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有位老“智囊”
阅览: 日期:2016-02-15
家住厦门莲前街道金鸡亭社区的退休老干部沈志添,是位热心老人,时常为社区的建设和服务出谋划策,被人称之为社区的老“智囊”。
2006年,从福建漳州一机关领导岗位退休的沈志添,随在厦门工作的儿子落户到金鸡亭小区。在办理组织关系的迁移手续时,社区退休党支部得知他以前在漳州担任过相应的领导职务,有一定的工作经验,举荐他到社区关工委“任职”。沈志添热心公益,欣然接受了这份有职无权的工作,当起了社区的义务工。
金鸡亭社区是个特殊的社区,辖区内既有中学、小学,还有多所幼儿园。为此,辖区内开设了多家民办午托班。午托班给孩子提供的午餐,关系到孩子的健康。考虎到沈志添以前有过在学校担任政治处主任的经历,上任后被安排负责小区午托班的监督检查。
沈志添深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道理。“上任”后,他与小组成员深入走访辖区内的几所午托班,发现服务质量参差不齐,部分经营者,出于节省成本的考虑,有些肉类食品比如香肠,还是从路边小摊上采购,里面含有大量的添加剂。午托班提供给学生的午餐菜肴品种单一,营养搭配不均,中、小学生正处于长身体时期,这样的饮食无疑影响孩子们的生长发育。
发现这一情况后,沈志添与小组成员商量,认为有必要对辖区午托班的卫生、服务、食品种类等制定相应标准,以便监督考评,才能保证午托班的餐饮质量,有利于下一代的成长。当沈志添把这一建议提出后,很快得到了居委会和学校的支持。于是,沈志添与同事一起,根据调究情况,对辖区午托班制定了50条考评标准,并由社区关工委组织相关人员,定期对午托班进行监督检查和评优活动,使社区的午托班从原来的参差不齐有了统一标准,保证了入托午托班学生的饮食安全和用餐质。
身为社区关工委委员,沈志添老人不但努力做好“份内”工作,对社区遇到的其他难题,也经常提出建设性意见。
在进入金鸡亭小区西里,有一座高架桥。随着私家车越来越多,停车成了一大难题,许多车主只图方便,把车辆停放在高架桥两旁,只留下中间一条仅能通过一辆车的通道。高架桥是进出小区的主要通道,车流量大,时常在桥上发生堵车现象,影响居民出行不说,桥体承重也成了大问题,万一桥体垮塌,后果不堪设想。
细心的沈志添发现这一情况后,赶紧上书社区领导,并提出自己的建议:在大桥的两侧和中间树立隔离栏杆,隔开大桥两侧的人行道,方便行人出行。同时在大桥中隔出双向车道,这样既能保证进出车辆在桥上顺畅通行,又让车主无法将车停在大轿上,减轻大桥的承重,解除大桥垮塌的危险。
社区领导听了沈志添的建议,非常重视,当即采纳,并与物业商量,很快得于实施,给危机四伏的大桥解除了危险警报,让小区居民出行有了安全保障。
沈志添热心社区,作为老同志,他同样关注老年群体的生活。几年前,位于小区东里原本有一块空地供老同志活动,但因靠近幼儿园,老人活动时,声音吵杂,影响幼儿园上课,引发不小争议。居委会考虑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只好取消了这一老年活动点。虽然老同志能理解,但一时间,还是让许多老同志很不适应。
沈志添把这事很放心上。直到有一天,他外出晨练,无意中看到小区水泵房后面有一小块荒地,离居民住宅较远。当即就给居委会写提案,建议将这块荒地地利用起来,建一处老年活动场,让老人能在此下棋、打牌。让老同志有一处休闲场所。
有一段时间,厦门兴起了广场舞。在金鸡亭小区内的小公园广场上,也不例外。这些广场舞爱好者不但早上跳,晚上也要跳到深夜10点多。由于缺少统一管理,这群舞者分成各不相同的多个小团体,每个小团体都有一个扩音器,声音放得一个比一个响亮,严重影响居民休息,曾数次引发冲突。有居民还投书当地报纸曝光,不但没让广场舞爱者收敛,反而引发更大矛盾。(丁金萍、郑忠琼)