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战中的船政精英
阅览: 日期:2014-09-29
1894年中日甲午海战,中国北洋水师参战者:靖远舰长叶祖珪、定远舰长刘步蟾、镇远舰长林泰曾、致远舰长邓世昌、济远舰长方伯谦、经远舰长林永升、来远舰长邱宝仁、平远舰长李和、扬威舰长林履中、超勇舰长黄建勳、康济舰长萨镇冰等,他们都是左宗棠、沈葆桢一手创办的福州船政学堂的毕业生,系船政精英。甲午海战中,他们精忠报国的英雄事迹可歌可泣。他们爱国献身,正气凛然,奋勇杀敌,视死如归,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弘扬、传承。
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淮军出身,是李鸿章的亲信,他只熟悉陆上作战,没有海上作战经验。他坐镇定远旗舰,临阵指挥随机应变不足,在出战前也没有指定必要时代理旗舰,以致后来因其受伤致诸舰无首而失利。
叶祖珪,英国格林尼治官学留学生,是北洋水师中极负战略远见的舰长。1894年,他通过多方观察、研究,认定日本觊觎中国之心日甚,侵略战争一触即发。叶祖珪从夺取制海权出发,当即上书千余言,痛陈利害,请先发制人,并主动请战。当时腐败的清政府,正忙于筹办慈禧太后六十大寿。李鸿章又一味避战妥协,幻想靠英国、沙俄等帝国主义列强从中调解,所以主动选择了消极保船避战之策,放弃了夺取制海权战略。因此,叶祖珪提出的主动出击的建议被否决。为日后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埋下了祸根。
甲午序战。1894年7月,方伯谦奉命率济远舰护航运船队,在丰岛海域遭日舰袭击,在敌强我弱的态势下,利用挂白旗诈降诱敌深入,乘敌无备近距实施炮火攻击,重创敌舰,反败为胜,受到传旨嘉奖。8月1日中日两国相互宣战。9月,方伯谦率济远舰参加鸭绿江口大东沟海战,奋勇杀敌,激战近3小时,在己舰受创和人员严重伤亡情况下,遭日舰数艘围攻,边战边回旅顺。大东沟海战失利后,李鸿章、丁汝昌为了逃避舆论对主和避战政策失败的谴责,为了解脱指挥失误的责任,便以方伯谦为替罪羊,制造了方伯谦冤案,于9月25日凌晨斩方伯谦于旅顺黄金山下,年仅40岁。济远舰士卒闻讯奔至山下,伏尸嚎啕痛哭,声闻数里,见者无不泪下。
1894年9月17日中午,日海军联合舰队8艘军舰和第一游击队4艘军舰与北洋水师10艘军舰在黄海海面相遇,展开世界首次铁甲舰队大战。
临战前,定远旗舰舰长刘步蟾对部下说:“苟丧舰,将自裁。”激战一开始,他率定远舰与林泰曾率镇远舰,冲锋在前,先后击中日舰多艘。水师提督丁汝昌负伤后,他代理指挥水师,战至下午二时许,中国军舰多艘伤、沉,实力顿减,日舰5艘重点围攻定、镇两铁甲舰,两舰前后中弹200余处,人员伤亡,多处起火。定、镇舰死战不退。
开战初,北洋水师左翼致远、靖远、济远三舰与定、镇两铁甲舰咬住日舰队数艘弱舰猛打,以强制弱,一度取得优势,将日舰打得死伤累累,走投无路。日海军旗舰见势不妙,召第一游击队吉野号等4艘快速巡洋舰增援,与北洋水师主力舰正面交战。此时,北洋水师各舰均有损伤人员伤亡,镇远、靖远、来远、超勇、扬威等舰拼死战斗一个多小时,也先后中弹起火、离阵灭火、堵漏自救,北洋水师实力大减,由优转劣。而日海军第一游击队4艘主力舰集中兵力、火力围攻尚在坚持战斗的定远、致远等舰。邓世昌见此形势,以大无畏气概,激励官兵:“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率先驾舰驶出定远旗舰前方,冲向吉野等日舰,准备与敌舰同归于尽,掩护定远旗舰。虽经浴血奋战,终因寡不敌众,被数艘日舰炮火击中,又被吉野发射的鱼雷命中,倾刻沉没,邓世昌落水殉国,年仅45岁。战后,光绪皇帝以邓世昌首先冲锋陷阵、奋不顾身、与舰俱没、勇冠全军,亲赐挽联曰:“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并予谥“壮军”。
在战前,林永升做好了准备,誓死拼战到底。战斗中,他不畏强敌,率经远舰和邓世昌督率的致远舰与日海军第一游击队吉野号等四舰作殊死战斗,座舰多次中弹起火。他临危不惧,指挥全舰官兵发炮以攻敌,激水以灭火,有进无退。血战中,他下令追击受伤日舰,决心击之使沉,即(或)须擒之同返。突遭数艘日舰密集炮火攻击,经远舰连续中弹沉没,林永升中炮脑裂阵亡。黄海大战,临阵之勇,奋不顾身,他与邓世昌最为壮烈。清政府以其在黄海海战“争先猛进,殉死最烈”,照提督例从优抚恤。
开战时,林履中率扬威舰与黄建勳率超勇舰,位于北洋水师右翼阵脚外侧,遭占优势的四艘日军巡洋舰攻击,林履中与黄建勳率领本舰官兵奋勇抵抗,英勇作战,击毙日舰秋津洲号上的大副等人。由于敌强我弱悬殊,北洋水师主力舰炮火支援不到,交战不久,连中敌弹起火,扬威、超勇两艘相继沉没,林履中、黄建勳壮烈殉国。战后,清政府追赠林、黄两舰长总兵衔,从优抚恤,以褒扬其“见危授命,激烈效忠,其所谓临大节而不可夺者欤。”
甲午海战中,康济舰长萨镇冰奉命守卫日岛,他冒着猛烈的炮火,把守速射炮。
北洋水师官兵浴血奋战,战斗进行到最关键时刻,旗舰的信旗装置被敌炮轰毁,使舰队难以统一指挥,诸舰只得自行各自为战。叶祖珪率领的靖远舰与邱宝仁率领的来远舰相互依持,血战日舰,舰体受重创,死伤多人,舱面前后三次起火。在叶祖珪指挥下,靖远舰官兵一边忍受着烈火的灼烤,一边抗敌。火越烧越大,为了扑灭大火,堵塞船漏,牵制敌人,靖远与来远决定战略转移,冲出包围圈,驶向大鹿岛附近,靠近海滩,占据有利地形,一面抢修,一面引诱吉野等4艘日舰尾随而来,靖远以舰首重炮猛轰敌舰,敌舰怕搁浅,又担心炮轰,始终不敢逼近。这样,靖远舰不仅赢得了救火抢修时间,又牵制敌舰机动力量,减轻了敌舰对北洋舰队的压力。战斗到下午五时左右,靖远、来远舰抢修初毕,立即带伤重返战场。叶祖珪得知旗舰仍无法升旗指挥,在危急间,代北洋水师帅旗,指挥各舰重组战术队形,并召唤港内平远巡洋舰,广乙炮舰和4艘鱼雷艇增援,夺回战场主动权,打得日舰队各舰无一瓦全,仓皇退却,向南逃遁。
黄海大战后,北洋舰队避入了旅顺港修整。时日海军与陆军结集,准备再次向威海卫南帮炮台发起进攻。丁汝昌率舰队匆匆返回威海卫布防。
林泰曾率镇远舰随北洋水师南下威海卫,进港时值低潮,因避雷标,至舰底触礁裂缝进水,虽已经修复,但他严于自律,自认失职,服毒殉职。
1895年1月20日,日军又大举进犯威海卫。北洋舰队广大爱国官兵升火擦炮,准备近海迎战,当地百姓也给予全面支持。敌军知道公然正面进攻刘公岛及港内中国舰队并非易事,于是以海军掩护陆军从荣城湾登陆,从陆上绕道抄袭威海卫后路,占领南岸炮台,与海军夹击我舰。实际上叶祖珪早就建议,将南岸三炮台留炮于黄岛,免得日军以我三炮台攻击我海军,但丁汝昌没有接受这一建议。敌人上岸后,果然以三炮台攻我海军。时我陆军先期已退,唯靖远舰并两炮艇,驶近南邦迎击,当发现敌军时,叶祖珪在龙庙咀下,急发炮陨其队数十人。继之,他设法协助运卸北三台炮于黄岛,敌至无所掠。但终因威海区炮台指挥官严重失职,使我军越来越陷入被动局面。
2月5日凌晨,日海军鱼雷艇从南口偷袭,定远舰中雷进水,刘步蟾将重伤的定远舰拖至刘公岛搁浅,改作水上炮台使用,先后击退日军8次水陆进攻,保卫刘公岛。至2月10日,定远舰弹尽,刘公岛外援断绝,为使军舰不落入敌手,他下令炸毁定远舰,自裁殉国。
定远舰搁浅后,水师提督丁汝昌到叶祖珪指挥的靖远舰上督战,在外援断绝局势险恶的情况下,坚持指挥舰队作战,以炮火支援刘公岛守军。战至2月9日上午八时,靖远舰被敌炮弹击中,巨弹从左舷穿过右舷,丁汝昌与靖远舰长叶祖珪得知舰体受重创,特起锚愈益接近鹿角咀台,盖欲肉搏该台,直至牺牲。没有想到,当靖远舰距该台5000米时,舰首渐次下沉。船沉之时,丁提督与副将叶祖珪坚意与船俱沉,乃被在船水手拥上小轮船,抢夺上岸。当时,日军围攻诱降,提督丁汝昌拒降,服毒自杀,以身殉国。威海营务处提调牛昶日丙 与洋员密谋伪托丁提督名义向敌投降。2月17日,日舰队开进威海港,至此威海卫基地完全陷落。叶祖珪与萨镇冰等13位生还的水师管驾官乘康济舰返回烟台。
威海战败,北洋舰队全军覆没,这是清廷腐败和妥协路线带来的结果,但腐败的清政府却归罪于英勇作战的一线水师官兵,将北洋海军官兵三千余人全部遣散回乡。叶祖珪被“暂行革职,听候查办”,“待罪”天津。
甲午海战,成了中国几代海军永远的痛。
抗战时期,由福州马尾迁至贵州桐梓的海军学校,训育主任邓兆祥经常向师生们讲述中日甲午海战留下的耻辱,并亲笔书写“雪甲午耻”匾悬于图书馆门楣之上,以激励师生不忘国耻,誓驱倭寇,刻苦学习,报效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