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妨做个填“坑”人

阅览:  日期:2017-07-27

  

  □李泉佃
  厦门已进入“金砖”时间,各项工作有序铺陈,马路的花化彩化,水管的更新换代,电缆的埋地敷设,立面的修葺刷新,等等,都让市民眼睛一亮,深切感受到厦门的速度。
  市民的期盼还在后头。大家有理由相信,再给厦门一点时间,我们一定会获得更多的惊喜。
  当然,任何一项工作,都有个过程,都不可能一蹴而就,都不可能一口吃成胖子。
  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影响到我们个人些许日常生活,比如,道路堵塞,限时停水,尘土飞扬。
  在这个过程中,作为个体,我们以什么样的姿态去参与,去议论,体现的虽然是个体的素质,但个体的凝聚,就是集体,所以,我们同样不能忽视个体的素养。
  写下这段话,是最近微信上传出一篇文章,文章的作者说他是个19岁的学生,但从文章涉及的内容及文章的措辞上看,似乎并不这么简单。当然,我们不是要去追究作者是何人,我们要说的是,文章的内容,几乎是在那里发泄,甚至有点指桑骂槐、借题发挥的味道。
  如果微信作者说的是事实,倒也罢了。问题是,支撑作者论点的论据,大多是站不住脚的,大多是捕风捉影、道听途说的。这就很容易误导受众,让部分不明真相的人,将怨气发泄到政府头上。
  再说,假如作者说的是局部真实,比如塞车,比如尘土,那么,是不是就可以恣意妄为、怨天尤人呢?
  有人说,这是个人的自由,没必要大惊小怪。
  其实,并不这么简单。
  读过一则短文,题目叫《一个坑与六种人生》,颇有些哲理,或说颇有些禅意,特录下与大家共勉。
  话说路上,有一个坑。
  一人掉进坑里,从坑里爬了起来,向坑里吐了一口唾沫,咬牙切齿地骂道:这死坑!
  一人掉进坑里,从坑里爬了起来,拖着受伤的腿,一直蹲在坑边,伤心地流泪。
  一人掉进坑里,从坑里爬了起来,然后偷偷地坐在一旁观望,看见别人也掉进坑里,而且摔得比自己重,于是,哼着小曲,开心地走了。
  一人掉进坑里,从坑里爬了起来,捡来树枝和枯叶,掩盖在坑上,然后一脸坏笑地走了。
  一人掉进坑里,从坑里爬了起来,后悔不已,自责自己没有看着路走。于是,一直低着头,盯着脚下的路,再也不敢看别处。
  一人掉进坑里,从坑里爬了起来,找来了石头、泥土,把坑给填平,然后才放心地走了。
  一个城市,再怎么井井有条,也难免因个别主客观因素,存在一些瑕疵,一些缺陷;这些瑕疵、缺陷,就像短文中提到的“坑”,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了。
  问题是,如何对待这些“坑”?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短文中提到的前五种人,明智的人,都不会认同。这五种人,无端骂娘也好,心存歹念也好,自私自利也好,设局害人也好,都不可能善终。因为,这些行为,不仅不利于解决“坑”的问题,而且只能扩大“坑”的危害,最终是害人害己。道理很简单,人生路上,遇到这样那样的“坑”,何止一次两次?如果你能设身处地将自己遇上的“坑”给填了,不仅可以避免自己重蹈覆辙,也可为他人扫清障碍,渡人渡己的善事好事,何乐不为呢?
  我的一位同事,曾讲过发生在他家的一件事。
  说是有一次,上头到厦门检查文明创建工作,检查组进家入户调查时,恰好抽到了他家。
  他八十多岁高龄的父亲,素来关心城市建设,检查组问老人家对厦门创建工作的认识,老人家对厦门向来三七开,于是,先讲七分成绩,然后想讲三分不足,老人家“但是”还没出口,就被我同事的母亲截住了,他的老母亲用闽南话对他老父亲说:“你的‘但是’,留着下次向居委会讲,‘坐船爱船跑’,何必这时讲‘但是’?”老人家听了老太婆的一番话,羞愧得无地自容。
  是的,这里的“但是”,就像城市改造提升中的“坑”,虽然是客观存在的,但瑕不掩瑜,只要我们看主流,而不是抓住细枝末节不放,更不是发牢骚讲怪话,进而悄然无声地将“坑”给填了,岂不善哉?“金砖”就在眼前,我们不妨做个填“坑”人吧。(作者系厦门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厦门日报社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