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系老人需求 奔走二十五年激情不减——记市老年基金会创会会长林源
阅览: 日期:2017-09-12
□ 吴 笛 谢韵英
【汇聚爱心】
退休后专注基金会工作
亲自拜访企业募集善款
1991年,时任厦门市老龄委主任的林源提议成立老年基金会,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支持。1992年8月,厦门市老年基金会在全省率先成立,市财政拨款5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
1993年,退休后的林源全身心投入到市老年基金会的工作中。他带着募款倡议书,与工作人员一起拜访企业,募集资金,服务厦门老人。他回忆,一开始,企业捐款往往只有几百元、几千元,上万元的捐款很少,但他还是觉得开心,毕竟这是爱心汇聚的开始。一次,林源随团去新加坡访问,拜会了当地一名厦门籍企业家。得知对方有心回报社会,林源马上向他介绍了基金会的情况,这位企业家当即捐款10万元,后来到了厦门又捐了10万元。
林源说,企业发展了,理应承担一份社会责任,而爱老助老是体现企业社会责任的一个重要方面。然而,募款并非一帆风顺,有时沟通多次,最终还是没了下文。但这些困难并没有减少林源的热情,相反让他变得更有耐心。看到他没有一点私心地为厦门老年人谋福利,那么大年纪还四处奔波,很多企业负责人都被感动了,纷纷慷慨解囊,有的企业一次捐款就是一两百万元。
【建护理院】
力主创办爱心护理院
为失能老人家庭分忧
2005年全国“两会”期间,46名政协委员提交提案,建议在大中城市建立一批为高龄老人提供专业护理服务的爱心护理院。林源第一时间研究了这一建议,并上报给市委市政府,建议由市老年基金会募集资金创办爱心护理院。当时,这一提议并没有得到大家的认可。有工作人员认为,只要在能力所及范围内把工作做好就可以了,为什么要办爱心护理院?2000多万元的建设资金到哪里募集?建好后装修费从哪里来?由谁来管理?
林源不畏难,把责任扛在肩上,四处奔走,最终促成了市爱心护理院的筹建。谈起初衷,他说,他的祖母和父亲都因中风卧床多年,他非常理解失能老人的痛苦和子女照料的辛苦,“一个家里有一名失能老人,整个家都乱了套”。
爱心护理院建好后,林源又借鉴上海的经验,将爱心护理院委托厦门市第一医院经营管理,通过医养结合的新模式,使院里的老人得到了专业及时的医疗救治。而爱心护理院的创建,也开创了我市由社会慈善组织兴办养老护理院的模式。
爱心护理院投用不到3年,已经一床难求,也证明了林源当初的坚持是正确的。随后,林源又为爱心护理院的改扩建四处奔走。今年1月22日,改扩建工程正式启动,预计明年竣工。
【身体力行】
20多年来分文未取
还带头捐了十多万元
在市老年基金会,林源的敬业与无私有目共睹。每个工作日的早晨,他都会准时来到办公室,处理一天的事务。随着年龄的增长,虽然腿脚不便,他仍坚持到村庄慰问,即使需要工作人员搀扶,也要入户探望,把社会爱心带到困难失能老人的床头。而很多被探望的老人不知道,身边这位老者的年龄比自己还大。
时刻关注老年群体的需要,是林源日常的一项工作。2012年初,林源在晚报上看到莲西社区老人自筹资金共建老年活动点的报道后,多次来到活动点调研,询问老人们的需求,拨专款支持活动点建设。
“莫兰蒂”台风期间,部分老年活动点受到损坏,林源也和工作人员一起到现场调研,随后拨付修缮资金,为老年活动点重建给予帮助。在他的推动下,2011年以来,市老年基金会共支出600多万元,支持全市235个基层老年活动点的建设。
在基金会做了25年的会长,林源分文未取。即便有一些补贴,他也悉数捐给了老年基金会。不仅如此,他还身体力行带头捐款。20多年来,他累计为市老年基金会捐款十多万元。
【链接】
市老年基金会拾遗补缺
精准帮扶困难老年群体
自创办以来,市老年基金会始终走在政策的前面,把钱用在最需要帮助的老人身上,进行精准帮扶。
1999年,市老年基金会拿出专项资金助养特困老人。2006年,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我市对低收入家庭实现了“应保尽保”,市老年基金会转为“救急”,对突发大病、生活变故的特困老人进行资助。
2013年,随着大病医保等政策的不断完善,市老年基金会将困难失能老人作为帮扶的重点。哪里有最需要帮助的老人,哪里就有市老年基金会工作人员的身影。市老年基金会工作人员说,因为林源始终心系老人,随时了解他们的需求,才能带领大家不断调整工作方向,为老人“雪中送炭”。
市老年基金会创会25年来,获得多项荣誉,包括“八闽慈善奖”(2006年)、福建省“5A级社会组织”称号(2009年)。2012年,林源被授予“发展老龄事业突出贡献奖”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