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德发:心系老龄事业,增色美丽厦门

阅览:  日期:2016-03-15

 

2010年,郑德发向时任副市长潘世建汇报居家养老工作。

   郑德发,今年已经86岁,几年前就被评为“全国孝亲敬老之星” 和“全国优秀敬老志愿者”。退休前,他是厦门市集美区委书记,任职期间大胆创新、果敢实干、任劳任怨,为厦门的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添砖加瓦。退休后,他却退而不休,担任老龄委副主任,心系老龄事业,四处奔走,使集美区两万五千多位老人受益匪浅,为美丽厦门增色添彩。
几十年的“老黄牛”
   解放前,郑德发出生于一个贫困家庭,从小就懂得吃苦耐劳、勤俭节约。解放后,郑德发在党的教育下,养成爱学习、爱阅读的习惯,不但工作踏实敬业,还把“奉献”作为毕生价值观。五十年代中期,郑德发被评为厦门市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和市政府授予的二等功。郑德发是公认的“老黄牛”,几十年来,无论在什么岗位,他总是严格要求自己把工作做到最好。1986年,郑德发到集美区担任区委书记并兼任集美大中专院校党工委书记和集美学校委员会主任后,更是为了集美经济社会的发展,为了把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倾资创办的集美学校办得更好,日夜操劳、无怨无悔。
   对于退休后所从事的老龄工作,郑德发更是像老黄牛一样勤于奔走,勤于钻研,他利用各种机会调研了解国内外的养老状况,他说,“感觉对的,适合我们的,研究以后就移植过来,按照我们的模式推行。”他看到江苏在全国首创全国老人宜居社区,就和老龄办的同志们把这个模式“搬”来了集美,在福建率先建设老人宜居社区,受到广泛好评。
 
孝亲敬老的践行者 
   郑德发一生都在努力践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中华传统美德。他是出了名的孝子,对年迈母亲无微不至地照顾,不分昼夜地陪伴,让母亲的晚年生活快乐而温暖。 
   郑德发不仅关爱自己家人,也关注那些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他自己生活简朴,为了助老和助学,却慷慨大方。1992年,他从领导岗位上退休,受聘于省属一家企业任副总,然而他却把这份收入基本上用于助老或赞助家庭贫困的青年入学。1998年的一天,当他来到灌口敬老院看望老人们时,发现重新修建的敬老院还是沙土地,原来是基建款用完了,如果要铺水泥地,还得花5000多元。他月退休金不足2000元,向来省吃俭用,可是他二话没说,回头就拿来了5000元。也是在这一年,集美区老年活动中心一期工程建成即将投入使用,但配套设施还需要一大笔资金。郑德发向区长建议发动机关、事业单位捐款,借此唤起全社会对老年事业的关心和支持,并带头捐了6000元。2008年春节前,当他了解到有一些70多岁的农村老支书、老大队长,曾经为集美的建设作过贡献,现在年老体弱,生活有困难。立即回家拿出10400元,以离退休党支部的名义,到26名最困难的老支书、老大队长家,发慰问金。这样的事例,简直举不胜举。
 
老年人的大福星
郑德发担任老龄委副主任后,很快就确立了目标,就是把所有涉老机构的作用都发挥出来,围绕“六个老有”,大力改善和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
  社会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当时集美区60岁以上老人有2.5万人,占总人口的11.9%,其中相当一部分是空巢老人。老年人生活照料、精神慰藉方面的问题越来越尖锐。郑德发多次走访老年群众,了解老年人心声,并积极向上反映,获得成效,集美区委区政府同意对老年活动中心进行扩建。
   老年活动中心在选址时,郑德发考察、评估,看中了原老年活动中心北面的地块。这里位于集美老城区,闹中取静,各种生活配套设施齐全,国家4A级景区陈嘉庚纪念胜地、厦门市第二医院就在附近,他还建议将老年公寓和老年活动中心连为一体,形成最佳组合。但这个地块集美街道办已与私企合作即将建设商住楼,设计图纸都已确定了。郑德发毫不气馁,积极协调,并在区政府大力支持下,这个地块终于让位给老年人。    
   扩建期间,郑德发还多次参加设计研究,帮助协调解决建设、施工中的问题,为集美老年活动中心的顺利完工倾注自己的一份力量。扩建后的集美老年活动中心,占地73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超过1万平方米,配套齐全,设有教室、图书室、棋牌室、会议室、歌舞厅、健身房以及室内门球场、羽毛球场等,可以同时容纳千余位老年人在此学习培训、休闲娱乐和体育健身。紧接着,集美老年公寓也顺利建成并投入使用,老人们都觉得非常幸福,在“家”门口就能到老年大学上课,去老年活动中心也很方便。全国老龄办以及新加坡等社会福利事业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的相关部门到此参观,都对这样的组合赞不绝口。  
  
郑德发真可谓是老年人的大福星。他在集美区实施居家养老服务中,深入社区与贫困老人面对面交谈,以老人阶层入手,从实际出发,确定服务模式,使集美2.5万老人都受益。同时,在郑德发的带动影响下,越来越多的退休干部、退休教师加入到涉老工作服务的队伍中。(觉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