孜孜不倦一路前行———市关工委常务副主任黄祥伦关爱助学事迹
阅览: 日期:2018-04-04
□吕暖
9月1日开学日,沐浴着鹭岛的阳光雨露,浩浩背着崭新的书包回到心爱的学校“厦门市云顶学校”。浩浩来自江西,从小跟随外出打工的父母来到厦门。五年前,得益于厦门市推行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积分入学政策,浩浩幸运地进入了专门招收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公办学校“厦门市云顶学校”。当浩浩第一次站在学校门口时,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看到一切,一座环境优美、设备先进的“高颜值”学校藏身于郁郁葱葱的云顶岩下,没有一丝喧嚣犹如“世外桃源”。翻阅厦门市云顶学校的校史,不得不提到一位老人。他就是厦门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黄祥伦。
共享公平教育资源,
创办厦门市外来员工子弟学校
1999年,黄祥伦从市委老干部局退休后全身心投入到关心下一代事业中。他与关工委的几位老同志在深入社区调研的过程中,发现厦门存在大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困难问题,于是萌发了兴办学校的念头。这个想法很快得到了关工委许多老领导的支持。黄祥伦亲力亲为带领关工委的同志迈出了艰难的办学步伐。物色办学场地,租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旧办公楼,报经厦门市教委审批,招聘几十名教师,首批招收了六百多名学生,创办了全市第一所九年一贯制民办学校“厦门市外来员工子弟学校”,确立了“一切为了外来员工子弟健康成长”的办学宗旨。黄祥伦等关工委老同志们为学校呕心沥血、含辛茹苦、甘于奉献的精神极大地鼓舞了全体教职员工,办学质量逐年提高,社会影响面不断扩大。社会各界称赞市关工委“为改善厦门特区投资软环境办了一件大好事、实事。”
随着形势发展,2011年厦门市委、市政府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着力解决来厦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健康成长和就学问题,支持发展关心下一代事业,在莲前大道旁的黄金宝地划拨70多亩土地新建校舍,建筑面积25000多平方米,有4幢教学楼、各种功能室以及综合体育馆、篮球馆、排球场和田径场。厦门市外来员工子弟学校改制为公办学校,更名为厦门市云顶学校,仍坚持招收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为特色。改制后,市区教育局和学校联手培养一支优秀师资队伍,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同享一片蓝天,共享公平优质教育资源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如今学校在校学生达1500多人,建校以来曾为3万多名来厦务工人员子女提供了学位。
看着一步步从襁褓中长成亭亭玉立的“少女”,从“丑小鸭”变成美丽“白天鹅”的学校,黄祥伦甚是欣慰。每每有领导视察参观学校,他都能如数家珍述说着当年办学的艰辛过程,犹如一位喜悦的老农晒着丰收的果实,有多少艰辛的付出才有如此满满的获得感!
加大教育扶贫力度,
组建“厦门关爱联盟”
学校改制后,黄祥伦也未停止过脚步,继续围绕国家精准扶贫战略,致力于关爱帮扶困难学子。由他提议并主抓的“厦门关爱联盟”经过十多年的实践和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搭建了全市性“关爱助学合力大平台”,已逐步形成多形式、多领域、多层次的社会化民间关爱助学模式。实现了从单一依靠政府拨款助学向社会民间主动参与的积极转变,创建了具有厦门特色的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四位一体帮扶机制,经验做法走在全国前列,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在“厦门关爱联盟”的平台上,各职能部门发挥本职优势,设立各类专项“关爱基金”,开展系列品牌活动;各大基金会广泛吸纳社会爱心企业、爱心人士建立的“关爱帮扶基金”更是成为民间助学的生力军;一些协会、商会、学会等社团组织主动担当,把公益慈善事业作为对民众、对家乡故土的社会责任,创新关爱思维,拓展关爱领域,把捐资助学朝“捐智助学”领域延伸。许多爱心企业与学校签订共建项目,既保证了关爱帮扶公益事业的持续性,又与教育公司员工热爱企业文化相结合,同时还为长期受资助且成绩优异的学生提供了就业平台,实现了多方共赢。
黄祥伦以“厦门关爱联盟”助学平台为抓手,积极主动牵线搭桥,寻找爱心单位或人士,采取项目共建、结对帮扶等行之有效的方式,开辟了帮扶的新途径、新办法,不断激发民间关爱助学发展动力,使具有厦门特色的关爱助学活动永葆生机和活力。据不完全统计,近五年来“厦门关爱联盟”助学平台共筹集关爱助学金约2.5亿元,帮扶贫困学生达20多万人次。
黄祥伦把一名老党员的荣誉感全部转化为“忠诚敬业、关爱后代、务实创新、无私奉献”的五老精神,以昂扬的力量关爱服务青少年。他始终不忘初心,永远保持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葆关心下一代工作者的奉献本色,以自己坚定的理想信念,丰富的人生阅历,崇高的奉献精神,言传身教,启迪身边的干部群众,引领青少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今,他已年近耄耋之年,但仍精神矍铄,孜孜不倦地在关心下一代事业中深耕细作、一路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