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的“烽火岁月”

阅览:  日期:2014-11-21

1958年的“八二.炮战,国民党打大嶝,采取可怕的犁田战法,即选择一个点,从海边打起,一炮一炮向里延伸打到岛的那一头,两个多月时间,流星般的炮弹,轰隆隆的炸弹声不绝于耳,不知道来来回回把大嶝梳篦了多少遍。天天这么打,全岛1400多间房屋几乎全被打烂了。这一片海域见证了半个多世纪的世事变迁。

那年奶奶12岁,和曾祖父跟着村里的乡亲躲进了防空洞,听着洞外的炮声不停歇地响着,下雨一样。炮声一停,奶奶就和大人们,给驻岛的解放军送开水,再带一篮篮炮布和战士的脏衣服回来洗。一路上,奶奶看到昔日美丽宁静的村庄,逐渐变成了废墟,一堆堆砖头瓦块堆积如山,房前屋后的大树小树,都被炸光了树叶,光秃秃的树丫向灰蒙蒙的天空伸展着,似乎在倾诉着什么。一眼望去,道路田埂已区分不清,遍地都是一片片鱼鳞状的弹坑,靠岸的海水也形成了一条宽十数米的黑带,黑色浪花翻卷着,一浪浪地扑上来,又退回去,面目狰狞。奶奶不敢多看,急急跟着隔村的九婶婆往回走,一不小心,惊呼出声,脚下被松软的土壤绊了个趔趄。原来落弹太密,土地已被轰炸得又细又软。等到回了防空洞,奶奶的脸已被火药熏成灰黑色,好像老天爷下了一场细煤粉。那时全国都解放了,可这一方海岛还在经受战争的肆虐。

一次,奶奶回来刚躲进防空洞,就听到一声的声响,声音如此巨大,仿佛炮弹就在身边炸开一样,奶奶吓得腿一软,幸好旁边有支坚实的手臂拽住了她,是隔壁村的民兵张良篇,他后来成了我爷爷。炮声如此震响,防空洞口站着一个乡亲,痛得捂住了耳朵,原来他的耳朵被震出了血。

炮声平静下来,奶奶就听说隔壁的地下防炮洞被炸飞,里面的31位乡亲不幸遇难。

炮仗还在继续,在那个紧张对峙的年代,前线需要不断地抢修加固工事,白天无法干活,只能在晚上偷偷进行。奶奶跟着民兵营的支前队扛炮弹、修战壕,仿佛从那天开始,奶奶才注意到爷爷。不论是在硝烟弥漫、弹片横飞的情况下,还是在电闪雷鸣、狂风暴雨中,扛木头、抬钢梁、搬石头、挑水泥、挖战壕,爷爷样样都抢在前头,汗流浃背,偶尔和奶奶眼神对上,就憨厚笑笑,露出一口整齐洁白的牙齿。

奶奶记得,那时天总是黑漆漆的,月色好的话只勉强看清脚下的路,有时甚至伸手不见五指。民兵支前队走出防空洞村后,队伍在一条狭窄的土路上静静行进,奶奶身前身后响着踢踢蹋蹋的脚步声和衣服摩擦的窸窣声响,不知谁轻个轻咳嗽了两声,连忙闭紧了嘴。海边每每起雾,水汽被风吹过来,凝在头发上,一会儿大伙儿的头发就湿了,一条一缕粘在头皮上。大海的潮汐声隐隐传来,夜凉如水,空气弥漫着炮火味道里掺杂着丝丝海腥味,那是奶奶已闻惯的气味。夜色下奶奶努力向前望去,目光刺破浓雾,最后总停留在爷爷后背。

战火纷飞,日子还得过呀。1966年,奶奶结婚了。两套粗布被褥,一顿素大锅菜和米面馒头,就是爷爷奶奶简陋的喜宴。只有奶奶头上的红盖头,美丽显眼的中国红,把奶奶的脸也衬得艳丽如花,那么幸福,那么娇羞。

那时,由于两岸隔海对峙,炮火变成单双日,即逢单日夜间12点前对对方开展炮击,打的也是没有杀伤力的宣传弹,岛上的村民总算可以过上比较安生的日子。

那时岛上最开心的事儿,就是看电影了,简直跟过年过节般热闹。早早的,大人小孩就带上板凳椅子去占位置,然后赶回家吃了晚饭,心神不宁的草草扒拉两口,就呼朋唤友蜂拥而来。或唱着小曲,或吹着口哨,三五成群地说着笑着,都想占一个好位置。步伐中透着急切,脸上洋溢着快乐,一天的疲劳这时好像烟消云散了。

电影是驻守在大嶝岛的部队播放的露天电影,地点就在军人服务社前面的空地上,部队整齐地坐在马扎子上排在中间,乡亲们或分散在放映场的四周。奶奶抱着大舅,坐在爷爷旁边,一边和乡亲们唠嗑,一边耐心地等待电影播放。回忆起看露天电影,奶奶的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大声模仿起电影里的台词:漂亮的脸蛋儿能出大米?你看人家,一年能挣六百个工分呢!,还有我胡汉三又回来了 

如果这种日子能这样过下去多好啊,奶奶这辈子就不会那么辛劳了。谁知,爷爷为了救一个溺水少年,却再没起来。爷爷去世后,为了养活家人,奶奶开始跟着村里人去岛上捡弹头换钱贴补家用。

金门岛打过来的弹头,据说是用的西德生产的钢材,非常坚硬,可以用来打造打石头的钢钎子头,福建惠安等地打石头的很多,这种炮弹头做的钢钎子很受欢迎。一个炮弹头能卖8元钱,而那时一天挣不到一两元钱的工分值。每次打完炮,村里就有几个要钱不要命的人去挖炮弹头,因为危险,奶奶原先一直都不同意爷爷去挖炮弹头,可是爷爷过世后,家徒四壁,2个嗷嗷待哺的孩子,年迈的公婆,柴米油盐哪样不要钱?奶奶经常把儿女都哄睡后,打着手电筒,到地上四处挖刨弹头回来卖钱。

靠着种海蛎、种紫菜、挖子弹头,奶奶磕磕绊绊的养活了一家子。直到大舅成年后,头脑灵活的大舅先是跟着大叔公,偷偷划船载着蔬菜去金门卖,后来又率先在大嶝小商品市场开了家店,卖些金门菜刀高粱酒和台湾特产的小商品,家里经济才慢慢好转起来,这时的奶奶已经满头白发。

时间的车轮继续滚滚向前,日历翻到2001年,12日厦金直航正式开通,结束了两地52年来不直接通航的局面。那年元宵,奶奶从厦门码头乘船,直航金门料罗港。终于看到了解放前嫁到金门的姨奶奶。

52厦门金门鸡犬相闻,咫尺天涯,姐妹相聚却整整用了52个春秋。那几天,奶奶跟着姨奶奶,走遍金门的大街小巷,以往隔着海峡,总觉得金门神秘莫测。真正行走在金门的街道上,奶奶说,那早起的菜市场和翔安新店镇的菜市场没有区别。那闽南红瓦大厝,就像自家一样亲切,金门人说的话更是同腔同调的闽南乡音,上金门就像走亲戚一般亲切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