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城隍庙的前世今生

阅览:  日期:2010-12-13

 

  最近,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为厦门城隍庙题写牌匾,成为市民热议纷纷的话题。然而,许多读者还不知道,位于南华路11号之2的这座庙宇,并非原始的厦门城隍庙。为此,笔者采访了市通俗文艺研究会副会长郭坤聪,请他介绍厦门城隍庙的前世今生。

                             明初厦门建城的产物

   厦门城隍庙的原址,并不是此次台湾城隍庙联谊会进香团前往朝拜的新庙。

   城隍意指城池,城隍信仰起源于先秦时代,《易经》、《礼记》均有记叙。城隍神被尊称为护卫城池之神,自唐以来屡受官民重视。

   有城才有城隍,厦门城隍庙是明初厦门建城的产物。据地方史料记载:“厦门城,在嘉禾屿。洪武二十七年江夏侯周德兴造。”专家据此推断,厦门城隍庙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至今有600多年历史。厦门博物院现存有其清道光六年(1826年)的记事石碑。

   那么,古厦门城隍庙址在何处呢?据《鹭江志》记载,“城隍庙与武庙相连,祀城隍之神”。《厦门志》所附“厦门岛图”也标示,在厦门城南隅有城隍庙和关帝庙。从老地图上看,旧城隍庙坐落于今新华路邮电大楼和厦门市第一医院思明分院一带。中山路老城区也还有城隍庙巷老地名。

   据文史资料所述,城隍庙乃二殿一坛二埕式结构,筑有围墙。它正门朝海,即在厦门市第一医院思明分院东面,原来地势较高,有19级台阶,大门左边设有烧金炉,石埕上立着三块一丈多高的瓜代石碑,碑座为长方形有凹糟的石块。主殿很大,后面直达现在的新华路邮电大楼。

   据上一辈老人回忆,早年的城隍庙有两尊城隍,一尊是泥塑的,端踞庙堂;一尊是木雕的,平日居于侧室,城隍出巡时才抬出来。城隍出巡在过去是重大民俗活动,一年三次踩街游行,此举至民国成立后才渐渐消失。此外,殿前庭院两边走廊排列十二司官、牛头马面等泥塑。

                             城隍爷过生日最热闹

   因为城隍爷的生日是农历三月初一,所以旧时的厦门城隍庙,以农历二月二十九、三月初一、初二这三天作醮时最热闹。

   每逢城隍爷生日,便有许多信徒上香火,祭供水果、清茶、烧“寿金”奉祀。最为奇特的则是祈求“补运”民俗。具体做法是,先在家里准备好纸扎的小人,写上自己的名字,然后连同纸钱、供品一起装在漆篮中,携往城隍庙,祈拜后交给道士。道士念念有词,最后拿起纸人在“补运”者胸前、背后比划几下,念道:“勾前得清闲,句后吃得老。”随即将纸人连同纸钱一并丢入炉中火化。“补运”者于是心满意足,似乎厄运都已被纸人带走,今后必定清闲有福,健康长寿。这种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习俗,自然无法在新时代存活。

   厦门城隍庙是早期的文化娱乐中心,庙前还专门修了个戏台,位置在今古城西路马路中央。逢年过节,人山人海,锣鼓喧天。

   20世纪20年代末,因旧城改造,城隍庙的前半部分被拆毁。“文革”开始后,剩下的老建筑遭到“破四旧”厄运,殿堂相继被毁,所有神像石刻均不知移到何处,道士们所保存的经书、道服及法器等物,均遭抄缴。直至改革开放后,民间信仰得到恢复,该庙才易地获得新生。

   1980年,龙海人吴天发在南华路11号之2住宅重建厦门城隍庙,但起初规模尚小,直至近年才逐步扩大。厦门市历史学会勒碑为记:“厦门城隍庙早已秃毁,仅存碑记一方,因风雨剥蚀多有脱落,君天发秉承慈母旨热心保护历史文物,捐资重刊,其精神可嘉,谨此附记。”

                             两岸文化交流的平台

   台湾现有的33家城隍庙中,大部分是以福建的城隍庙为祖庙。厦门城隍庙的重建,为两岸民俗文化交流提供了一个平台。

   今年16日,来自台北霞海城隍庙的进香团一行共18人,抵达厦门城隍庙进行祭拜。宾主双方进行了热情友好的交流,并在写有“两岸情深”的锦旗前亲切合影。据报载,台北霞海城隍庙主任委员陈国汀,其六世祖就是清道光年间奉请集美后溪城隍庙城隍金身渡台的同安人陈金绒,他于1859年在台北大稻埕建霞海城隍庙。因此,台北霞海城隍庙与厦门城隍庙也存在一定的血缘关系。

   114,由69名信众组成的台湾城隍庙联谊会进香团一行,前来厦门城隍庙朝拜进香,并带来了吴伯雄为厦门城隍庙亲笔题写的牌匾。据带队的台湾城隍庙联谊会总干事詹铃权说,以台湾城隍庙联谊会名义正式组团前来福建进香,这还是首次。

   闽台城隍庙展开交流已有较长历史,首届闽台城隍文化学术研讨会早在199610月于福州举办;200112月,第三届“城隍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厦门召开;今年617日,新一届闽台城隍文化研讨会在石狮举行,厦大国学院专家出席会议并与台湾学者交流。

   此外,厦门城隍庙还于2008年迎来了首个外国进香团——马来西亚槟城答都兰章灵海殿进香团,接受了海外人士捐献的神像。2009510,该团再次来访,除进行传统仪式的交流之外,同时还捐赠了黑白无常两尊神像。

 

                    城隍庙前的姻缘

   关于旧时厦门城隍庙,还有一段美好的民间传说。

   话说康熙十七年(1678年),清廷欲收复台湾,擢升姚启圣任闽浙总督。姚治军严厉,严禁清兵扰民。当时的驻厦清军中,有一尉官,在巡城时偶遇清兵调戏一民间女子,便出手相救。女子感激之余心生爱慕之意,但尉官顾忌军律,二人便相约在城隍庙门前青石下书信寄情。一来二去私订了终生,岂料被人发觉报于姚启圣。姚激励尉官,“大战在即,大丈夫当以大局为重,他日收复台湾战功显赫,吾必为尔主婚”。尉官如醍醐灌耳,抛下儿女私情,专心战事,因骁勇善战屡立战功。女子不知内情,在城隍庙前苦守两年,尉官竟音信全无。女子不甘,对青石祈求“吾与尉官借尔传情已有多时,若真灵石也,祈传吾之情予尉官……”后尉官凯旋而归,恰巧听闻女子表达情谊,便备齐彩礼登门求亲。尉官与女子新婚之日,二人特地前往城隍庙门前,酬谢青石传情之恩。此后,不但“以石为媒”的故事流传至今;青石也因此得名“姻缘石”,坊间相传后世男女只要抚摸该石,诚心祈祷,便能求得如意姻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