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高甲戏薪火相传—记高甲戏表演艺术家林英梨

阅览:  日期:2019-05-15

  

  “少年学,青年演,中年带,老年传”。对于高甲戏名角林英梨来说,高甲戏是贯穿她人生的主线。从年少看戏时立下初心,到从艺时艺名远播,如今功成身退的她虽然离开了热爱的舞台,但从未离开挚爱的高甲戏:在厦门市老年活动中心成立英梨曲艺团,进校教戏,送戏到基层,交流演出……耄耋老人的付出和坚守,让我们相信高甲戏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改良创新 吸引老年人戏迷

  “1998年担任老年活动中心曲艺团编导时,我都不敢明写是高甲戏,不然更少人参加。”说起最初的艰辛,林英梨很无奈。高甲戏发源于闽南乡村,丑戏是其精髓,幽默诙谐。但队员们排练时却不时遭遇围观群众的哂笑,难为情之余,大家的学习热情也受到影响。

  为了提振队员的信心,林英梨提议参加2002年的全国首届老年文艺调演。有几名队员当场打了退堂鼓。多年的曲艺生涯锻造了林英梨坚毅果敢的性格,她清楚如果起步没走好,本来就曲高和寡的曲艺队会更难立足。在老年活动中心领导的支持下,她安抚好队员,一句句打磨台词、一遍遍练习唱腔、一次次排练走步……

  功夫不负有心人,英梨曲艺队创作的《卖花歌》一举捧回全国首届老年文艺调演戏曲类金奖,所有的嘲笑声都变为惊叹声。此后,曲艺队的人数稳步缓慢增长,队员也相对稳定。

  送戏入学 播撒非遗文化种子

  周三下午,厦门立民小学的活动室里,中高年级的同学正有模有样地排演高甲戏,林英梨和徒弟一点点地纠正他们的表情和动作。自2011年起,这已经是林英梨在此宣教高甲戏的第九个年头。

  “我们有去幼儿园、小学、中学,教孩子们高甲戏的基本功、小戏。大的毕业了,又开始教小的,戏曲的传承就像割韭菜,一茬又一茬。”

  传统的高甲戏在不少人眼里是下里巴人看的东西。林英梨最初在学校宣教时就遭到冷遇,“一方面是因为课业压力,另一方面家长觉得这是过时的东西,孩子们也抵触。”如何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林英梨相信高甲戏自有其乐趣和魅力,最重要是要感受到。认真思量后,她为孩子们量身定做了经典小戏《管甫迎亲》。

  在林英梨的悉心指导下,随着对高甲戏了解的深入,同学们对高甲戏包括对林英梨的态度都渐渐发生了改变。“演得越来越好后他们就更有信心,更愿意坚持。现在看到我会开心地跑过来,奶奶你来啦!”

  古老高甲戏和稚嫩小朋友的新鲜组合产生了奇妙的舞台感染力,不仅受邀巡演,还得到奖项的青睐。

  师带徒,是千百年来中国戏曲传承最重要的方式。林英梨希望通过持之以恒多种渠道的推广,高甲之魂在一代代人的接棒下,在一段段戏曲的表演中,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