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岁以上必须学会这个“着陆姿势”

阅览:  日期:2020-09-10

  对于孩子来说,摔跤意味着大哭一场;对于年轻人来说,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对于老人来说,摔一跤却可能是与死神交手。

  我国65岁以上老人中,平均每10人就有3~4人发生过跌倒。由于骨折造成的活动受限,还可能引发泌尿系统感染、肺部感染、血栓、褥疮等一系列并发症。

  专家教你做个不摔跤的“不倒翁”。

  摔倒时有个“安全姿势”

  摔倒最大的影响是引发骨折,主要部位为髋关节、脊椎骨、手腕部等处。

  髋关节骨折被称为“人生最后一次骨折”。

  30%的患者能恢复到先前的移动水平

  50%会丧失独立生活能力

  半年内死亡率达20%~25%

  相对于臀部着地或一侧身体着地,用手撑地给老人造成的伤害以及治疗的难度要小得多。

  摔倒时用手撑地,损伤的往往是腕关节,顶多导致尺骨远端或桡骨远端骨折。

  优势:手臂骨折在护理上不需要卧床,康复训练容易做,不会发生致命的并发症。

  如果跌倒时坐到地上,支撑点落在臀部,易导致股骨头骨折、腰椎压缩性骨折、髋关节骨折。

  劣势:如果是一侧身体着地,支撑点在身体胯外部,那么容易伤及股骨,导致股骨粗隆间骨折或股骨颈骨折。若治疗不及时,可能会引起肺炎、褥疮、泌尿系感染、关节挛缩、血栓等危及生命的多种并发症。

  老人一旦滑倒,先要检查伤势,不要贸然爬起。

  感觉剧烈腰痛时,千万不要乱动,因为腰椎骨折后随意活动,很可能造成骨折移位加重,严重时下肢可能瘫痪。

  此时应尽快呼救,救人者也不能随意背抱伤者,应用硬板将伤者抬到医院,或拨打120,由专业医护人员救助。

  老人最易摔倒的6个时刻

  摔倒虽然发生在一瞬间,但引发的条件是长期形成的。以下6个时刻容易摔倒,老人们需要严防:

  1、起床时

  清晨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时段,血压、血糖等指标可能不稳定,易令人产生头晕、眼花、胸闷等症状。

  睁眼后先在床上躺1分钟,然后慢慢坐起,等1分钟后,再将两脚放在地上,这样可防止脑缺血引起的摔倒。

  2、接电话时

  很多老人一听到电话铃响或震动就会条件反射地紧张,急着去接听,忽略了肢体动作的协调性。

  建议老人不要把座机放得太高,最好放在客厅等经常活动的地方。听到电话响时,老人不要着急接听,要慢起、慢站、慢走。

  3、洗澡时

  老年人身体弱、平衡力差,尤其是患有心脏病、高血压,如果浴室狭小、地面湿滑、温度过高,很容易摔倒。

  4、起夜时

  起夜时的血压变化造成脑供血不足,易造成短时间头晕,加之夜间光线昏暗,老人视力差,极易摔伤。

  最好在老人手边安置一个夜灯,将房间过道的杂物清除,卫生间放个防滑垫和扶手;腿脚不好的老人别怕麻烦,起夜时尽量叫醒家人。

  5、坐扶梯时

  老年人肢体不够协调,乘扶梯时掌握不好节奏,很容易摔倒。

  尽量选择乘直梯,如果只能选扶梯,应保持双脚等肩、分开站立的姿势,抓紧扶手。去超市购物时,尽量不要使用购物车,免去推车乘扶梯带来的风险。

  6、等车时

  长时间站立、排队,老人易体力不支,加上公交车进站时突然快速移动,人群拥挤,极易摔倒。

  建议外出最好随身拿一根带板凳的折叠拐杖;等候时不要一直坐着或站着,可在原地多活动活动关节。

  来源:《生命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