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用药“五先五后”
阅览: 日期:2019-04-05
老年人用药有以下几个特点:①老年人用药品种多而杂,易发生不良反应;②老年人所患的多为慢性疾病,用药时间长,易导致药物在体内蓄积而中毒,损害人体肝、肾和造血系统功能;③老年人各器官功能逐渐衰退,对药物的耐受性比较差。因此带来的用药问题非常严峻,有关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中65岁以上老年人的报告占到19.9%。老年人在接受治疗时,除非病情危急,如果在治疗方法和用药上可以选择,应遵循“五先五后”的原则。
● 先食疗,后用药
通过饮食达到调理身体、强壮体魄的目的是中国人的传统习惯。例如粗粮、水果、蔬菜治疗便秘,绿豆解毒,花菜、菌类防癌,葱姜汤治感冒等。相对于用药来说,食疗不仅避免了药物的毒副作用和依赖性,而且价格低廉、食用无痛苦。食疗无效果的话也可以尝试理疗、按摩、针灸等物理治疗方法,最后再选择用药。
● 先中药,后西药
老年人是高血压、糖尿病、恶性肿瘤等慢性病的高发人群,多处于长期服药的状态。长期大量服药,给肝、肾等脏器带来了很大的负担。多数中药取自天然植物,甚至有些如生姜、枸杞等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食材,与西药相比毒性及副作用小很多。一般情况下,除非是使用西药确有特效,最好是先服中药进行调理。
● 先外用,后内服
外用药主要用于杀虫止痒、消肿散结、化腐排脓、生肌收口和收敛护肤,对于皮肤病、外伤、蛇虫咬伤、烫伤及眼科、口腔科、耳鼻喉科等疾病,局部使用外用药不仅使药物在病患部位迅速达到足够浓度并起效,而且可以减少口服用药对机体的副作用。因此对于能用外用药治疗的疾病应该优先选择外用药。
● 先内服,后注射
注射给药虽然起效迅速,但药物直接进入人体,缺乏人体正常生理屏障的保护,若剂量不当或注射过快,或药品质量存在问题,均有可能给人体带来严重危害,甚至危及生命。此外,注射给药还存在疼痛感、不能由患者自己给药、注射局部产生硬结以及静脉注射引起血管炎症等问题。由于老年人有特殊的生理病理情况,所以能用口服药治疗的疾病尽量不要采取注射给药的方式。
● 先老药,后新药
随着医药工业的发展,好的新药不断涌现。很多老年人认为新药比老药效果更好、更安全而愿意尝试新药、特药,其实这种想法有失偏颇,包括医生对新药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制于制药企业市场营销策略的影响。不可否认很多新药的诞生给我们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例如新的抗生素、抗肿瘤药等,但是有时也可能让我们面临更大的风险。新药由于上市时间短,应用的病例有限,其可能产生的副作用往往还没有被发现,是一个需要在使用中不断认识验证的过程。而老药经过多年的临床研究,不良反应已经被我们充分了解并有妥当的对策,一般难以导致不可预测的后果。另外,在疗效上,也并非所有的新药都优于老药,像抗结核药异烟肼、治疗哮喘药物氨茶碱、解热镇痛消炎药阿司匹林等,使用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目前仍是临床上的一线药物。因此,患病后选用什么药治疗应该由医生根据病情来决定,自行购药时应听从药师等专业人员的指导,不要盲目崇拜和使用新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