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丙仲:鼓浪屿申遗成功背后的老专家
阅览: 日期:2017-09-07
□觉民
今年七月,鼓浪屿申遗终于成功,令人欢欣鼓舞。但成功背后,有许多人辛苦的付出。今年七十二岁的文史专家何丙仲先生,作为鼓浪屿申遗顾问,在长达九年的鼓浪屿申遗之路上,也是奔波操劳,尽心竭力,做出重要的贡献。
何丙仲先生早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文物博物馆专业,退休前任厦门市博物馆馆长。多年来,他致力于研究鼓浪屿文史,编著了《鼓浪屿公共租界》、《鼓浪屿诗词选》等书籍。2008年,鼓浪屿申遗启动,何丙仲被聘为申遗顾问。此后几年,他参与鼓浪屿申遗的事情越来越多。申遗初期,还没有一个固定的工作场地,清华大学、国家文物局及本地的文物专家都聚集到他家里,连续讨论交谈,最早的申遗文本就在他家的书房拟就。废寝忘食,实在饿得不行,就随便叫点外卖来吃,他记得当时最常吃的是楼下那家做的茄子煲。
鼓浪屿作为一个“历史国际社区”申遗成功,但“历史国际社区”这个概念的提出,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一番激烈的讨论与磨合,反复推敲后才写进申遗文本的。这是一个学术上的较量,何丙仲和申遗文本编写团队的同仁通过大量的工作论证了这个观点。何丙仲说,他一开始就坚决反对有的学者用“中西文化碰撞”来形容鼓浪屿,因为鼓浪屿首先是一个侨乡,鼓浪屿的岛民,有百分之八九十是华侨和侨眷。他的观点是:具有闽南文化背景的华侨主动吸收不同国家地区的文化,形成了鼓浪屿的多元文化特征,不像香港、澳门、上海等地也是中西合璧的典范。而用“国际社区”来形容鼓浪屿,就再合适不过了。鼓浪屿华洋杂错,素有“万国建筑博览”的美誉,多元的文化布局,见证了世界各国不同文化和价值追求之间相互了解共同发展的历史。而生活在鼓浪屿上的人们就享受着这种多元文化,并在头脑中形成包容的文化特质。
在申遗过程中,所有相关活动会议他都要参加。当时有个“申遗要素”就是需要布置一个展厅,来展现鼓浪屿申遗的特色、文化、历史、缘由、承诺等方面。鼓浪屿管委会就决定在原英国领事馆遗址做一个展厅,由何丙仲先生来担任展览的总策划,何丙仲认为,自己是党和国家培养起来的专家,有责任在关键时候挑起这个担子。充分发挥团队精神,把鼓浪屿作为近代史缩影的文化厚重感和政府为申遗所做的全部工作全面展现在世人面前。他在草拟整个展览的脚本中,自由地把文本精神、文化能量发挥出来,来营造整个展览的艺术文化氛围。整个展览制作过程花了将近三年时间,期间不断开会、讨论、碰撞、修改,当时由清华大学方面的专家来负责设计制作,他们主张多用现代高科技的方式,但何丙仲认为布展的效果不在于声光电用得密集,而在于多用心、不花哨、视觉舒服。经过反复争吵、讨论,他以厦门专家的工匠精神和勤俭做事的风范,征服了制作团队。
何丙仲表示,鼓浪屿是这么一个有魅力的地方,又有这么好的团队,所以申遗成功毫无悬念。但是,鼓浪屿申遗成功,只是保护工作的第一步,接下来要做的,是继续挖掘鼓浪屿无形的文化遗产,把它当作中国近代史的一个缩影来研究,因为这将对整个社会的发展进程起到借鉴作用。他说,我年纪也大了,身体也不好,但是我还会做,至少我要吆喝大家,申遗以后,我们还要继续来挖掘和保护鼓浪屿。
而他,一边继续呼吁,一边在申遗成功之后,就悄悄地把时间和精力转入到他尚未完成的明清史和闽南文化研究以及古籍点校、古籍标注等工作。由于长期熬夜操心,积劳成疾,今年二月份查出肝病,做了一个大手术,肝脏被切除将近二分之一。住院期间,市委市政府,市委宣传部、市文联、市社科联的领导同志先后来看望这位老专家老学者。而他一出院就继续投入到研究工作中。他说:“人活世上,总要有点精神。作为党内专家,应该把一切都献给所热爱的事业。”他说,给自己定的任务是,每年至少要拿出两三部像样的作品,让自己一生的研究成果结晶成册,能够留在世间,回馈社会。迄今他的著作已有二十多部,除了几部鼓浪屿方面的专著,还有《厦门碑志汇编》、《厦门摩崖石刻》、《厦门墓志铭汇粹》、《郑成功部属阮曼锡与<夕阳寮诗稿>》、《明末清初闽南文化研究》、《陈永华“憩园”闲章考释》、《陈忠愍公遗像诗卷研究》等等。他说:“等有一天做不动的时候,我会把自己所有的著作、上万册的藏书、所有的碑拓和碑帖、资料照片全部捐赠图书馆。我是党培养的学者,要把一切献给党,献给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