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拜年
阅览: 日期:2014-02-27
从延安市档案馆提供的档案中获悉:毛泽东当年在延安工作生活期间,与当地的乡亲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无论他住在杨家坪、枣园,还是王家坪,逢年过节总将左右邻居、老乡请来一起欢度佳节……由此,引出了一系列毛泽东与拜年有趣、感人的故事来。
借拜年之机,向民众求询发展边区生产之大计
据当年在毛泽东身边工作的几位老同志回忆:在延安时期,毛泽东不管工作多忙,每年春节都要到当地基层政府向民众拜年。他借这一年一度的特殊时机,一是加深同民众的感情,进一步密切与民众的关系;二是直接倾听民众的意见和呼声,纠正工作中偏差和改进工作作风;三是深入调查研究,了解民心民情,制定大政方针和决策。
1941年春节前一天,毛泽东带领几位领导干部和身边工作人员一早就来到枣园乡政府向民众拜年。当毛泽东走进乡政府院内,乡长杨成富和乡里几位年长的老人就急忙迎出门来。毛泽东见状,马上加快了脚步,笑着上前与大家一一握手问好。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大家簇拥着毛泽东走进窑洞里坐下,你一言我一语地亲切攀谈起来。毛泽东说:“今天第一件事是给大家拜年,第二件事是征求大家对当前工作的意见和看法。”
大家听毛泽东这样一说,热烈地谈起了边区近年来兵强马壮,抗战形势大好。毛泽东听了说:“今天我们不说这些,说点别的。”大家即改口谈起军民团结鱼水情深,党中央和民众心连心。毛泽东摆了摆手说:“不不,大家要多谈些我们不足的地方,谈我们的缺点和错误。”顿时,在场的人一下子都愣住了,你看我,我看你,不知谈什么是好,显得十分拘谨。毛泽东看出大家心里有顾忌,不便启齿,就引导说:“我们共产党是真心实意为老百姓服务的,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和方针政策,都是要让大多数人开心满意,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欢迎。”说到这里,毛泽东看了看大家,接着恳切地说:“如果听不到你们的心里话,得不到你们的批评帮助,不知道你们在想什么,不了解你们的希望和要求,我们的工作就失去了方向和目标,我们的决策就会出现偏差和失误。你们说是不是这个道理呀?”
毛泽东这番话语,使大家陷入了沉思。大家想:世上,哪有一个达官显宦不愿听老百姓为他们歌功颂德的话语,可唯独今天的共产党领导人偏偏爱听老百姓的批评意见。这个世道真变了。于是,大家敞开思想,便无拘无束地谈起自己的想法和看法。有的说:自从部队来到陕北,征用的公粮太多,老百姓负担不起。也有的说:吃粮问题解决不了,老百姓生活困难就会加重,部队也得不到很好发展……你一言,我一语,大家的意见越提越多。
对于这个问题,党中央毛泽东早就引起了重视,可只是没有办法解决。这里的人们都知道,陕北地处黄土高坡,土质贫瘠,几乎年年收成欠佳。近几年部队来到这里,人口剧增,吃粮就更不够了。再加上国民党对边区实施经济封锁,粮食和一些生活用品被禁运。原先划定的延安、延长、延川、绥德等26个县归边区管辖,作为八路军的募补区,先后被国民党抢过去5个县,耕地面积大大减少。这样一来,边区粮食紧缺和经济不景气就可想而知了。当时一度出现民心动荡,对边区政府和部队都有些微词,甚至有人诅咒毛泽东。在这种情况下,党中央毛泽东对民众不但没有追查压制,反而一面鼓励民众畅所欲言,直舒胸臆,一面从工作上查找原因。1939年2月,党中央毛泽东根据民众的批评意见,决定开展大生产运动,并向全党全军发出了“精兵简政”“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伟大号召。毛泽东身体力行,不声不响地开荒种地,置身于普通群众之中,体验生产规律,探求发展之路。
据老同志们回忆,大生产开头两年,边区粮食产量虽有大幅度增长,粮食紧缺有所缓解,但仍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对此,毛泽东一直在考虑扩大生产规模,彻底扭转被动局面。1940年9月,延安自然科学院按照毛泽东的意图,由副院长郝笑天和生物系主任乐天宇为正副队长,组成了一个考查队,对陕北地理条件作了全面考查。他们每到一处,就把那里的森林、气候、地质、土壤等自然状况一一记录下来。最终,他们发现了荒无人烟的“南泥湾”,通过科学分析论证,认为这片土地很适合耕种。回到延安后,他们立即向党中央毛泽东写了一份建议开发“南泥湾”的报告。毛泽东看到这份报告,心里特别高兴,便找来生物系主任乐天宇进一步了解情况。最后,毛泽东问乐天宇:“那里的土地那么好,为什么这么多年人们没有开发呀?”乐天宇一时说不太清楚。毛泽东指示他说:“麻烦你带几个人,再到那里作一次详细考查。‘要知上山路,需问砍柴人’。你们到那里后,多找些老百姓,听听他们的意见,特别是听听老年人怎么说。”乐天宇他们再次来到“南泥湾”,通过走访和座谈,老百姓告诉他们:“南泥湾”地处干旱地带,雨水贵如油,十年九不收;遇上一年收,仓满囤子流。
乐天宇他们把“南泥湾”周边老百姓对这片土地作出的结论,带回了延安,汇报给了毛泽东。毛泽东听后,心里一直在盘算:如果开发这片土地,遇到荒年颗粒无收,那就劳民伤财,若是不开发,扩大粮食生产就是一句空话。他的决心一时难以下定。今天,毛泽东想利用拜年的机会,听听民众的意见。毛泽东见大家发言差不多了,他肯定地说:“你们提的建议很好也很对,可怎么解决这些问题,还得请你们帮助想想办法。”这时,大家提出了多开荒,增加耕地面积;加强田间管理,增大粮食单位面积产量。毛泽东又有意思地说:“这些我们都可以做到,但是,老天不下雨,干旱怎么办?能不能打井浇灌?”大家告诉毛泽东,陕北地表水太深,一般地方是打不出水来的。接着大家又告诉毛泽东,今年陕北不会有干旱现象,并说:龙年日炎炎,蛇年雨绵绵。去年农历龙年干旱,今年蛇年就该雨量充足了。毛泽东听了惊奇地“啊”了一声,急忙问:“陕北有这么一说?”大家说:这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人们都这么说。毛泽东笑着又问:“准吗?不准怎么办?谁负责?”问得大家一片笑声。
一句农家谚语,就是一个自然现象,一个还说不清的自然规律。毛泽东在回来的路上,显得异常高兴,他似乎从刚才大家的发言中,获得了开发“南泥湾”这片荒凉土地的信心。春节过后,党中央毛泽东就作出决定,号召边区党政军民,把大生产运动再向前推进一步,所有单位和个人,都要根据实际情况,订出生产计划,规定出生产指标。并命令王震率领359旅开赴“南泥湾”,垦荒种地。
这一年,果真像延安老百姓说的那样,陕北风调雨顺,各种农作物都获得了特大丰收。党政军民各部门都按计划完成或超额完成了任务,实现了毛泽东提出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这一目标。这一年,王震率领359旅开荒一万一千多亩,收获粮食三十六万多斤,为解决边区粮食紧缺和繁荣经济做出了卓越贡献,在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这一年,免除了农民公粮交纳和税收,人民生活水平一下子有了显著提高。由此,边区各界民众真正认识到,毛泽东和他领导的共产党、八路军所做的一切,都是造福人民的。
第二年春节一到,民众怀着感激之情,积极热情地组成秧歌队,喜笑颜开地涌到党中央驻地,他们一边打着腰鼓一边高呼:共产党毛主席大生产运动决策伟大英明!前来欢迎秧歌队的毛泽东听了民众的喊声,边走边对身旁的周副主席说:“恩来呀,我们伟大英明什么?是困难逼得我们没有办法,我们去向人民拜年磕头,人民指给我们一条生路。是人民伟大英明啊!”
给老乡拜年,建立领袖与群众水乳交融的浓浓氛围
为了感谢毛泽东和党中央对边区人民的关怀,1944年2月7日的春节,延安市政府、群众团体的代表带着许多好吃的东西,还送来一面写着“为民谋利”四个大字的锦旗,给党中央拜年。
为了欢迎边区拜年的群众,毛泽东和其他领导笑容满面地同大家一一握手问好,毛泽东还亲自为每个人斟酒,领袖与群众水乳交融的浓浓情意和着阵阵欢声笑语,久久回荡在枣园的上空。
转眼又过了一年。1945年大年初一,大雪纷飞。这天一大早,毛泽东推开窗门望望雪景,随后吩咐警卫团的同志做好准备,一会儿给老乡拜年去。
“来而无往非礼也。”毛泽东向周恩来建议说:“今年赶个早,我们到老乡家中去吧!”周恩来说:“这个办法好,不然他们又要抢先了。”
任弼时抽了一口烟,笑着说:“这叫做一礼还一拜。”
毛泽东说:“好,那就这么定了,我们吃过早饭就动身。”
匆匆用罢早餐,毛泽东等领导同志及工作人员一行十来人,带上礼品,来到枣园乡政府。在乡里值班的乡长杨成福正准备出行,打开大门一看,想不到是毛泽东上门来了,乡长挥动着双手,满脸惊喜地迎上去。
毛泽东抢先握住他的手,和蔼可亲地说道:“你们辛苦一年了,我们给你们拜年来了。”“不敢当,不敢当。”杨乡长显得有些不大自在。
“什么不敢当,难道只有百姓给领导拜年,就不让领导给百姓拜年吗?”没等杨成福回话,毛泽东马上又岔开话题:“年过得还好吗?”
“托主席和共产党的福,好,好,好。”杨乡长一面回话,一面递烟、沏茶。周恩来看着乡长那忙乎的样子,微笑着对他说:“成福同志,我看你别忙了,主席要给大家拜年,你就领我们到各家走一走吧!”
杨乡长心中一愣:主席和首长们日理万机,时间宝贵,全村20多户人家,住得又分散,都去拜年既费精力又费时间。于是他急中生智想出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对毛泽东说:“主席,我看这样吧!现在去,他们不一定都在家中,我看不如我去把他们的家长请来,集体拜年,这样一来您都见到了,二来更亲热些,您看如何?”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都说好。
约半个小时左右,村里的群众都来了,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领导上前与他们一一握手,把客人请到座位上,又是端茶、敬烟敬酒,又是给小孩递花生、瓜子,如一家人团聚过年一样,整个乡政府大院沉浸在节日的喜庆之中。大伙边吃、边谈。
毛泽东与老乡们还拉起了家常,特地询问了机关、部队与群众的关系,问得特别仔细。最后还问了有没有违纪现象?砍柴时砍了老乡的树没有?机关的羊群吃没吃老乡的庄稼?借了老乡的东西还没还?损坏东西赔没赔?对老乡的态度好不好?
临走时,毛泽东与大家握手告别,并对乡长说:“你是乡长,我是你的一户居民,以后开会不要忘记通知我。也欢迎老乡们常来机关作客。”
深受感动的乡亲们依依不舍地将毛泽东等领导人送出大院。这个年给每一个在场的人都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新年送绣匾,边区群众深情赞颂毛泽东是“人民救星”
在延安期间,毛泽东与在大生产运动中给他代耕的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杨步浩,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1945年11月18日,是杨步浩40岁生辰,周围七个村庄的邻里亲友200多人前来祝贺。毛泽东也派代表前来庆贺,并送给他一条写着“与人民同寿”的大红绸帐,礼金20万元(旧币)。杨步浩这一天从头到脚都换上了新衣服,准备了油糕米酒,站在大门口满面春风地接待客人。当他接过毛泽东送来的贺礼时,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激动心情,两行热泪像断线的珠子一样落下来。中央领导同志工作那么忙,却把一位普通农民的生辰也记在心里。
1946年春节,在杨步浩的提议下,决定以延安县川口区六乡人民的名义给毛泽东敬献一块金字匾。匾上写什么呢?经民主讨论,大家从自己的切身体会中认识到:是共产党、毛泽东领导人民革命,把千千万万受苦人救出了苦海,过上了幸福生活,所以在匾上绣上“人民救星”四个字最好。为了做好这块匾,杨步浩找延安城里有名的书法家毕拱斗先生写字,又找手艺最高的木匠做匾牌,忙活了好几天。
正月15日元宵节这天,杨步浩带领川口区六乡的秧歌队来延安给毛泽东主席献匾了。一路上吹吹打打,从南关边区政府门口开始,秧歌队一直扭到王家坪军委礼堂院子里。“人民救星”大红金字匾吸引了满街的群众。杨步浩紧握着迎候在大门口的毛泽东的手,激动地说:“您是咱受苦人的大救星。今天,向您献匾,是我们川口六乡群众的一点心意,祝贺您身体健康。”一串五百头鞭炮响过,毛泽东微笑着接过匾,高兴地说:“延安川口区六乡的530户2400多口人,经常和咱中央机关来来往往,像亲戚一样,今天又送来了金字匾。我感谢六乡的全体人民,祝贺今年夺得大丰收。”
杨步浩代表六乡群众讲话说:“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今后,我们一定要努力生产多打粮食,来报答共产党、毛主席的恩情。”
乡亲们扭完陕北大秧歌后,又表演了几个小节目,杨步浩同毛泽东坐在一起观看,并把节目名称、表演者姓名一一介绍给毛泽东。
演出结束后,毛泽东同杨步浩及秧歌队员合影留念,还在军委礼堂招待大家吃了顿饭。席间,毛泽东一再劝老乡把酒喝好、把肉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