以随队行动。校领导从安全考虑,决定将部分同志疏散转移。 “五·三”战斗是第二期女生连开学以来经历的一次最为严峻的战斗考验。这次战斗损失惨重,抗大四分校经过稍为休整,于 6月初,四分校奉命经洪泽湖,渡淮河到达新四军二师的后方“淮宝”县疗丰镇(今江苏省金湖县),一边整顿,一边教学。 在依依难舍的话别中,李欣与共同学习、生活、战斗的姐妹们分赴不同的新单位、新生活。在后来的岁月中,她时常想念着在严酷斗争中的这个坚强的战斗集体,回味着这份在战斗中凝结起来的革命友谊,她更是忘不了为掩护她们突围而牺牲的老大哥、战友们。 此后,李欣一直在“拂晓剧团”做演员,从事抗日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