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的端午节

阅览:  日期:2020-05-22

  ●文/刘水英

  在台湾,每年的端午节是一个很重要的日子。它与春节、中秋节、冬至道,被并称为每年里的四大节日。

  在台湾,端午节时除了插菖蒲、艾草,许多人家还会再挂上些榕树枝,合称为“艾榕苦草”,有所谓“插榕较勇龙,插艾会长命”的说法,因民间认为榕树枝是驱邪的植物,它与菖蒲和艾草都有令鬼魅和蚊虫退避三舍的功能,起到驱邪和消毒防疫的作用,令人们心神清明,充满生气和活力。

  端午期间,台湾街头随处可见造型各异、精美别致的香包,香包又叫“香袋”或“香囊”,台湾话讲“香磬”。香包是用绸布做成的小布袋,里面装有檀香,丁香,苗香,白正等各种香料及药材雄黄。雄黄是一种含硫化碎的矿物,具有消毒,驱虫,治疗疟疾等功效,过去民间常用来作为驱虫剂。

  随身佩戴这样的香包,既可醒脑提神,又能驱虫避蚊,每逢端午节,商家都会销售这样的香包,悬挂在门框上的艾、蒲及榕枝有些香包还做成孩童们喜爱的卡通人物形状,为节日增添了许多乐趣。

  与祖国大陆一样,粽子也是端午节最重要的应节食物。从临近节日起,台湾街头巷尾弥漫的阵阵粽香进一步谊染着端午气氛,每到这时,商家就会推出许多外貌、馅料大异其趣的粽子,最常见的是咸粽、甜粽和碱粽。

  龙舟赛自然是端午节不可缺少的民间体育娱乐活动,台湾地区最早的龙赛据说是在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举行的,以后赛龙舟的习俗很快在全岛风行开来。

  台湾的龙舟通常用樟木或杉木制造,长约9.5丈,宽约4.5文,高约1-3尺,船身两侧直接用彩色颜料绘出龙鳞,船尾装饰成龙尾的形状,头则另外雕刻,平时供奉在当地的龙山寺或水仙尊王的庙里,比赛时再固定在船头上,赛前要举行开光点睛仪式,比赛以最先夺取终点上的小旗为胜者,激烈、刺激的龙舟赛为端午节带来更多的欢乐和热闹。

  除了上述与大陆别无二致的端午节习俗外,由于自身的环境和因素,岛上还有一些比较独特的端午节习俗。如,鹿港镇当地有座奉把龙王的龙山寺,在端年节时会举行十分特别的“龙王祭”典。

  祭典时,由幸里道主在前广场请出龙王,旁人用红布蒙住龙的世睛,并在龙角上挂神灯化圈和饼圈,燃香祭拜,然后由道上在船上贴咒符,众人簇拥着龙舟游行到江边。

  但这项“龙王祭”现在已日渐减少了。每到端午节期间,有许多民众还会到各处的“水仙尊王”庙里进香祭祀,“水仙尊王”庙里供奉的主神大都是大禹,有些还陪祀伍子胥,屈原。

  大禹治水有功,被人们奉为水神;伍子胥是春秋时期的大将,因被小人陷害面获罪自尽,死后被吴王下令扔进江里: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投江自尽的忠臣。

  因为他们都是了不起的杰出人物,他们的死亡都和水难有关,人们就将他们当成水神来敬奉,因此,他们会在端午节时受到人们的祭典。

  凡此等等,可以看出海峡两岸人民对端午节的重视和恭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